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秦之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秦之道

9787020118717

61 9.4折 65 全新

库存599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8717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12085248

上书时间2024-05-16

清风徐徐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这部书名为《大秦之道》,起自《石鼓山之谜》,结于《三秦之游》,五十二篇文章,一以贯之,是一个人的路。阿莹先生在陕西这片土地上一路行去,寻幽探胜,抚今访古。一边走着,有所见、有所感、有所思,形诸笔底,蔚为大观,一个人的路竟被他走成了“大秦之道”,大道朝天,所通者古今之变、文明之理。     精彩书评     阿莹先生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投身文学的那一代人。那一代人中,很多人随着时势之变放弃了文学的志向。在这三十多年里,阿莹先生一直在写,小说、报告文学、戏剧和散文,特别是戏剧和散文,卓然有成。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阿莹先生以自己多年来身体力行的访古、体察、感知和积累,完成了《大秦之道》这样一部厚实的地域历史散文著作。这不仅是一部文笔平实、深入浅出的历史题材的文学散文集,更是一部献给三秦大地的“小百科”式的文化之书、历史之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向自己的乡土历史文化致敬之书。  ——熊召政(著名作家)     目录   壹 汲古篇 石鼓山之谜 法门寺之佛 石峁城之古 地宫艺术之光 大秦之道 城郭之祭 棣花镇之谜 乐游原之下 仙游寺之宝 文安驿之春 关中书院之声 高山之巅 三秦之歌 小路之美   贰 仰止篇 黄帝之陵 定军山之魂 司马道之上 汉中之雄 下马之丘 草堂之雾 诗人之梦 玉华宫之路 上官婉儿之殇 药王山之神 苍凉之景 柳公权之墨 天坛之土 东湖之畔 横渠之学 统领万邦之城 好古之吏   叁 雅鉴篇 磁州之碗 古琴之韵 陶管之遗 古埙之律 瓦当之图 饮酒之器 箭镞之锐 杂技之俑 绳纹之妙 节约之初 管辖之义   肆 游思篇 甘泉宫之考 九成宫之叹 钟山寺之记 华清池之鉴 大寨之访 金银滩之秀 中台寺之禅 关中之脉 金佛山之秋 三秦之游   后 记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大秦之道  这是一条神奇而又孤寂的大道。  ——作者题记  我那年踏春到了淳化的甘泉宫遗址,才知道声名远播的秦直道是从这儿开始的。这片宏大的遗址北侧是林光宫,外边有一条深达二十多米的深沟,生长着茂密的荆棘荒草,或高或矮,簇簇拥拥,仿佛竭力想用绿把整条沟填实起来。呵呵,真真想不到两千多年的秦直道,由于经年久月雨水汇集,大道竟冲成了大沟,使人立刻想起岁月如刀的词句来。  这连绵不断的直道是大秦帝国最辉煌的战略杰作,那年秦始皇的爱将蒙恬在把匈奴赶到漠北之后,雄心勃勃地修筑了长城,又独具匠心地铺就了秦直道,从而把帝国带入了永恒的境界。至今在这片遗址里还有一座高耸的通天台,就是当年皇帝的检阅台,可想站立高台之上,战鼓齐鸣,旌旗招展,万千兵士以藐视群雄的气势,开始了南风压倒北风的壮烈行程,直把胜利者的彪悍带到戍边的战场上。如今沿着这条雄浑的直道往前走,散落的古代瓦砾多得不可思议,偌大的遗址区就堆积了成片的瓦砾堆,绳纹的、布纹的、光面的碎瓦无声地昭示着曾经的壮丽。然而,这个曾经让司马迁痛斥的秦直道,从修筑那天起便把悬疑丢给了后人。  似乎眼前这条“大沟”最终顺着蒙恬的指引,跃上了横卧陕北的子午岭脊背,执着地伸向了浩瀚的黄土沟壑,宛如一条巨蟒在岭上向北蜿蜒。所谓的“堑土堙谷”,就是遇山劈路,遇沟填土,生生地在山脊上筑成了一条通达大漠的古道,似乎也把将军的命运引向了悲壮之途。这条大道应是那个时代的顶级高速公路了,宽有三十多米,队伍可以排成三四十人的纵队向前推进,可以并列十乘战车向前飞驰。这个前所未有的驰道,把秦始皇“车同轨”的意愿推到了顶峰,亦把蒙恬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我在那个把富字顶在脑门上的县域找到了感觉,那里的古道忽隐忽现,沿途的遗迹犹如蒙上厚尘的珍宝相偎相依。富县人竟准备在遗址边垒起一座气势高远的古风阙楼,秦韵悠长,棱角沧桑。而令人惊奇的是走过阙楼脚架,竟然会看到一座残存的古驿站,一层又一层的土窑洞,似大张着的喉咙,渴望着久违的喧闹,连那土崖上的野枣树和喇叭花也争先恐后从窑洞里拥出来,迎接着从远方赶来的寻古之人。不过,当年洪流般的队伍在直道上源源挺进,只为给前方输送胜利的梦想,而沿途的驿站也只为兵马能在这儿歇息,烧火吃饭,补充睡眠,估计一般士兵是难以享受这些窑洞的,也难知晓蒙恬在哪孔窑洞有过酌饮。但如今的寻古者似乎也不再关心这个了,只渴望能在这里找到来自金戈铁马时代的马镫、箭头和剑戟,尽管已经锈迹斑斑,却依然能够让人想到那个时代的豪爽和血腥。  绝想不到窑群的旁边还有个恐怖的杀人坑,这也许是掩埋战俘之地,尽管那些累累白骨已经被岁月腐蚀了,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肢体,但是驻足细听,却仿佛有两千多年前的哀号萦绕耳畔,隐约还有来自遥远的呼唤声声如泣。正想着,有句古诗便动了几字传进脑海:可怜秦道无名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且未吟诵出口就有泪水涌出来了,尚难知这坑里是否真藏有蒙恬的刀下冤魂!然而,古道边的农人却坦荡异常,没有一丝怯意,扛着锄头,唱着信天游,晃晃悠悠地从崖畔上冒出来,盘算着今年小麦的收成,也早把苦涩的历史演化成浪漫了。  后来那巨蟒般的直道从山岭上下来了,又一头扎进了浩瀚的毛乌素沙漠,黄沙把那巨蟒搅得昏天黑地,然后又轻抚着路边的毛头柳和骆驼草爬进了茫茫戈壁滩。而今厚厚的沙石已经把秦直道悄然吞没了,但是古道边的烽火台隐约可望,那些远古的通信 设施早已失去了作用,今天也只剩下文化涵义了。 殊不知这些烽火台大都与直道相伴的,那时古道修到哪儿,烽火台必然要建到哪儿的。当年驻守的伶仃战士,一旦发现前方烽烟突起,便要立即点燃手中烟火,一站一站把前线的紧急传递到大帐后营。所以,烽火台可觅,秦直道就在,只是在等待我们择时发掘了。毫无疑问,这条大道与长城一样耗资巨大,留下的悲惨故事也绝不会比长城少。但细细思忖,那长城是为防御来犯而建,秦直道是为进攻扰敌而修,两大工程互为补充,为华夏文明创下了卓越功勋。然而,悲怆却随之而来,那蒙恬本是一位战功赫赫的骁将,自从秉持皇上的旨意,主持了这两大工程便非议不绝了。尤为遗憾的是大道还在修筑,在此督工的太子扶苏就被矫诏赐死了,肩负重任的蒙恬也难逃厄运,很快被赐死于阳周古城的一间茅屋里。巍巍长城肃立,漫漫直道凄然,都在为无罪而亡的将军祈祷。  也许是担忧逝者的魂灵骚扰路客,后人把他俩都安葬在远离直道的绥德城了。我们沿着高速路往东行驶,很快会遇到那两座著名的墓丘,一个在山畔,一个居城中,抬首相望,悲从中来,古道至伟,何罪之有啊。司马迁似乎跟随汉武帝从始点走到终端,用笔记录了这条大道的恢宏,人们可以从那寥寥笔迹中了解大道的轮廓,也会看到太史令一句甚似一句的感怀。真可怜那蒙恬的墓丘如今就蜷缩在绥德一所校园里,似与朗朗的读书声相伴,虽平添了些许文雅,但每每夜晚有风吹过,总感觉那墓里会发出悲怆的呼号。其声也悲,其韵也凉,即使欢乐的秧歌和唢呐也难以摆脱那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苦涩,似在为当年的秦国重臣演奏着永远的咏叹。  今天,我们可以平和地回味历史了,不难发现正是绵延一千八百多里的秦直道与长城的巧妙结合,方使得大秦疆土日渐清晰。那秦直道发威是始于汉代的,那汉武帝长期驻守在甘泉宫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卫青敢于率领汉家军马,长驱直入匈奴腹地,就是凭借了直道的快捷;那霍去病勇猛顽强,直把捷报插遍阴山南北,也应有秦直道的功劳。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后来匈奴几次越过长城,兵临长安城下,也是借助于这条大道的;尤其那赫连勃勃能从统万城一路杀过渭河,横扫关中,登基称帝,依然是凭借了秦直道的宽敞和通达。如此瞭望这条绝世的古道,似乎蒙恬将军当年的功力清晰了,但那个秦直道与长城的交汇点至关重要,却还有些朦胧。  我想那个点应该在榆林城外的镇北台附近的,那是在秦代长城基础上修筑的关隘,雄踞高崖,俯瞰直道,昭示着泱泱帝国的豪迈。那条从子午岭下来的巨蟒后来就越过镇北台,向前突进了二百多里,在包头郊外的麻池古城停下来,缓缓地仰起了高傲的头颅。显然,我国北方边界的最终走向是有赖于秦直道的,正是秦直道把大汉疆界推到了漠北,后来的历代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蒙恬的遗产,才把大国的疆域稳固下来。  所以,司马迁《史记》里的责难多少带有个人的情绪。当我们今天在平坦快捷的高速路上飞驰,是否应该告慰九泉之下的将军,多亏那条亘古大道,才托起了我们的大国家园。  2015 年7 月29 日于新城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后记  我想起写这些所谓的文化散文,也就是最近几年的偏好。  这几年分管的工作驱使我对文物考古关注起来,认识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绝不是空泛的说辞,而是需要落实的黄钟大吕。那一处处风雨剥蚀的历史遗存,那一个个土坑里发掘出来的稀世珍宝,那一桩桩惊世发现背后的故事,都承载着厚重的人类文明,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尤其是参与和探寻文物发掘的过程,自己偶然的疑问获得了专家肯定,心里便激动难抑了。  我的认识角度与考古专家们是有些许差别的,这些差别扩充了对文化遗存的认识空间,也使得自己在观赏这些遗存的时候,会获得历史的滋养,实在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这里略举三四:  那年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掘了长安天坛。我发现那土质坛体所以能够完美保存至今,是因了曾经覆盖其上的那层厚土,想想当年的覆土过程实在悲壮得难以平复,使人对长安人勠力保护遗迹的拳拳之心感慨不已。去年文物部门发掘开元宰相韩休墓,我在欣赏那些唐墓壁画时,想到这韩休乃是绝世珍宝《五牛图》的作者韩滉之父,如能在壁画上发现天才的笔意,那会是一个惊世发现。在分析石峁古城和统万城马面的间距变化后,发现了冷兵器时期投射装备威力的演进,其间隐藏着多少兵戈铁马的壮举。在参览法门寺地宫珍宝时,我感觉这么多的珍宝集中藏于地下,历史上怎么没有被盗掘,难道一千多年真没有被人发现过?沿疑问探寻下去,竟发现历史上曾多次被发现,却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偷掘,其中蕴含的力量震撼至极。在收集三秦民歌的时候,我发现关中、陕北、陕南民歌饶有趣味的差异:那陕南民歌是歌颂生活之乐,陕北民歌是歌唱生命之韵,关中民歌是感叹命运之调。如此概括似可体会到这些民歌令人唏嘘的精髓。  当然,要深刻了解附着在这些遗存上的美,必须对其历史的沿革和背景有所认识,我几乎抛弃了所有爱好,翻书寻古,畅游史海,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厚了我浅薄的积累,便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我以为古人热衷“文以载道”,散文是应给人以启迪的,哪怕有那么一点点思想触动,也是难能可贵的。那一处处古迹一个个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故事令人流连忘返,但考古人面对那些凝固的遗存,似乎习惯于就物论道。如果加以综合考量,常常会发现萦绕在文物上的缤纷色彩,揉合这些零零星星的内容,会有生动的人文价值在等待发掘。若就此细细梳理,当可以滋润自己的个人素养,也可以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让人在阅读中享受历史,也消费历史馈赠的惬意。因此,这些感受便激励我不断地走近这些文化遗存,以抒发一个当代人对历史的思索。  我首先围绕工作内容梳理感受,写了石鼓山上的珍宝迭现,写了药王山上的千金要方,写了延安文艺家的生动往事,写了仙游寺承载的不朽传奇……想不到这些文字见诸报端,竟获得意想不到的反响。这的确是一种激励,我几乎成了习惯,每天晚上一坐到写字台前,脑海便开始朝这个方向游动。而且由于我的经历使然,当我把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工业的、军事的知识交融相惜,总能捕获到意外的认识。  一旦以文学的字符铺陈开来,便有了惊喜,让我不断地品尝到文字的魅力,如此说来这本小书也是自己工作的一个总结。  当然,我能把这些拙文汇集成册,实在是凝结着很多人心血的,感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美文》《剧本》等等报刊登载拙作,激励我笔耕不辍,使之形成了这么一种所谓的系列。也感谢文学家李敬泽、熊召政、周明在我创作路程中,给予的具体的有价值的指导评价。感谢评论家吴义勤过目拙文予以斧正,留下了令  我感动的真情厚意。  也就是说,工作让我收获了文学和友情。  2015年11月27日于宁静书屋  查看全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