•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

正版,内无写划。缺扉页

138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坤冰 著;彭兆荣 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6

小美猫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肖坤冰 著;彭兆荣 编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7
  • 版次 1
  • ISBN 9787301229125
  • 定价 5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9页
  • 字数 24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田野归去来:人类学实证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17世纪以来,最早由我国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叶,成为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之一。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股文明之流的逆向流动:一方面是中国茶叶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尤其是武夷红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原产地崇安县,英国人对正山小种的热捧,调整和重塑了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及当地人的文化图式;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体制,作为一种“文明”产物对帝制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在闽北乡村社会中展开。当地的各种势力在对茶利、茶捐、茶权的反复商榷和调适中,都充分运用“民族一国家”的话语,在体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因此这也是一个现代国家体制在地方社会逐步建构的过程。《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通过对明朝以降闽北山区茶叶贸易网络的追踪,展现了区域社会在受到本地的历史叙事、海外市场对武夷茶“意义”的重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王朝国家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肖坤冰,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社会史、物质文化研究、旅游人类学等。曾在《民族研究》《民俗研究》《世界民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人行草木间:贵州久安古茶树历史人类学考察》。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武夷茶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第一章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地理生态与环境
第二节闽北的水系网络
第三节想象与现实:神话与地方志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正与外: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正山/外山:正山小种红茶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香”的世界与武夷山人的文化图式
第四节小结:何之谓“正”

第三章一种新的意义的获得:域外的武夷茶
第一节武夷茶在俄罗斯:一种新的本真性的获得过程
第二节武夷茶在英国:从正山小种到LapsangSouchong
第三节事件与结构:顶级“正山”之“金骏眉”
第四节小结:茶叶的传记与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四章岩茶产制中的“技”与“术”
第一节书写历史与口述历史:武夷岩茶(乌龙茶)
制作技术之发明
第二节采茶前的仪式:喊山
第三节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初制)
第四节社区中的仪式与传统
第五节小结:对传统手工“技术”的反思

第五章茶产之争与地方社会变迁
第一节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与茶工
第二节“茶禁碑”:晚清闽北乡村社会中的“经纪”治理
第三节寺产与公产之争
第四节小结: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建构

第六章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