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印探情——文人篆刻艺术史文集
¥
134
8.0折
¥
168
全新
仅1件
作者黄惇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6717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上书时间2024-03-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释“篆刻”
元明清文人篆刻艺术发展概论
设计印稿——早期文人篆刻艺术史研究中被忽视的环节
钱塘生花坊隐士吾衍
论元代文人印章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元代篆刻家朱珪
明代初、中期文人印章艺术钩沉
文彭《与上池书》解读
新发现的文彭十五方印迹研究
何震之师承与擅长
明代印人方用彬及同时代印人研究——读《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后
明代篆刻艺术流派说初探
明代徽籍印人队伍之分析与崛起之因
关于明清徽籍印人的流派问题
南京出土晚明杨维垣青田石组印刍议
晚明印谱中的“今则”
董其昌与文人篆刻艺术
清初的印坛及印风
“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
印从书出 胆敢独造——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三百方印章研究
黄宾虹先生印事
民国时期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
内容摘要
本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篆刻艺术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和艺术价值。
元代的文人篆刻艺术,长期以来是篆刻艺术史研究的空白。作者以元初赵孟頫、吾丘衍为基点,将文人篆刻艺术的自觉时代从明中期
的旧说向前推进了二百年;勾勒了从元末到明嘉靖年间文人篆刻发展史实的线索,并利用新发现的文物,突破了以往关于文彭篆刻研究的局限。作者还以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徽籍印人的社会属性、地位变化、
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探讨他们中的职业印人如何接受文人篆刻的艺术审美,逐渐融入文人篆刻家中,并成为晚明文人篆刻史上的重要力量。在清代的讨论中,突出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两论对晚清诸家篆刻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作者论从史出、
史从论入的治学方法。
近现代篆刻艺术是古代文人篆刻艺术的承续和转型。文集还收录了关于齐白石、黄宾虹以及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的专题研究文章,包含了作者对文人篆刻历史的“古”与“今”、“专”和“通”的若干思考和整体观照,以及对当代篆刻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的反思。
精彩内容
吾衍(1272—1311)与吴澄、赵孟??都生活于元初,那个时代文人大都还不能自书自刻。然而文人书画家好印之风初开,出于自身的需求,关注印章之美的认知超过前朝,吾衍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吾衍的名著《学古编》二卷,一直流传到今天,其中的《三十五举》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十五举》中的前十七举是写如
何写好篆书的,即讨论写篆、识篆;后十八举则写如何篆写印稿。吾衍在当时有很多生徒从他学习,因此他的《三十五举》实际上是他授徒的一本教材,而作为篆书和篆印的教材,它无疑有着普及的作用。从已知的文献可知,文人在授徒中关注印稿设计的方方面面,这很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三十五举》作为教材,其目的十分鲜明,所谓“举要”就是法则,也就是说书篆和识篆是印稿设计必备之基础,而一位印稿设计者又必须在通篆的基础上了解印章设计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在吾衍的笔下都归结成一套法则,请看: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当知之。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
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
。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王俅《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
二十三举曰:轩斋等印,古无此式,唯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白文玉印,或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
二十六举曰: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随俗用杂篆及朱文。三十举曰:道号,唐人虽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号作印用也。三字屋匾,唐却有法。
以上的各举仅为全文之局部,它们从篆法到隶法,从古法到隶变,从纠正世人对汉印文字的错误认识,到论及姓名表字古有法式等都做了论述。用今天的话语归纳一下,《三十五举》从印稿设计的角度出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文字的基础知识;二是篆法、字法的基本要求;三是对印字形态的认识;四是章法布置的常识;五是古代印章的基本法式;六是汉印之审美特征与印字之关系。这六点中,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它反映了《三十五举》是以“宗汉审美观”为取法之宗旨,以复古为主线,第一次将关于设计印稿的理论法则化。这对于当时的学习者,必然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