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正版,无写划。

120 6.7折 17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毕游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3

小美猫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毕游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9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68670
  • 定价 1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4页
【内容简介】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通过对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三者思想的比较分析,对理学从朱学时代到王学时代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探讨和概括。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认为,理范畴存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内在矛盾,理学的发展正是解决这一内在矛盾的过程,并最终走向主观性;性范畴逐渐被弱化(包括淡化和泛化两种方式),最终丧失了其道德本体的地位;心范畴的作用从“心具理”走向“心生理”,这是与理范畴的主观化过程相一致的;知范畴从“格物致知”的理性认知逐渐走向了“知行合一”的本能直觉。在对理范畴客观性的认识以及心理关系、知行关系方面,朱学与陆学实际上更接近,而二者与王学之间的差异则是本质上的。从朱陆到阳明,理学逐渐演进为彻底的实践之学、方便之学,得以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
【作者简介】
毕游,1969年7月出生,2006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攻读中国思想史专业,师从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启发先生。2009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2010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继续攻读中国思想史专业,先后师从卢钟锋先生(去世)和陈祖武先生,2013年7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4年9月被聘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2019年9月被聘为研究馆员。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领域研究,先后发表有关司马光政治思想研究,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研究多篇论文。
【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从南宋到明中期的历史演进
一理学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政治对理学发展的需求及理学的工具化
三社会思潮的新方向
第二章朱陆异同的历史公案
一朱陆之争的发端
二从朱陆和会到“晚年定论”
第三章近现代关于朱、陆、王的比较研究
一研究概说
二有关理学范畴的哲学分析

本论篇
第四章“理”范畴:从客观之理到主观之理
一朱熹的“理”观念
二陆九渊的“理”观念
三朱陆后学“理”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理”观念
本章小结
第五章“性”范畴:从道德本体到逐渐弱化
一朱熹的“性”观念
二陆九渊的“性”观念
三朱陆后学“性”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性”观念
本章小结
第六章“心”范畴:从心具理到心生理
一朱熹的“心”观念
二陆九渊的“心”观念
三朱陆后学“心”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心”观念
本章小结
第七章“知”范畴:从理性认知到本能直觉
一朱熹的“知”观念
二陆九渊的“知”观念
三朱陆后学“知”观念的演进
四王守仁的“知”观念
本章小结

终论篇
第八章从朱陆异同到朱王异同
一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的思想异同辨析
二理学思想从朱陆时代到阳明时代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