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林集说 另荐 古砚歙砚温故泥砚遗韵赝砚考中国名砚 红丝砚 名砚珍藏 砚林煮酒砚台蓄墨小言澄砚斋图说开悟堂聊砚 歙砚新考
9787545700282
¥
40.1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亚彬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ISBN9787545700282
出版时间200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
货号41865723848
上书时间2022-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书名:砚林集说原价:38.00元作者:张亚彬 著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日期:2009-03-01ISBN:9787545700282字数:页码:141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16开商品重量:1kg编辑推荐暂无相关内容目录暂无相关内容内容提要将古人有关砚台的评述和笔者在藏砚实践中的发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赋予新意,并集文献、图例于一体,形成《砚林集说》的一大特色。其主旨为:给古砚爱好者提供一条进入这一精彩世界的门径。
砚台又是文人的精神庭院,“得意时,在砚池中神采飞扬;失意时,在砚池中舔血疗伤”。历代文人对砚台的挚爱是真诚的、刻骨铭心的。有的还着书立说,留下了大量对砚台的赞美、评说。也许是读书人遗传因子使然,我对古砚也情有独钟,十几年乐此不疲,至今已收藏上自汉晋下至明清各类材质的古砚200馀方,其中也不乏精品、珍品。古人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我收藏古砚,不仅仅是喜欢它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与灵性,更乐意在把玩中琢磨、研究它,从而享受其中有所发现的愉悦。藏之研之,其乐无穷。文摘砚坑说
端砚
·据清代高兆《端砚坑》记载:“端州分野直星纪……羚羊峡距郡东三十里,束三江之水,其山产石类来而瑊功。唐宋以来,才人文士采作砚材,苏文忠称为宝石,盖东西粤扶舆之脉所蕴闷也。未至十里为大蛲山,皆牛毛细皴,宛如画境。峡山青苍对峙,江流泓净,颇似严濑峡,石矿凡十一。”
·清周梅山《砚坑志》云:“砚山在端州羚羊峡东口南岸,离峡岸南上数武日文殊坑,又南为砂皮洞,即《砚谱》所称虎坑也。虎坑之南为飞鼠岩,又上为宣德岩,岩口刻宣德遣官监督姓名及开坑封坑月日。再南为治平坑,土人又称日岩仔坑,亦刻”宋治平四年差太监魏封重开“字。治平之南为水岩,治平间亦于此采石,又名康仔岩。诸洞俱在山麓西向,相去不出四十丈内外。水岩之上为屏风背,为朝天岩,为新坑,为古塔岩,即半边山岩也。山之东背为桃溪村,故《砚谱》有桃花岩之名。
惟水坑之石迥异诸洞,洞高不逾三四尺,阔如之。自宋开采至今,自高而卑,其深约二里许。洞中之水屈曲渊淳,采石者必先集黄冈石工自洞口鱼贯而人,列坐其间,真灯于洞之两旁,以瓮汲水,次第传出,水渐落而与灯亦渐加,若汲至底,必须工三百辈昼夜更番,阅月乃竭,水竭而后采石。明设把总一员,专辖律令,盗石者比窃盗论,其厉禁如此。今虽无此禁,然民间不得擅采,即当轴风雅,亦往往以金钱之费不资而止。此非具大力者必不能举,举必于冬天寒江落之时。水坑之内分四洞,匍伏而人,不得昂首直腰。至五六丈为正洞,又名为大西洞。从正洞又转六七丈为小西洞,其门最小故也。从其旁人为中洞,又从正洞左转十馀丈为东洞。东洞之北即飞鼠岩,此外乃峡内大江矣。每洞可容三四锤或六七锤,馀工仍转瓮递汲,否则水渐聚而锤无所施矣。其石之可视者仅一线,如金银矿之砂路,上下四旁俱黄色粗砺,如工人垒堤修路之物。而一线之物又必有如膜如膘包之络之,去膜与膘然后得石,然后又分三层,近山面砂水透漏,石中如蠹蚀名日虫蛀,火捺重浊,蕉叶白老而不润。中层较嫩,下层更胜,至青花,惟下层为最。过此则底板石矣。中洞石青而深,西洞色青而浅,东洞多紫色,若一片纯紫而鲜妍者为紫羊肝,即宋时马肝石也,今亦罕见。火捺、蕉白、青花、朱砂斑、翡翠、麻雀斑、鸲鹆眼、黄龙纹、猪鬃眼,三洞皆有,他洞也间有之,特妍丑不同耳……三洞眼各异,中洞眼圆亦如珊瑚鸟目,若土气相侵,如象牙色者亦不贵。东洞眼碧色多晕,对之奕奕射人,然多鸡卵形,圆正明媚亦不易得。西洞眼有瞳如黍,其色漆黑亦足贵。大约三洞之中以秀色可餐,人手温柔,握之稍久掌中水濡,磨之无纤响、无浮沫、无水泡而墨辄浓,经三宿不涸者为至宝。
……作者介绍暂无相关内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