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

90 九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晓玲 著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2

版次1

印刷时间2013-02

印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1

苏州古旧书店一省堂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吕晓玲 著
  •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2
  • 版次 1
  • ISBN 9787565012396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09页
【内容简介】
  《近代国家与社会丛书: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研究(1895-1937)》分为西方近代度假旅游的崛起;西方近代度假旅游发展原因及条件;在华西人避暑度假旅游动因;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的发展与繁荣;近代避暑度假旅游的发展条件等内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学术史与资料来源

三、研究范畴

四、论文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在华西人与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的滥觞

第一节 西方近代度假旅游

一、西方近代度假旅游的崛起

二、西方近代度假旅游发展原因及条件

第二节 在华西人避暑群体的形成

一、在华西人的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化

二、在华西人的收入分析

三、在华西人获得的特权

第三节 在华西人避暑度假旅游动因

一、逃离苦热与疾病

二、寻求民族与国家认同

第四节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的肇始

一、中国传统的避暑活动

二、土地交涉与近代避暑地开辟

三、四大避暑胜地的形成

第二章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传统避暑观的近代嬗变

一、从“神游”到“形游”

二、从文化性到消费性

三、从个体性到公共性

第二节 近代避暑度假旅游的发展条件

一、新式工商业发达

二、假期制度日渐普及

三、交通的进步

四、避暑地相对安定的环境

第三节 近代避暑度假旅游的发展

一、西人避暑者人数稳定增长

二、华人避暑者踵至

第四节 近代避暑度假旅游的繁荣

一、与避暑相关的出版物大量出现

二、夏都:避暑地政治中心化

三、避暑地体系的扩展与壮大

四、避暑度假的大众化:以上海高桥海滨浴场为例

第三章 近代避暑地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避暑租借地

一、避暑租借地的性质

二、避暑租借地收回历程

第二节 避暑租借地:类“租界”管理

一、避暑租借地的管理体制

二、西人自治组织工作内容

三、类“租界”管理模式评析

第三节 华人自治管理:以北戴河海滨公益会为例

一、北戴河海滨公益会概迷

二、北载河海滨公益会组织运作分析

三、北戴河海滨公益会成功原因分析

四、民间自治组织管理避暑地的难点

第四节 庐山管理局与国民政府夏都建设

一、组织机构

二、经费与合作

三、现代化市政建设与管理

第四章 近代中国避暑地的功能

第一节 疗养中心

一、避暑地的疗养价值

二、避暑地的疗养机构

第二节 时尚休闲中心

一、时尚运动与娱乐

二、特色休闲活动

三、前卫的海滨

第三节 观光游览中心

一、游客数量庞大

二、旅游路线丰富多样

第四节 社交中心

一、休闲型社交活动

二、工作型社交活动

第五章 近代中国避暑度假旅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

第一节 避暑度假旅游消费

一、主要消费

二、避暑度假消费分析

第二节 避暑地旅游业的勃兴

一、旅馆业

二、交通业

三、旅行社业

第三节 避暑地城市化趋势

一、市政设施逐步完善

二、工商业日益繁荣

三、社会结构转型

四、城市化问题

第四节 近代中国避暑地移民社区文化自

一、避暑地主客关系发展解析

二、避暑地文化变迁特征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