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从国际视野探讨中国模式和政策选择
¥
18
4.6折
¥
39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石美遐 著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3-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石美遐 著
-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4563668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328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从来都是各国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就业问题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就业问题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然而,就业不仅有数量的要求,同时也有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就业领域浮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数量增长很快,从业领域也日益广泛。但就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讲,他们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就业质量低下。改变这种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对非正规就业领域劳动关系的调整。因此,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作者简介】
-
石美遐,1956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和瑞典达拉那大学讲学。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产业关系学会个人会员。
20多年来,作者曾主持多项省部级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的课题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反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等。先后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项的学术成果包括:“中国劳动法制问题研究”“关于我国现阶段缩短工作时间问题研究”“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外医疗保险缴费比较研究”等。
- 【目录】
-
第1章导论(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
1.2研究对象的界定(3)
1.2.1非正规就业的界定(3)
1.2.2劳动关系的界定(12)
1.3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观点综述(14)
1.3.1国外研究(14)
1.3.2中国港台地区的研究(16)
1.3.3中国大陆的研究(17)
1.4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20)
1.4.1研究方法(20)
1.4.2写作结构(22)
第2章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特性的实证分析(25)
2.1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数据(25)
2.2对非正规就业人员劳动关系状况的访谈分析(27)
2.2.1被访谈者的基本情况(27)
2.2.2求职方式与劳动关系的稳定程度(28)
2.2.3被访谈者的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水平(30)
2.2.4被访人员的“家庭战略”(35)
2.2.5被访谈人员的社会保险状况(36)
2.3基于国内其他研究成果的实证分析(40)
2.3.1用人单位大量使用劳务工以摆脱或减少劳动法律义务(40)
2.3.2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期限短(41)
2.3.3劳动报酬较低,工作时间超时(42)
2.3.4劳动安全条件差,工伤事故比例高(44)
2.3.5大多数人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体制之外(44)
2.3.6个别劳动权益缺失,集体劳动权益更显不足(45)
第3章国际视角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实证分析(47)
3.1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状况的综合描述(47)
3.1.1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特征(47)
3.1.2世界范围非正规就业的三大问题(57)
3.2发达国家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案例分析——日本(58)
3.2.1日本非正规就业快速发展的实证分析(58)
3.2.2日本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与非全时工制(63)
3.2.3非正规就业人员的从业质量(64)
3.2.4非全时工的社会保障待遇(70)
3.3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案例分析——印度(以合同制工人的状况为例)(72)
3.3.1合同制工人的基本情况(72)
3.3.2合同制工人劳动关系的特征(75)
3.3.3提升合同制工人从业质量的对策(78)
3.4本章小结(79)
第4章非正规就业原因“探底”(81)
4.1非正规就业产生的现实原因(81)
4.1.1从世界范围看非正规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81)
4.1.2我国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分析(83)
4.2非正规就业产生的理论分析(87)
4.2.1注重工作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88)
4.2.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非正规就业(90)
4.3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92)
4.3.1关于供给分析(92)
4.3.2关于需求分析(94)
4.3.3供求均衡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的工资问题(95)
4.4本章小结(98)
第5章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理念(99)
5.1将非正规就业纳入劳动关系调整的主流框架是客观现实的需要(100)
5.1.1非正规就业的快速增长不可逆转(100)
5.1.2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理论分析(105)
5.2非正规就业同样具有从业质量要求(115)
5.2.1从就业的概念和就业的标准看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的共同本质(115)
5.2.2从劳动权看非正规从业者的基本权利(116)
5.2.3从劳动关系的特性看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权益(118)
5.3突破劳动关系调整的传统模式,适应劳动关系的新变化(119)
5.3.1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的国际背景(120)
5.3.2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的各类表现(121)
5.3.3劳动关系非标准化产生的原因(123)
5.3.4树立大劳动关系的观念(124)
5.4寻求鼓励市场竞争与非正规从业者保护之间的平衡(125)
5.4.1市场竞争与从业保护二者平衡的基本含义及实现平衡的必要性(126)
5.4.2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与就业安全的平衡观(128)
5.4.3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应当具有适度弹性(129)
5.5认可非正规就业的正面效应(132)
5.5.1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与经济发展(133)
5.5.2非正规就业与更多的工作岗位(134)
5.5.3非正规就业与弹性工作时间(136)
5.5.4非正规就业与个人的自愿选择(136)
5.6本章小结(137)
第6章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国际比较(139)
6.1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理论探讨(140)
6.1.1主流经济学视角中政府的角色和市场规制问题(140)
6.1.2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界对市场规制的观点(143)
6.1.3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144)
6.1.4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与管制适度问题(145)
6.2倡导非正规就业应最终转为正规就业——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式(146)
6.2.1关于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基本目标(146)
6.2.2调整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四个特点(147)
6.2.3国际劳工组织部分成员国采取应对措施的案例(148)
6.3主张政府最低限度介入的英美模式(149)
6.3.1旨在降低工会影响的规制原则——英国(150)
6.3.2司法判例发挥规范作用、“共同雇主”模式规制派遣用工——美国(151)
6.4以保护非正规从业人员权利为主导——欧盟国家的模式(153)
6.4.1欧盟国家调整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综合规制(154)
6.4.2两个案例国家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荷兰和德国(156)
6.5采纳与西欧国家类似的做法——中东欧和中亚地区的模式(158)
6.5.1该地区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理念背景(159)
6.5.2该地区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现实背景(161)
6.5.3该地区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若干特征(163)
6.5.4就业保护立法的规制作用(168)
6.6混合模式——部分亚洲国家(171)
6.6.1日本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171)
6.6.2韩国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184)
6.6.3印度调整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概述(187)
6.7本章小结(188)
第7章非正规就业的典型形式——劳务派遣规制模式的国际比较(191)
7.1美国的共同雇主模式(191)
7.2欧盟15国和挪威劳动力派遣概述(194)
7.2.1欧盟15国和挪威劳动力派遣的基本背景(194)
7.2.2从交易成本理论看劳动力派遣(200)
7.2.316国(15个欧盟成员国和挪威)劳动力派遣关系的特点(202)
7.3欧盟国家关于劳动力派遣的规制路径(207)
7.3.116国(15个欧盟成员国和挪威)的劳动力派遣规制(208)
7.3.2欧盟新成员国对劳动力派遣的规制(219)
7.3.3对欧盟劳动力派遣立法规制的评述(221)
7.4欧盟中三个案例国家的规制路径(224)
7.4.1德国关于劳动力派遣立法的规制(224)
7.4.2法国的劳动力派遣规制(227)
7.4.3荷兰劳动力派遣的发展路径(229)
7.5大洋洲案例——澳大利亚的劳动力派遣(236)
7.5.1澳大利亚临时机构就业(派遣就业)的基本含义(236)
7.5.2澳大利亚派遣机构的数量和业务范围(238)
7.5.3用人单位使用派遣人员的原因分析(239)
7.5.4澳大利亚对派遣就业关系的规制(241)
7.6东亚两个案例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制特征(243)
7.6.1日本——对欧美模式的“兼容”(243)
7.6.2韩国——工会力量影响劳务派遣的规制程度(247)
7.6.3中国台湾地区——在争论中予以立法规制(248)
7.7本章小结(253)
第8章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建立(257)
8.1我国传统劳动关系调整对非正规就业的非适应性(257)
8.1.1劳动关系调整的主体框架具有较强的除外性(257)
8.1.2雇佣关系的实质与调整规范的缺位(259)
8.1.3原有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运行缺乏效率(261)
8.2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非正规从业者的非适应性(265)
8.2.1就整体而言社会保障处于缺位状态(266)
8.2.2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适用非正规就业群体(268)
8.3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现实路径(270)
8.3.1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综合调整(271)
8.3.2对非正规就业人员某一群体劳动关系的特别调整(273)
8.3.3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现实路径的特点(274)
8.4中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具体选择(277)
8.4.1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277)
8.4.2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理论支持(279)
8.4.3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内容(283)
第9章研究总结和基于研究的我国政策探讨(287)
9.1对完善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总体建议(287)
9.2对建立适合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289)
9.2.1建立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原则(289)
9.2.2以劳动关系的形式区分保障模式(290)
9.2.3实行“非正规”的保障方式(290)
9.2.4提高统筹层次以提高社会保险关系的可转移性(291)
9.3对我国劳务派遣规制问题的探讨(292)
9.3.1关于我国劳务派遣的几个基本背景问题(293)
9.3.2正视劳务派遣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95)
9.3.3劳务派遣的现实功能(298)
9.3.4劳务派遣的另一面——亟待解决的问题(301)
9.3.5对当前劳务派遣规制的具体建议(302)
9.3.6本书研究总结、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304)
附录1(310)
附录2(311)
附录3(313)
主要参考文献(314)
后记(32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