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
¥
240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锋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1324585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0页
- 【内容简介】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是对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做的深入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反思西方、苏联学界笔记解读模式是非得失的基础上,《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主题、历史地位,并与流行见解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对话。对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作者思索、研究长达二十年之久。《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前沿问题探讨》学术积淀深厚,内容丰富,极具前沿性和争鸣性,观点及其论证富有新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的观点及所做的论证值得学界同行关注和回应。
- 【作者简介】
-
林锋,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思想的研究。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月刊》《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六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北京市第十四届、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突出贡献奖。
- 【目录】
-
目 录
绪论
节 国内外学界的“人类学笔记”研究:三次高潮
一、“人类学笔记”研究的次高潮:西方学界对笔记的探讨
二、“人类学笔记”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苏联学界对笔记的探讨
三、“人类学笔记”研究的第三次高潮:我国学界对笔记的探讨
第二节 本书的思想主旨、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思想主旨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书在学术研究上的七点建树
一、“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历史地位的新界定
二、科学界定“人类学笔记”历史地位的方法论的新思考
三、“人类学笔记”的有机整体性及内在逻辑联系的新考察
四、“人类学笔记”与人类学、唯物史观、《资本论》的关系的新探讨
五、“摩尔根笔记”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观的新解读
六、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国家起源观、文明标志观的深入辨析
七、现代学界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文明标志”问题的哲学探讨
编 “人类学笔记”研究若干核心问题探讨
章 “人类学笔记”的核心思想:原始社会、文明起源观
节 笔记原始社会观的核心观点
一、物质生产的进步是原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自然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原始人群的空间分布、生存方式、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
三、各原始部落的发展既体现了原始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呈现出差异性与多样性
四、血缘纽带、公有制、共同劳动是原始社会的三大本质特征
五、自由、平等、民主是原始共同体中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
六、女性在原始社会的家庭和共同体中处于中心地位
第二节 笔记文明起源观的核心观点
一、物质生产的进步是文明时代形成的根本动力
二、私有财产是摧毁原始社会、建立文明社会的强大力量
三、国家的形成是一个以物质生产的进步为根本动力,以私有财产、阶级斗争的发展为主要原因,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历史过程
四、共同体的纽带逐渐松弛、人的个性获得较大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文明时代形成的重要表现形式
五、原始共同体的首领、富裕的共同体成员是人类历早的“统治阶级”的两大来源
六、男性统治地位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 “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
节 西方学界关于笔记研究性质的流行看法及其学术影响
一、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性质的看法
二、西方学者中的流行见解对我国学界的影响
第二节 澄清笔记研究性质的一项前提性、基础性工作
一、“人类学笔记”与人类学原著、马克思与人类学家的比较研究对正确认识笔记研究性质的意义
二、“人类学笔记”与人类学原著、马克思与人类学家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节 如何看待“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性质
一、笔记所从事的是一种唯物史观性质的历史哲学研究
二、关于笔记的研究性质:来自《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证据
三、用唯物史观性质的历史哲学研究来定性笔记的研究性质的意义
第三章“人类学笔记”的主题
节 五个笔记的有机整体性
一、五个笔记是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基于五个笔记、几位人类学家的比较研究而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五个笔记是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五个重要证据
第二节 “摩尔根笔记”的核心地位及其主题
一、摩尔根的人类学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人类学笔记”重要的科学基础、科学依据
二、晚年马克思在其他四个笔记中经常以摩尔根的科学成果为主要依据,批评、修正其他人类学家的错误观点,或引用摩尔根的成果对他们的论述进行重要补充
三、从马克思对五位人类学家及其著作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评价中,也可以清楚地发现“摩尔根笔记”的核心地位
四、从恩格斯对“摩尔根笔记”的高度重视以及他的相关说明中也可以找到关于“摩尔根笔记”的核心地位的有力佐证
五、“摩尔根笔记”的主题:对“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人类学笔记”的内在逻辑联系与主题
一、“梅恩笔记”的主题及其对“摩尔根笔记”的补充
二、“拉伯克笔记”的主题及其对“摩尔根笔记”的补充
三、“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及其对“摩尔根笔记”的补充
四、“菲尔笔记”的主题及其对“摩尔根笔记”的补充
第四章 “人类学笔记”的历史地位
节 如何科学界定笔记的历史地位
一、对各笔记文本展开个案研究
二、对各笔记间关系进行辨析和揭示
三、对笔记主题做出判定并确定其在马克思同一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中的地位
四、笔记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革命实践的联系
五、辨明笔记与马克思其他理论探索活动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人类学笔记”历史地位的界定
一、笔记文本的个案研究
二、各笔记间关系的辨析
三、笔记在马克思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的思想历程中的地位
四、笔记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革命实践的关系
五、笔记与马克思其他主题的理论探索活动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关于笔记称谓的三点看法
一、“人类学笔记”“古代社会史笔记”都是可以采用的笔记称谓
二、任何一个关于笔记的称谓只要能有效地辨识这些笔记,不造成指称上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就可视为一个有效的称谓
三、 依据笔记的主题来确定其称谓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笔记命名方式
第二编 笔记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
第五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界定:三个关键性证据
节 柯瓦列夫斯基研究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问题的主要动机
一、马克思的学术建议与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研究
二、柯瓦列夫斯基考察印度等国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真实意图
第二节 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研究与中年马克思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
一、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后期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及其特点
二、笔记与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后期的公社及其土地所有制研究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与晚年马克思对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的全面、系统探索
一、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及其特点
二、“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与晚年马克思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的关系
第六章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再探讨:若干文本学证据
节 从研究对象与内容结构看“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
一、“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研究对象及其与原始社会研究的关联性
二、“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内容结构及其与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为先前一个重要论断所做的辩护
一、来自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著作的两项文本学证据
二、来自“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及《公社土地占有制》的若干文本学证据
第三节 对一个可能产生的疑问的回应
一、“柯瓦列夫斯基笔记”描述的“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的公社及其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衰落解体过程”“公社土地的私有化进程”确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文明时代甚至是资本主义时代
二、“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在文明时代的历史演变、衰落解体过程的探讨仍属于原始社会研究的范畴
三、“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文明时代中进行的公社土地私有化过程的探讨仍属于文明起源研究的范畴
第四节 笔记考察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公社土地私有化问题的终极意图
一、“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印度、阿尔及利亚、美洲的公社及其土地制度的考察,其终极意图之一是还原和揭示原生公社及其土地制度、人类原始社会的本来面目
二、“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公社土地私有化问题的考察的终极意图还在于,探索人类原始公社及其土地制度的发展轨迹、解体过程及文明社会形态的起源过程
第三编 关于“人类学笔记”:与西方、苏联、我国学者的学术对话
第七章 “人类学笔记”的西方解读模式评析
节 西方“人类学解读模式”的历史贡献与理论缺憾
一、“人类学笔记”的西方解读模式及其历史贡献
二、西方“人类学解读模式”的理论缺憾
第二节 “人类学笔记”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与西方学者的学术对话
一、“人类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二、“人类学笔记”与人类学的关系
三、“人类学笔记”与《资本论》的关系
第八章 “人类学笔记”的苏联解读模式评析
节 苏联“东方社会解读模式”的历史贡献与理论缺憾
一、“人类学笔记”的苏联解读模式及其历史贡献
二、苏联“东方社会解读模式”的理论缺憾
第二节 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苏联解读模式
一、以文本分析为依据对苏联解读模式的质疑
二、对苏联、我国学界流行观点的三个论据的批判性分析
第九章 再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与叶志坚先生的学术对话
节 对《也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若干质疑的回复
一、对《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探》三个学术论据的辩护
二、《公社土地占有制》研究目的辨析
三、对《也谈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一个质疑的反质疑
第二节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历史地位:与叶志坚的学术争鸣
一、关于“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历史地位:一种值得注意的新观点
二、“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与《印度史编年稿》、“菲尔笔记”等马克思晚年文本的思想联系
三、“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与《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是两类文献,不能不加辨析、混为一谈
四、“柯瓦列夫斯基笔记”是晚年马克思文本系列的“原始核心笔记”吗?
附录一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明起源观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一、恩格斯国家起源观辨析: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罗马模式”?
二、恩格斯文明标志观辨析:恩格斯是“国家标志论者”吗?
附录二 也谈“文明标志”:对文明起源研究中一个重大问题的探讨
一、“文明本质”与“文明标志”
二、从哲学视角看现代文明起源研究中的“文明标志”问题
本书与作者的学位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