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动机与人格
  • 犯罪动机与人格
  • 犯罪动机与人格
  • 犯罪动机与人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犯罪动机与人格

55 九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建清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0

墨孰之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建清 著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1
  • 版次 1
  • ISBN 9787562035510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8页
  • 字数 29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只有真正探索到犯罪人想从犯罪行为中得到什么时,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的本质。对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的研究正是这一探索努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犯罪动机是激发与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力量,包括“犯罪的动机”与“犯罪性动机”两个层面的理解(犯罪性动机居于核心地位)。犯罪动机作为犯罪人个性倾向性因素之一,在犯罪心理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犯罪心理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理论与对策系统。本文以社会生物学之“自私倾向说”为理论假设与逻辑起点,试图分析犯罪动机与需要体系、社会文化与个体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其形成模式表现为以缺失性需要为基本内容的需要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通过模仿、角色认同、认知选择、自我强化及无意识等途径现实性地表达为直接动力性的犯罪动机与稳定化的犯罪性人格。
  动机理论的发展表现为本能需要论、诱因刺激论、强化理论、认知情感理论等,它们均具有科学性的要素,是从不同维度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探索与分析。本文持辩证法与协同论的动机观点,全面性地分析犯罪动机的结构(犯罪动机因素、犯罪动机成分与犯罪动机机制三个方面)、本质与特征。相应地,犯罪动机的价值表现为,通过犯罪动机之核心地位与作用,犯罪心理学必然成为法律心理学以及刑事一体化之理论与实证性的重要支持领域。
  犯罪动机是激发与推动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力量。犯罪性动机则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存在于故意犯罪中,也存在于忘却犯罪之外的过失犯罪中。
  犯罪动机由多种因素决定。人的本能与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来源,犯罪动机是优势需要在特定文化、规范作用下的直接反映。在此,以需要层次为基础,犯罪动机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对优势关系、层阶关系,并个体化地表征为具体的犯罪动机成分。其中无意识犯罪动机具有特殊性,在过失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激情犯罪与变态性犯罪及群体犯罪中存在着一定成分、一定程度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由多种机制决定。在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优势需要并不会自然地、直接地转化为犯罪动机;需要只是犯罪动机形成的起源,虽然它们是根本性的前提,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力量必然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心理机制发挥着作用。犯罪动机形成的个体机制涉及意识与无意识方面:模仿机制、交换机制、压力机制、期待机制、归因机制以及生理神经机制、防御机制等。
  在多种因素与多种机制的支配下,犯罪动机具体体现为生理成分(以生存本能、性本能、竞争本能与勇敢本能为代表)、行为成分(以犯罪诱因力、犯罪目标定向、犯罪行为习惯为代表)、认知成分(以犯罪目标价值、犯罪合理化、犯罪自我效能感、犯罪思维模式为代表)与情绪成分(以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与情绪宣泄力为代表)等四个方面。
  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本质上是一致的。持续作用的犯罪动机形成犯罪性人格;犯罪动机典型地表征为犯罪性人格,是犯罪性人格的核心内容。犯罪动机并非生物基因在社会规范中的机械化表达,而是个体有意识的自我认知与情感的体现,犯罪性人格正是个体犯罪动机在认知与情感方面稳定性、发展性的身心组织。
  犯罪动机作为犯罪心理结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于犯罪行为之前。犯罪动机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但没有犯罪动机就不可能导致犯罪(对于绝大多数犯罪而言)。犯罪行为有理智型与情感型两种类型模式,它们都具有道德、法律、人际关系、能力与特殊阻却力量。
  犯罪动机的存在并不是静态的。犯罪动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在个体犯罪演化的不同阶段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犯罪动机结构的理论基础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犯罪动机与人格在刑事一体化的进程中为刑事侦查(侦查假说建立、识别假象、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应用)、刑事审讯(对抗心理防卫、预防虚假供述、分析无意识犯罪动机)与刑事审判(犯罪行为事实与犯罪动机、犯罪性人格价值的二元定罪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点与对策系统;犯罪动机及犯罪性人格的指向也直接为罪犯的矫正提供具有较强动力针对性的矫正与回归策略(行为矫正法、精神分析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回归社会矫正法等)。
  本书以生物-社会文化-人格的协同模式,以整体犯罪人的观念理解犯罪动机的力量来源、结构模式、发展变化及其特殊性的表现;以此倡导犯罪动机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体现为以关注犯罪人主体因素(需要体系、目标体系、自我控制体系等)为核心的人格刑法观念以及罪犯改造、罪犯回归之犯罪行为人中心的理性策略。
【作者简介】
  刘建清,法学博士(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方向)。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参编著作与教材有:《中国犯罪预防通鉴》、《犯罪心理学》等。在《中国监狱学刊》、《政法论坛》、《心理科学》、《中国司法》、《政法学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论文有:《论罪犯心理评估》、《论罪犯脱逃心理及其矫治》、《三大心理流派对犯罪心理学的影响》、《论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人格测评》、《虚假供述的本质分析》、《警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犯罪心理学的价值范畴与方法论》等。
【目录】
内容提要I
前言Ⅳ
绪论篇:自私倾向与犯罪动机
第一章人性假设:自私倾向说
第一节关于人性的探讨
一、人性的哲学问题
二、人性的二重性
第二节人性理论和支点
一、性善说
二、性恶说
三、善恶说
四、非善非恶说
五、自私倾向说

第二章犯罪动机概述
第一节犯罪动机的概念
一、犯罪性动机
二、犯罪的动机
第二节犯罪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需要理论
三、诱因与强化理论
四、认知理论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功能与特征
一、犯罪动机的功能
二、犯罪动机的特征
第四节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区别
第五节犯罪动机的发展
一、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与过程
二、犯罪动机形成的阶段
三、犯罪动机的演化

第三章犯罪性人格
第一节犯罪性人格概述
一、关于犯罪性人格的观点
二、犯罪性人格的概念
第二节犯罪性人格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与犯罪性人格
二、错误思维模式理论
三、艾森克的犯罪性人格理论
四、人格“大五”、“大七”模型与犯罪性人格
五、认知与情感协同作用理论
第三节犯罪性人格形成
一、社会化与犯罪性人格
二、犯罪性人格形成环节
第四节犯罪性人格的类型
一、常态的犯罪性人格
二、变态的犯罪性人格
第五节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

结构篇:犯罪动机结构
第四章犯罪动机的生物维度
第一节犯罪动机的生物性机制
一、犯罪动机与脑中的奖赏系统
二、犯罪动机与唤醒系统
三、犯罪动机的神经机制
第二节犯罪动机的生物性因素
一、神经介质与犯罪动机
二、激素与犯罪动机
三、边缘系统与犯罪动机
四、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动机
五、应激状态与犯罪动机
六、本能与犯罪动机
七、气质与犯罪动机.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生物成分
一、求生本能动机与犯罪
二、性本能动机与犯罪
三、竞争本能与犯罪
四、勇敢动机与犯罪

第五章犯罪动机的习得性维度
第一节犯罪动机的习得性因素
一、经典条件作用与犯罪动机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犯罪动机
三、社会学习与犯罪动机
四、挫折与犯罪动机
第二节犯罪动机的习得性成分
一、犯罪诱因力
二、犯罪目标定向
三、犯罪行为习惯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习得性机制
一、强化机制
二、自我强化机制
三、惩罚机制

第六章犯罪动机的认知维度
第一节犯罪动机的认知因素
一、期望价值与犯罪动机
二、认知一致性与犯罪动机
三、归因与犯罪动机
四、能力控制与犯罪动机
第二节犯罪动机的认知成分
一、犯罪目标价值
二、犯罪合理化
三、犯罪自我效能感
四、犯罪思维模式

第七章犯罪动机的情绪维度
第一节情绪与动机
一、关于情绪的基本观点
二、情绪与动机的联系
……
第八章犯罪动机的协同作用

类型篇:基本犯罪动机类型
第九章犯罪动机与犯罪类型
第十章无意识犯罪动机

应用篇:犯罪动机及人格的刑事司法价值
第十一章犯罪动机及人格与刑事司法活动
第十二章犯罪动机、人格与罪犯改造、回归社会
结语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