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全本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全注全译老子书籍老子道德经国学经典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哲学书籍
  • 正版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全本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全注全译老子书籍老子道德经国学经典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哲学书籍
  • 正版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全本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全注全译老子书籍老子道德经国学经典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哲学书籍
  • 正版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全本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全注全译老子书籍老子道德经国学经典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哲学书籍
  • 正版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全本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全注全译老子书籍老子道德经国学经典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哲学书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81章老子全本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全注全译老子书籍老子道德经国学经典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哲学书籍

9787534828423

24.2 全新

库存88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存山注译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8423

出版时间201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

货号557650842016

上书时间2023-05-12

清风徐徐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经典:老子 道德经 定价:16.00元 作者:李存山 注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534828423 页码:18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目录导言
 暂无相关内容内容提要  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在中国五年文明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莫过于经、史、子、集。《国学经典:老子》对《老子》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文摘  上篇  一章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无名,(天地)[物]之始;有名,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义是道路,其引申义是道理、规律、原则。“道可道”的个“道”字,即是指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第二个“道”字的意思是言说,如《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范畴的“道”,不是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韩子?解老》篇云:“道者,物之所然也,理之所稽也……道者,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仅“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了。恒常之“道”是天地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认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说的。  “常道”之“常”,以及后面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马王堆帛书本写为“恒”,注家认为“常”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为“建之以常无有”,《韩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常道也”,且对“常”多有解释和发挥。《说文》云:“恒,常也。“恒”与“常”义同而通用,今保留诸传本“常”字之旧,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个“名”是指名词概念;第二个“名”是名的动词用法,即用名词概念来称谓、表达。“常名”是用来指称“常道”的。老子认为,“常名”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老子》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的“意”(意思或思想),但这种“意”只有见诸文字才能成为后人可读的《老子》书,所以只好“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强”为之“著书”(《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书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意”。《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老子》书,不能把其中的“言”读死,而要读活,体会其“言”外之“意”。  “物之始”,据马王堆帛书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物之始。”可见王弼本原亦作“物之始”。  “无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说文》云:“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物之始”是指物产生之前“道”的浑沌状态,此为“无名”;“物之母”则是“道”孕育、产生、养育物,此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四十一章:“道始无名”;四十章:“天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但“无”并的空无,而是还有“有”的属性,“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所以能孕育、产生、养育物。  “无名,物之始;有名,物之母”,或可断句为“无,名物之始;有,名物之母”。  “常无”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诂》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的省文。  “观”,一种直觉的认识,即观照、体认。“妙”,奥妙。“徼”,循行,边际。《说文》:“徼,循也”,“循,行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道”之奥妙本是无形无际的,但其运行也有微渺的边际、理路,此为物由以产生的端倪,这要从“道”的“常无”与“常有”中去体认。  马王堆帛书本“常无”与“常有”句,“欲”字属上读,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众妙之门”,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总根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物之母,“玄牝之门”也就是“众妙之门”,意谓“道”是天地物的总根源。  ……作者介绍  李存山,男,1951年5月生,北京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88年任哲学编辑室主任,1993年后任杂志社副总编辑;在编辑工作之余,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发表论文数十篇。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