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远缘杂交
预售 按需印刷 版次更新不同步 以实际收到书为准
¥
738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少军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3-10-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少军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420695
-
定价
20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8页
-
字数
53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鱼类远缘杂交》总结了作者刘少军所在实验室二十多年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远缘杂交形成不同倍性鱼的共性规律,比较研究了不同倍性鱼的生物学特性,揭示了异源和同源四倍体鱼的可育性和异源三倍体鱼的不育性,发现和系统研究了远缘杂交鱼产生不减数配子的重要繁殖生物学现象,系统阐述了远缘杂交形成四倍体鱼品系和二倍体鱼品系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证据,同时描述了不育三倍体鱼在生产应用中的特点、优势和实用价值。《鱼类远缘杂交》图文并茂,尤其是许多彩色图版都是真实的实验结果,在系统描述和展示远缘杂交和多倍体鱼研究结果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鱼类远缘杂交》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动物学、遗传学、水产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考使用。
- 【作者简介】
-
刘少军,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湖南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水产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与发育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多倍体鱼繁殖及育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生物发育工程及新产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南省生物研究所所长兼湖南师大生科院副院长。
- 【目录】
-
第1章动物远缘杂交及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
1.1动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1.1动物远缘杂交概况
1.1.2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
1.1.3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遗传变异特性
1.1.4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应用
1.2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
1.2.1植物中的多倍体
1.2.2动物中的多倍体
1.2.3多倍体的发生
1.2.4多倍化的遗传效应和基因表达上的变化
1.2.5人工多倍体育种
第2章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形成
2.1异源四倍体鲫鲤的亲本——红鲫和鲤
2.1.1红鲫的生物学特征
2.1.2鲤的生物学特征
2.2红鲫(□)×鲤(□)杂交后代F1、F2、F3的生物学特征
2.2.1鲫鲤F1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2.2.2鲫鲤F2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2.2.3鲫鲤F3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2.2.4鲫鲤F2与其他鱼的交配试验
2.2.5鲫鲤F2产生不减数配子的意义
第3章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3.1异源四倍体鲫鲤的生长和发育
3.1.1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形态特征
3.1.2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受精细胞学和胚胎发育
3.2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倍性和育性
3.2.1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倍性
3.2.2异源四倍体鲫鲤性腺发育
3.3异源四倍体鲫鲤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及二倍体配子的形成
3.3.1鱼类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
3.3.2异源四倍体鲫鲤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二倍体配子
3.4异源四倍体鲫鲤性别决定机制
3.4.1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3.4.2异源四倍体鲫鲤的性别遗传方式
3.5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形成在生物演化上的意义
3.5.1多倍化在进化中的作用
3.5.2异源四倍体鲫鲤形成为多倍体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第4章不育三倍体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4.1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形成、形态和染色体倍性
4.1.1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形成及形态特征
4.1.2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染色体倍性
4.2异源三倍体鱼的不育机制和快速生长机制
4.2.1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不育性
4.2.2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快速生长机制
4.3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应用
4.3.1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的养殖特性
4.3.2异源三倍体湘云鲫(鲤)推广应用
4.4异源四倍体鲫鲤与其他鱼类交配形成的三倍体鱼
4.4.1异源四倍体鲫鲤(□)×金鱼(□)
4.4.2异源四倍体鲫鲤(□)×红鲫(□)
第5章异源四倍体鲫鲤产生的二倍体配子的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
5.1异源四倍体鲫鲤产生的二倍体卵子的雌核发育
5.1.1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克隆体系建立
5.1.2利用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克隆体系研制改良四倍体鲫鲤
5.2异源四倍体鲫鲤产生的二倍体精子的雄核发育
5.2.1人工诱导鱼类雄核发育研究概述
5.2.2二倍体精子的雄核发育
5.2.3雄核发育方法制备改良异源四倍体鲫鲤群体
5.2.4雄核发育鱼的应用
5.3从改良四倍体鲫鲤中选育出改良二倍体鲫
5.3.1改良二倍体红鲫、青鲫和花鲫的基础生物学特征
5.3.2新型高背型鲫形成的意义
5.4人工双尾金鱼的形成
5.4.1人工双尾金鱼的制备
5.4.2人工双尾金鱼的生物学特征
5.4.3人工双尾金鱼形成的意义
5.5改良三倍体鲫的形成
5.5.1改良三倍体鲫的基础生物学特征
5.5.2改良三倍体鲫形成的意义
第6章不同倍性鱼生物学特征比较
6.1不同倍性鱼的血液组成及特点
6.1.1不同倍性鱼类的血液组成及其血细胞特点
6.1.2异源四倍体鲫鲤血细胞的发生
6.2不同倍性鱼垂体特征的比较
6.2.1鱼类脑垂体研究进展
6.2.2不同倍性鱼垂体结构
6.2.3鱼类HPG轴相关基因的研究及比较分析
6.3不同倍性鱼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
6.3.1RAPD方法分析异源四倍体鲫鲤的遗传特征
6.3.2微卫星DNA方法分析异源四倍体鲫鲤的遗传特征
6.3.3基于ISSR的异源四倍体鲫鲤进化分析
6.4不同倍性鱼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6.4.1异源四倍体鲫鲤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6.4.2三倍体湘云鲫的线粒体基因组的父系遗传特征
第7章鲫鲂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学特性
7.1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后代的形成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7.1.1鲫鲂杂交不同倍性后代的遗传组成特征
7.1.2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鱼的外形和食性特征
7.1.3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鱼的生殖特性
7.1.4鲫鲂杂交F1中不同倍性鱼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7.2鲫鲂F1中异源四倍体鲫鲂的回交和雌核发育后代形成
7.2.1回交后代的形成及遗传组成
7.2.2异源四倍体鲫鲂的雌核发育后代的形成及遗传组成
7.3同源四倍体鱼品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7.3.1遗传组成及变异分析
7.3.2外形特征
7.3.3育性和精子大小
7.3.4同源四倍体鱼品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7.4同源四倍体鱼雄核发育研究及全雄性四倍体鱼的制备
第8章鲂鲌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
8.1鲂鲌、鲌鲂杂交品系的形成
8.1.1杂交亲本介绍
8.1.2鲂鲇、鲌鲂杂交F1制备
8.1.3鲂鲐、鲌鲂杂交F2、F3的制备
8.2鲂鲌、鲌鲂杂交品系的生物学特性
8.2.1鲂鲌、鲌鲂F1、F2的倍性及核型分析
8.2.2鲂鲌、鲌鲂F1、F2的外形、食性特征
8.2.3鲂鲌、鲌鲂F1、F2的育性检测
8.2.4鲂鲌、鲌鲂F1繁殖力
8.2.5鲂鲌杂交品系的应用
8.2.6鲂鲌及鲐鲂杂交品系的分子遗传特征
第9章鲂鲴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学特性
9.1不同倍性鲂鲴、鲴鲂的形成
9.1.1鲂鲴F1、鲴鲂F1的倍性检测
9.1.2鲂鲴F1、鲴鲂F1外形特征
9.1.3鲂鲴F1、鲴鲂F1的性腺显微结构观察和鲂鲴F:的形成
9.2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及其亲本的遗传关系分析
9.2.1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的Sox-HMGbox序列分析
9.2.2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5SrDNA重复序列分析
9.2.3不同倍性鲂鲴F1、鲴鲂F1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9.2.4二倍体、三倍体鲂鲴F1精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第10章其他鱼类远缘杂交研究
10.1红鲫(□)×黄尾密鲴(□)
10.1.1多倍体鲫鲴的形成及倍性检测
10.1.2多倍体鲫鲴的外形特征
10.1.3性腺显微结构观察
10.2红鲫(□)×翘嘴红鲌(□)
10.2.1不同倍性鲫鲌的形成及倍性检测
10.2.2不同倍性鲫鲌的外形特征
10.2.3性腺显微结构观察
10.3草鱼(□)×团头鲂(□)
10.3.1草鲂的形成及倍性检测
10.3.2草鲂及其亲本的红细胞核体积测量
10.3.3草鲂及其亲本的5srDNA特征
10.4鲤鲫品系的形成及生物学特性
10.4.1鲤鲫F1形成及倍性检测
10.4.2鲤鲫F1外形特征
10.4.3鲤鲫F1的性腺显微结构观察
10.4.4鲤鲫F2的形成
第11章人工雌核发育研究
11.1人工诱导雌核发育鱼类研究概述
11.1.1雌核发育诱导方法
11.1.2异精效应的发现及意义
11.1.3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别
11.2红鲫、日本白鲫的雌核发育
11.2.1雌核发育红鲫、雌核发育日本白鲫的形成
11.2.2雌核发育红鲫、雌核发育白鲫的生物学特征及应用前景
11.2.3异源精子(团头鲂精子)作为刺激源的优势
11.3金鱼的雌核发育
11.3.1人工雌核发育金鱼的形成
11.3.2人工雌核发育金鱼的意义
11.4团头鲂的雌核发育
11.4.1雌核发育团头鲂的研制
11.4.2雌核发育团头鲂的外形特征
11.4.3雌核发育团头鲂的倍性和育性
11.4.4雌核发育团头鲂微卫星DNA分析
11.5性反转鲫及全雌二倍体鲫和全雌三倍体鲫的制备
11.5.1性反转鲫的制备
11.5.2全雌二倍体鲫的制备
11.5.3全雌三倍体鲫的制备
第12章转基因四倍体、三倍体鱼
12.1国内外转基因鱼技术研究概况
12.1.1常用的转基因技术
12.1.2转基因鱼类的研究
12.2转基因四倍体鲫鲤
12.2.1“全鱼”转植基因的构建
12.2.2转基因鱼的体重及体长
12.2.3转植基因的整合与转录
12.3转基因三倍体鱼
12.3.1转基因三倍体鲤的获得
12.3.2转基因三倍体鲤的相关生物学检测
12.3.3转基因三倍体鲤性腺败育及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
第13章染色体倍性检测、FISH原位杂交等生物学技术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中的应用
13.1人工催产、鱼苗孵育技术
13.1.1常见催产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13.1.2催产的技术程序
13.2育性检测技术
13.2.1石蜡切片技术
13.2.2电镜技术
13.3染色体倍性检测技术
13.3.1PHA体内诱导肾细胞制片法
13.3.2胚胎染色体制片法
13.3.3流式细胞检测细胞DNA含量
13.3.4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13.4鱼类分子遗传标记检测及其他辅助检测技术
13.4.1源于5SrDNA的FISH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3.4.2源于BAC文库构建的FISH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3.4.3长片段PCR在异源四倍体鲫鲤基因扩增中的应用
第14章不同倍性鱼中的SOX-HMGDNA特征
14.1分子标记概述
14.1.1遗传标记
14.1.2分子标记
14.1.3DNA条形码与生物系统学
14.2Sox基因家族概述
14.2.1性别决定基因SRY/Sry
14.2.2SOX/Sox基因家族
14.3基于Sox基因HMG盒保守序列的分子标记方法
14.4Sox-HMG分子标记与遗传育种
14.4.1Sox-HMG分子标记方法与遗传关系研究
14.4.2Sox-HMG分子标记方法的生物学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