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
  •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

8.5 1.8折 48 全新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克群

出版社麦客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7

上书时间2024-12-24

固安县静读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克群
  • 出版社 麦客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5
  • 版次 1
  • ISBN 9787122296306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9页
  • 字数 140千字
  • 丛书 北京古建筑物语
【内容简介】
:
    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沉重地迈进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不得不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各种异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作为政治中心的古都北京首当其冲,沐浴在浓烈的“洋风”之下,各种洋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为古都烙下了那个独特时代的印记。时过境迁,在今天回首望去,这片浓浓的洋风未被岁月所冲淡,反而成为古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闪烁着纷呈的异彩。除去各式风格的建筑外,北京还有着历朝历代留下的各种构筑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桥与长城,《八面来风》收录了这部分构筑物的内容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
    张克群,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受教于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家学渊源深厚,亲友中名人辈出。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母亲陆士嘉,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儿子高晓松,音乐制作人。
【目录】

引子016
卷一·早期洋式建筑
教堂
南堂(宣武门堂)027
东堂(王府井堂)029
北堂(西什库堂)034
西堂(西直门堂)037
东交民巷教堂040
永宁堂043
南岗子堂043
西洋楼式建筑·整体建筑
圆明园西洋楼045
颐和园清晏舫056
畅观楼057
六国饭店062
中南海海晏堂064
陆军部衙署066
西洋楼式建筑·洋脸谱
恭王府花园069
住宅大门074
商家店铺077
农事试验场079
卷二·东交民巷建筑
使馆
英国公使馆090
法国公使馆090
美国公使馆091
俄国公使馆092
日本公使馆093
新英国公使馆095
新法国公使馆096
新俄国公使馆096
新美国公使馆096
比利时公使馆099
奥地利公使馆101
新日本公使馆102
荷兰公使馆103
银行
俄国俄华道胜银行106
英国汇丰银行108
德国德华银行108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111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16
美国花旗银行117
其他建筑
圣米厄尔天主教堂119
同仁医院120
祁罗弗洋行120
第二代六国饭店122
北京俱乐部124
法国邮局125
卷三·清末民初建筑
清末政府建筑
资政院与法律学堂131
外务部迎宾馆134
大理院136
清末教会学校
潞河中学139
清末新式学校
顺天中学142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44
陆军贵胄学堂148
京师大学堂148
清华学校154
清末铁路建筑
马家堡车站171
正阳门东车站171
清华园车站175
张家口车站175
清末公共及工业建筑
北京饭店177
溥利呢革公司178
京师自来水公司178
民国初年办公及商业建筑
国会议场183
盐业银行186
劝业场186
北京水准原点房190
厂甸193
协和医院外籍大夫住宅群194
外国神父墓地197
卷四·古桥
卢沟桥202
万宁桥208
永通桥214
朝宗桥218
通运桥220
卷五·长城
金山岭长城226
八达岭关长城226
慕田峪长城232
司马台长城232
跋:我的北京237
参考文献239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沉重地迈进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不得不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各种异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作为政治中心的古都北京首当其冲,沐浴在浓烈的“洋风”之下,各种洋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为古都烙下了那个独特时代的印记。时过境迁,在今天回首望去,这片浓浓的洋风未被岁月所冲淡,反而成为古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闪烁着纷呈的异彩。除去各式风格的建筑外,北京还有着历朝历代留下的各种构筑物,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就是古桥与长城,《八面来风》收录了这部分构筑物的内容以飨读者。

主编推荐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背后埋藏着怎样的故事?古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精彩内容
序一
记得妈妈领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并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
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恒。
妈妈从小告诉我们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建议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痴迷一生。并且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本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妈妈从小教我琴棋书画,我学会了前三样并且以此谋生。第四样的笨拙导致我家迄今墙上的画全是妈妈画的。我喜欢她出人意表的随性创意,也让我在来家里的客人们面前常常很有面子——这画真有意思,谁画的?我妈画的!哈哈!
为妈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你。

序二
北京有大量的新建筑,又有历史留下的丰富的古老建筑和近代建筑,可以统称之为历史建筑。新建筑和历史建筑都是不可缺的,新建筑满足现今的实用需求,历史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人认为现今的建筑不如过去,有厚古薄今的倾向,我主张以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观点对待古今建筑。
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耦合的产物。每一座建筑都铭记着建造年代的生产技术与社会人文状况。新建筑所带的信息,限于当时当代,而老建筑在其存在的过程中,长时期与过去时代的人和事直接或间接地有所牵连,因而附着和积淀了比新建筑远为丰富的人文信息,相关的历史文化物化于其中,可触,可感,是某一历史片断的真实凭证,能引人遐思,感动今人,因此更有看头。人们在国内和境外旅游,对古老的建筑有兴致,这是原因之一。
建筑既是实用之物,又是一种艺术品,而且多数是一种公共艺术品,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看到和观赏。然而,与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相比,建筑艺术是象征性的,它自身不能叙事,一般人要认识和理解建筑中包含的信息,需要有人加以指点、讲解才行。张克群女士所著《红墙黄瓦》《晨钟暮鼓》及《八面来风》三种著作,对北京众多古建筑和近代建筑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生动的讲解,正好满足人们观看和理解北京古、近代著名建筑的需要。这些书不仅对外来者有用,对长居北京的人也有裨益,值得向读者推荐。
我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后来做教员,克群听过我的课。而我在做学生时,先读的是航空工程系,当时听过克群父亲张维教授的力学课,张维先生透彻的讲解、洪亮的话音迄今不忘。克群的母亲、著名流体力学家陆士嘉教授当时在清华航空工程系任教,我后来改学建筑,未及聆听她的讲课。这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
克群完成这些书,即将付印,我很高兴,是为序。

吴焕加
清华大学教授
(吴焕加,1929 年生于苏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对中外建筑史研究颇深。著有《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建筑学的属性》《20 世纪西方建筑名作》《中外现代建筑解读》等。)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