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 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编写组编
  •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 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编写组编
  •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 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编写组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 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编写组编

3.8 1.0折 38.8 八五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华传统美德十讲》编写组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2-18

墨孰之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华传统美德十讲》编写组编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9
  • 版次 1
  • ISBN 9787549987689
  • 定价 38.8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为纲,共设10讲,提纲挈领地讲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当代践行。本书暂定每讲分为四个版块:说文解字,溯源与传,躬行实践,心灵驿站。分别从美德的内涵、传承与践行等方面进行阐述。在编写过程中本书注重思想、教育,同时注意结合的活实际,体现五年制高职的特点。本书知识点准确,内容详实,深入浅出。是滋养的心灵,提高的综合素养的较好读本。

【作者简介】


章仁/1第二章义/23第三章礼/45第四章智/65第五章信/89第六章忠/105第七章孝/127第八章廉/151第九章耻/169第十章勇/191

精彩书评:

中华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分骨编纂了这本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辅导读本,旨在加强对高职的中华传统教育,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中华传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传承创新,引导增强民族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编写本读本,学院成立了编写组,夏成满同志担任组长,陶向东同志担任副组长,郭偌伶、伍文、殷树凤、崔琪、孙丽芳、王慧勤、袁荣高、刘金桥、李辉、苏娅、田开元、沈银、刘春水、陈英、陈莉、沈晓昕、刘鹰、邵敏霞、顾娇、秦迎春、刘军、张兰、吴杰参与了编写工作。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丁锦宏教授两位专家对读本进行了审读,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在此表示感谢。本书着眼于高职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内容力求丰富,形式力求新颖。书中难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还请广大师生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后期改进提高。
【目录】


说文解字

“仁”,甲骨文中的字形为“=”,由“人”“二”两字构成;金文中的字形为“”,是“人”字的重文。《说文解字》:“忎,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郭店楚简中,“仁”的字形为“急”,从身从心。

“仁”的本义没有统一的定义。《中庸》说:“仁者,人也。”《礼记》中说:“上下相亲谓之仁。”《韩非子》中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东汉许慎解释说:“仁,亲也。从人从二。”清代段玉裁通解和征引说:“(仁)亲也。……

正义曰: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这里的“人偶”指人们互相致意,相亲相敬。清代阮元认为“仁之意即人之也”,意思是要以人之道对待他人。

由上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仁”是会意字,本意主要指对待别人相亲相爱,是“爱人”,这可从“仁,亲也”“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等材料得到佐证。“仁”还有以人道的方式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对待他人应有的态度。第二,“仁”是用来处理各种关系的,包括人与人、人与神(自然)等,这可以“从人从二”“从身从心”“从尸从二”等材料为证。具体地说,“从人从二”表示人与人的关系;“从身从心”表示身与心的关系;“从尸从二”表示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尸”的古字是人躬身肃立的象形字,指古代祭祀时,代表天子王侯等尊贵死者受祭的活人,这种祭祀活动所表达的是阴阳相通、天人合一、人神感应,表达的是人类要与神灵以及天地自然相互交流和关照的一种精神。

之,“仁”初是倡导彼此之间的亲近、亲密、亲热与亲善的情感,其内涵指向多重关系,主要是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

0源与传承

“仁”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是历代先贤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传承、丰富与发展起来的,表现了古人对美好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先秦时期是“仁”学初具规模的重要阶段。孔子个阐明和完善了仁的内涵,初步建构出仁学体系。,他主张“爱亲”是“仁”的本源,认为“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指“爱亲”(爱亲人),即父母之爱、同胞之情、晚辈之孝。第二,孔子把“仁”由“爱亲”推广到“爱人”,使“仁”由家庭的“仁爱”扩大到社会的“仁爱”,使“仁”成为当时道德的核心标准,也成为孔子仁学体系的核心。依据远近亲疏关系,“仁爱”有以下几层意思:

,爱自身。“仁爱”首先要爱自己,自爱是“爱”的基础。汉代扬雄认为:“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法言》)是说,人首先必须学会自爱,而后才会被爱;人要先懂得自尊,而后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因此,做好的自己是大的自爱。

第二,爱亲人。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血脉相连的伦理之爱,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是人与生俱来的天,具有无私、忍耐和恒久的特点,是维系家庭稳定发展的感情纽带,也是家庭富足、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

第三,爱他人。儒家主张“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仅要使自己成为君子和圣人,还要推己及人,帮助他人成为君子和圣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首先,他把“仁”看的本(本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认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他把“仁”……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