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
  • 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
  • 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报告

正版现货当天发货

970 5.4折 1800 全新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联合考古队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5

上书时间2024-11-21

北京德兴书社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联合考古队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9
  • 版次 1
  • ISBN 9787030624703
  • 定价 180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44页
  • 字数 39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1997—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腹心地区——洛阳盆地中东部近1120平方千米的区域,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共发现遗址(或地点)456处,采集到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遗址涵盖了先秦时期的各个阶段,显示了该区域约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00年左右近6000年的社会发展图景,展示了早期中国文明核心区从零星分布的聚落到王朝统治中心的社会发展轨迹。
【目录】
目录
序一 陈星灿/i
序二 许宏/iii
序三 刘莉/vii
资料编
第一章 绪言 3
第一节 区域景观生态及历史沿革 3
一 地形地貌 3
(一)北部邙山黄土丘陵台原 3
(二)伊洛河谷冲积平原 5
(三)南部山前侵蚀浅山黄土陵
(洪积冲积坡地) 5
(四)南部中低山地 5
二 水系水文 6
(一)洛河水系 6
(二)伊河水系 8
(三)伊洛河南岸相关水系 11
(四)人工渠 12
三 气候 13
四 自然资源 13
(一)矿产资源 13
(二)动物群落 14
(三)植物群落 14
五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15
(一)瀍河回族区 15 
(二)洛龙区 17
(三)伊滨(经济开发)区 20
(四)孟津县 21
(五)偃师市 22
(六)巩义市 23
第二节 工作基础 24
一 区域考古工作简史 24
(一)1949年之前的考古工作 24
(二)1949年之后的考古工作 24
二 域内考古发现和研究 32
(一)旧石器时代 32
(二)新石器时代 33
(三)青铜时代 45
第三节 调查经过 56
一 背景和目标 56
(一)项目缘起 56
(二)项目目标 57
二 材料与方法 60
(一)材料 60
(二)调查方法 61
三 调查范围 62
(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联合考古队 64
(二)河南二里头工作队 64
四调查过程与参与人员 64
(一)中澳美伊洛河流域联合考古队 64
(二)河南二里头工作队 70
(三)整理过程中的复查 73
(四)报告编纂中的复查 73
第四节 整理过程 74
一 整理背景 74
(一)前期研究 74
(二)立项背景 80
二 人员分工 80
(一)编纂委员会构成 81
(二)人员分工 81 
三 整理经过 82
(一)项目立项和经费安排 82
(二)整理过程 82
第二章 主要发现 85
第一节 综述 85
一 区域划分方式 85
二 编纂体例 85
(一)行文顺序 85
(二)遗址名称 86
(三)遗址介绍 86
(四)附表 86
(五)图版 86
(六)属性/时代判定 86
第二节 分述 87
一 洛河北岸片区 87
(一)邙山南麓 89
(二)山南至河北平原区 119
(三)洛河北岸台地 165
(四)邙山南麓和伊洛河北岸 187
二 夹河片区 230
(一)古洛河北岸 230
(二)古伊洛河之间 258
三伊河南岸片区 317
(一)杨沟 319
(二)诸葛沟 323
(三)梁村沟 326
(四)酒流沟 328
(五)袁沟-俎家沟 345
(六)沙沟河 377
(七)东沙沟 462
(八)五岔沟等 495
(九)浏涧河 501
(十)马涧河 663
(十一)浏涧河、马涧河汇合后浏涧河下游 753
(十二)干沟河 778
(十三)曹河 949
(十四)沙河沟 973
(十五)天坡河 976
(十六)坞罗河 1002
(十七)稍柴水 1110
(十八)益家窝水 1119
第三章 调查结果 1122
第一节 概述 1122
第二节 分述 1123
一 旧石器时代 1123
二 新石器时代 1125
(一)裴李岗文化 1125
(二)仰韶文化 1129
(三)龙山文化 1142
三 青铜时代 1151
(一)二里头文化 1151
(二)二里岗文化 1169
(三)殷墟文化 1179
(四)西周时期 1184
(五)东周时期 1191
第三节 存在问题 1199
一 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1199
(一)工作目标 1199
(二)调查方法 1199
二 整理过程中的问题 1201
(一)文化属性和年代的判定 1201
(二)以往认识的处理 1202
(三)其他问题 1202
研究编
第四章 伊洛地区复杂社会的兴衰:聚落形态的时空变化 1205
第一节 气候与环境背景 1205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206
第三节 聚落分布和14C年代 1207
一 裴李岗文化时期 1208
二 仰韶文化时期 1208
三 龙山文化时期 1218
四 二里头文化时期 1219
五 商(二里岗—殷墟文化) 1222
六 西周和东周 1223
第四节 讨论 1224
一 聚落形态和社会发展趋势 1224
二 陶器的生产分配模式、考古学类型与人群的关系 1227
三 二里头文化年代问题 1228
第五节 小结 1228
第五章 伊洛地区复杂社会的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人口和农业可耕地的分析 1232
第一节 研究基础、目的与方法 1232
第二节 人口数量估计及土地承载力和领地生产力的重建 1235
一 人口数量估计 1235
二 重建研究区域内的土地承载力 1237
三 重建各遗址的领地生产力 1241
第三节 裴李岗至二里头各时期的人口和土地利用 1242
一 裴李岗文化时期 1242
二 仰韶文化时期 1244
(一)仰韶早期1244
(二)仰韶中期1245
(三)仰韶晚期1246 
三 龙山时期 1248
(一)龙山早期 1248
(二)龙山晚期 1248
四 二里头时期 1251
(一)二里头一期 1251
(二)二里头二期 1253
(三)二里头三期 1254
(四)二里头四期 1256
第四节 人口数量变化和资源再分配与伊洛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 1257
一 人口数量变化和伊洛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 1257
二 资源再分配和伊洛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 1260
第五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1260
第六章 伊洛地区调查遗址的植物考古分析 1265
第一节 样品研究方法与样品量 1265
第二节 分析方法 1267
第三节 植物遗存的种类与多样性 1268
一 栽培植物 1271
二 未驯化的植物 1274
第四节 各阶段植物资源使用的变化 1278
第五节 结语 1283
第七章 灰嘴遗址石器加工原料的来源 1303
第一节 前言 1303
第二节 灰嘴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情况 1303
第三节 灰嘴石器的岩石学 1308
一 鲕状白云岩 1309
二 辉绿岩 1310
三 细云母砂岩 1311
四 其他砂岩 1311
五 细石灰岩和石灰 1312
六 细粒硅酸岩(燧石、硅质粉砂岩、流纹岩) 1313
七 大理石 1313 
八 其他变质岩(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1314
九 石英 1314
十 中粒、粗粒的火成岩(闪长岩、半花岗岩、辉长岩、花岗岩) 1314
十一 结晶方解石和白云石(包括石笋) 1314
十二 绿松石和玉石1315
第四节 决定灰嘴石料选择的若干因素 1315
第八章 中国早期国家非国有手工业:二里头畿内的考古学分析 1318
第一节 国有手工业与非国有手工业 1318
第二节 灰嘴遗址的石器作坊 1319
第三节 石器原料的获取 1322
一 鲕状白云岩石铲的分配 1323
二 白陶的生产和分配 1325
第四节 结论 1327
第九章 伊洛河流域灰嘴遗址的土壤微形态、化学和磁化率研究:以典型仰韶地层序列为主 1330
第一节 前言 1330
第二节 样品和方法 1330
第三节 结论和讨论 1336
一 后沉积效应 1336
二 本地土壤 1338
三 裴李岗时期 1339
四 灰嘴遗址使用时期 1339
(一)仰韶堆积序列(05HYEHF1) 1339
(二)龙山时期 1341
(三)仰韶和龙山时期(2005HYEGS2的土壤沉积序列) 1341
(四)二里头时期 1342
第四节 结论 1343
CHAPTER 4 RISE AND FALL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R YILUO REGION, NORTH CHIN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1346
1.INTRODUCTION 1346
2. REGIONAL SETTING 1347
3. MATERIAL AND METHODS 1348
4. THE RESULTS 1349
4.1 The Peiligang period 1350
4.2 The Yangshao period 1360
4.3 The Longshan period 1360
4.4 The Erlitou period 1362
4.5 The Shang period (Erligang-Yinxu) 1365
4.6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1366
5. DISCUSSION 1367
5.1 General trend of sociopolitical and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1367
5.2 Pottery production, archaeological culture, and population 1370
5.3 Chronology of the Erlitou culture 1371 6. CONCLUSION 1372
CHAPTER 5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OCIETIES IN THE YILUO REGION: A GIS BASED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AREA ANALYSIS 1376
1.INTRODUCTION 1376
2. 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SIZE 1378
3. HOW MANY AGRICULTURAL HECTARES DID A PERSON NEED? 1378
4. GIS-BASED ANALYSIS OF CARRYING CAPACITY AND CATCHMENT PRODUCTIVITY 1379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POPULATION SIZ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LEXITY 1384
CHAPTER 6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ON SITES SURVEYED IN THE YILUO REGION (1998-2011) 1402
1.SAMPLE SURVEY METHOD AND SAMPLE SIZE 1402
2. ANALYTICAL METHODS 1404
3. COMPOSITIONS AND DIVERSITY OF PLANT RE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