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与布克哈特:对话中的两个精神世界(经典与解释)
  • 尼采与布克哈特:对话中的两个精神世界(经典与解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尼采与布克哈特:对话中的两个精神世界(经典与解释)

全新

50 6.4折 78 全新

仅1件

天津河西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阿尔弗雷德·冯·马丁 著;黄明嘉、史敏岳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4-11

书友kw2738450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阿尔弗雷德·冯·马丁 著;黄明嘉、史敏岳 译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6
  • ISBN 9787567593954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其他
【内容简介】
《尼采与布克哈特》是德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冯·马丁(Alfred V. Martin,1882-1979)撰写的一部论述尼采与布克哈特思想的德语专著,1941年在瑞士出版。 

布克哈特是19世纪欧洲文史大家,与尼采是同时代人,但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布克哈特缺乏足够认识。在本书中,冯·马丁将尼采与布克哈特并举,一方面总结了布克哈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其与尼采思想进行对比,从而让读者对布克哈特有更全面的认识。 

尼采与布克哈特,一个是倾向人文理想的人本主义者,另一个越来越成为人本主义的对立面,他们是两个对立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放在对这个主题的论述上,即论述何者在生平和个性方面具有更高更普遍的意义。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两位人物如何借助其内在本质,而必然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尼采与布克哈特》突出一种超个体和超历史的旨趣,这或许让读者获悉两者生平事迹的愿望落空了,但说到底,尼采和布克哈特只是时代的代表罢了,他们两人最终理解的精神史就是“为获取精神价值的奋斗史”。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马丁(Alfred V. Martin,1882-1979)是德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德国社会学创始年代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以历史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研究见长,先后于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哥廷根大学任教。1932年,迫于政治局势,马丁失去了大学教职,转而对文艺复兴表现出了学术兴趣,同时,他对纳粹政权持明确的反对立场,《尼采与布克哈特》(1941)一书由此招来了纳粹新闻界的攻击,《雅各布·布克哈特生活和思想中的宗教》(1942)的第一版则被盖世太保没收。 

马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迪尔克·克斯勒(Dirk Kaesler)如此评价阿尔弗雷德·马丁:“基于他的怀疑论秉性,即使在1945年之后,他仍然是大学里的孤独者。他晚期工作的一贯主题是社会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 

社会学家赖纳·莱普修斯(Rainer Lepsius)对阿尔弗雷德·马丁的评价是:“他有意识地为自己所知道的价值观服务,蔑视一切权力,鄙视适应性的技巧和策略,将个人独立性视为优先于制度影响力。”
【目录】
尼采、布克哈特与人文教育困境(刘小枫) 

第二版前言 

导论 

一 私人关系 

二 与巴塞尔的关系及其象征意义类型 

三 学识与教养的异同 

四 社会学角度 

五 古典天性与浪漫天性 

六 对生命的静观默想与唯意志论思维 

七 两种人与两种不同的哲学对时代的批评 

八 否定与立场 

九 大众 

十 强权 

十一 自由的终结?表达世界观的历史形象 

十二 对希腊文化的评价 

十三 希腊文化与人本主义 

十四 “危险的”生活 

十五 个人主义与“伟人” 

十六 受难者 

十七 历史的超验形而上学 

十八 文艺复兴与基督教 

十九 “贵族的”文艺复兴 

二十 旧政体与革命 

二十一 拿破仑 

二十二 欧洲,自由与权力问题 

结语 

二十三 欧洲与各民族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