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价
¥
9
1.8折
¥
50
九品
仅1件
作者田淑明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田淑明 著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2
-
版次
1
-
ISBN
9787112197101
-
定价
5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6页
-
字数
47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价》共分为10章。第一章为绪言,介绍了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特点及国内外发展概况,提出了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第2章介绍了在高层混合结构设计之初基本的设计输入条件。针对前两章提出的问题,第3章提出了结构整体破损评价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各种地震水平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第4章给出了适用于我国规范的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及流程。第5章~10章具体解决问题,给出意见或建议,包括合理刚度评价、位移限值研究、外框内力调整方法探讨、构件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及经济性分析等内容。
《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价》可供从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和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参考。
- 【作者简介】
-
田淑明,1979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在《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等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及申请专利2项,参与北京财富二期写字楼、北京财源国际中心西塔、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文化中心、青岛灵山湾红树林贝壳酒店、泰禾长安中心及多个商业综合体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
- 【目录】
-
第1章 绪言
1.1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1.2 混合结构应用和发展现状
1.2.1 国外应用概况
1.2.2 国内应用及演变
1.2.3 研究现状
1.3 混合结构的新发展及问题
1.3.1 设计依据
1.3.2 结构安全及破损评价
1.3.3 二道防线设计
1.3.4 整体刚度与强度设计
1.3.5 高强材料及新型构件应用
1.3.6 地基基础设计
1.3.7 技术经济性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本设计输入条件
2.1 设计依据
2.1.1 规范及标准
2.1.2 建设方要求
2.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4 岩土勘察
2.1.5 地震安全性评价
2.1.6 风洞试验
2.1.7 结构试验
2.1.8 其他专业条件
2.2 材料选择
2.3 荷载、作用及效应
2.3.1 恒载和活载
2.3.2 地震作用
2.3.3 风荷载
2.3.4 地下水作用
2.3.5 其他荷载
2.4 计算分析
2.4.1 计算参数
2.4.2 构件刚度
2.5 概念设计
2.5.1 不规则性
2.5.2 性能化设计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震破损评价方法
3.1 引言
3.2 破损评价方法
3.2.1 拟采用方法
3.2.2 静态化处理方法
3.2.3 评价标准
3.3 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3.3.1 单元破坏准则
3.3.2 滞回模型
3.3.3 几何非线性
3.3.4 阻尼模型
3.3.5 框架单元
3.3.6 剪力墙单元
3.3.7 楼盖模拟
3.3.8 分析模型校验
3.4 实例验证及应用
3.4.1 结构概况
3.4.2 分析假定
3.4.3 地震动输入
3.4.4 地震反应模拟
3.4.5 破损评价及验证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抗震安全评价
4.1 引言
4.2 抗震安全评价基本程序
4.3 地震危险性分析
4.4 地震反应分析
4.4.1 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4.4.2 地震波样本选取与输入
4.4.3 地震动强度度量
4.5 安全性预测
4.5.1 累积失效分布函数
4.5.2 年平均失效频率
4.6 方法验证
4.6.1 结构概况
4.6.2 地震危险性分析
4.6.3 静力弹塑性分析
4.6.4 地震动强度指标
4.6.5 位移分析
4.6.6 安全性能预测
4.7 混合结构抗震安全评价
4.7.1 算例选取
4.7.2 地震危险性分析
4.7.3 位移分析
4.7.4 安全性能预测
4.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合理刚度评价
5.1 引言
5.2 带加强层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刚度解析
5.2.1 分析假定
5.2.2 刚度与效应
5.2.3 刚度比参数
5.2.4 刚度比参数与位移限值
5.2.5 合理刚度比参数取值范围
5.3 无加强层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抗侧刚度解析
5.3.1 理论推导
5.3.2 连接方式对抗侧刚度的影响
5.3.3 连接方式对周期的影响
5.3.4 反应谱分析验证
5.3.5 组合楼盖对抗侧刚度的影响
5.4 统一刚度比参数及刚度特征分区
5.4.1 类简体和类框架
5.4.2 类简体刚度比参数
5.4.3 类框架刚度比参数
5.4.4 刚度特征分区
5.5 实际工程应用一
5.5.1 工程概况
5.5.2 弹塑性分析校核
5.5.3 利用刚度比参数调整优化
5.5.4 振动台试验验证
5.6 实际工程应用二
5.6.1 工程概况
5.6.2 调整优化
5.6.3 调整前后结果对比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位移限值研究
6.1 引言
6.2 各标准位移限值规定
6.2.1 国外各标准规定
6.2.2 国内各标准规定
6.2.3 各标准对比总结
6.3 位移限值与高宽比的相关性
6.3.1 结构剪切变形与高宽比
6.3.2 顶点位移限值与高宽比
6.3.3 刚性楼盖假定与高宽比
6.4 位移指标的选取
6.4.1 可用的位移指标
6.4.2 不同结构的变形特点
6.4.3 位移指标的选取
6.4.4 弹塑性位移角与弹性位移角关系
6.5 框架一核心筒混合结构的位移限值建议
6.5.1 带加强层钢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6.5.2 无加强层钢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6.5.3 钢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位移限值建议
6.5.4 钢管(型钢)混凝土框架一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位移限值建议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外框内力调整方法探讨
7.1 引言
7.2 国内相关标准规定
7.2.1 GB50011-2010
7.2.2 JGJ3-2010
7.2.3 CECS159:2004
7.2.4 CECS230:2008
7.2.5 CECS28:2012
7.2.6 CECS254:2012
7.2.7 DG/TJ08一015-2004
7.2.8 超限工程抗震审查技术要点
7.3 美国相关标准
7.3.1 UBC-97
7.3.2 IBC2000(IBC2003)
7.3.3 ASCE7-05(IBC2006,IBC2009,IBC2012)
7.3.4 条文解读
7.4 调整方法对比
7.4.1 两种方法及适用条件
7.4.2 内力调整对象
7.4.3 调整方法与双重体系
7.4.4 调整方法与框架部分刚度
7.4.5 多道设防与内力重分配
7.5 工程实例研究
7.5.1 工程概况
7.5.2 调整系数对比
7.5.3 框架柱轴力调整
7.5.4 框架部分倾覆力矩比
7.5.5 框架部分的刚度比例
7.5.6 弹塑性分析
7.5.7 振动台试验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构件设计
8.1 引言
8.2 各标准适用范围
8.3 钢管选型
8.4 钢管混凝土柱
8.4.1 圆钢管混凝土柱构造要求
8.4.2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构造要求
8.4.3 圆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
8.4.4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
8.5 钢板(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8.5.1 承载力验算
8.5.2 中震验算
8.5.3 连接件的计算和构造
8.6 小结
8.7 附录:圆钢管混凝土截面塑性应力分布算法
参考文献
第9章 地基基础设计
9.1 引言
9.2 岩土勘察与结构设计
9.2.1 勘察与设计的先与后
9.2.2 岩土勘察所需结构资料
9.2.3 结构设计所需岩土资料
9.3 天然地基
9.3.1 承载力计算
9.3.2 变形估算
9.4 筏形基础
9.4.1 偏心距及抗倾覆稳定性
9.4.2 整体稳定性
9.4.3 承载力计算
9.4.4 抗浮设计
9.5 桩基础
9.5.1 承载力计算
9.5.2 变形控制
9.6 地基一结构相互作用
9.6.1 标准规定及文献研究
9.6.2 文献总结
9.6.3 设计应用
9.7 抗震性能化设计
9.7.1 基础的性能化设计
9.7.2 地基的性能化设计
9.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经济性分析
10.1 引言
10.2 经济性影响因素
10.2.1 地理位置
10.2.2 设计标准及依据
10.2.3 建筑形体
10.2.4 上部结构形式
10.2.5 地下室结构
10.2.6 地基基础选型及施工
10.2.7 材料选择
10.2.8 细部设计
10.2.9 施工周期
10.2.10 介入时间
10.2.11 工程造价指标
10.3 结构方案与经济性案例分析
10.3.1 工程概况
10.3.2 结构方案
10.3.3 技术经济比较
10.4 部分工程经济性统计分析
10.5 基于经济性的结构选型建议
10.6 小结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