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8 1.8折 45 九五品

仅1件

山西忻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蒙曼 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1

复刻的书堆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蒙曼 著
  •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1
  • ISBN 9787572205590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320页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一】

 

    隋炀帝霸道激进的作为,使得他的雄才大略变成了残暴不仁,千秋伟业变成了人间噩梦。鼎盛辉煌的大隋王朝,也迅速掉头坠入了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

 

    亲征高句丽的壮举,强如唐太宗者也只尝试了一次,隋炀帝却做了三次:一征高句丽,损兵折将,民怨沸腾;二征高句丽,后院起火,功败垂成;三征高句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下江都这事儿,酷爱巡幸天下的隋炀帝同样做了三次: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与“三”有缘的隋炀帝,终究毁在了三个李姓之人手中:曾经东躲西藏的通缉犯李密,却成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是隋炀帝的近亲,却也是大隋王朝的真正终结者。

 


 

【内容简介二】

 

    天才帝王杨广的“才”,并没有引领隋王朝走上更远的强盛之路,而是引来了天下骚动,群雄并起,成为他国破身亡的催命符。Z终盛极一时的大隋帝国仅仅存在了三十八年,就分崩离析,灰飞烟灭。

 

    而就在隋炀帝这个历史上Z著名的暴君死后不久,出现了历史上Z著名的明君唐太宗。

 


 

暴君杨广

 

    出身关陇贵族集团

 

    早年功勋卓著

 

    灭陈,平定天下。开疆拓土

 

    弑兄上位,抢占庶母

 

    爱好文学,诗文一绝

 

    三征高句丽,失败

 

    留下五六十年吃不完的粮食

 


 

圣君李世民

 

    出关陇贵族集团

 

    早年功勋卓著

 

    削平割据,平定天下。开疆拓土

 

    弑兄杀弟上位,纳弟媳为妾

 

    爱好文学,有文集传世

 

    征高句丽,败北

 

    留下“贞观之治”的善名

 


 

这两个人文治武功如此相似,为什么一个成了千秋明君,一个留下千古骂名?

 


【作者简介】

蒙曼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博士。

 

    2002年至今,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2007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史上ZUI年轻的主讲人,先后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唐明皇》《大隋风云》等系列节目,因其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严谨的考证、条理清晰的逻辑,以及敢于质疑的颠覆性史学观点,产生巨大影响,并出版纸质书,风行至今。

 

    甚至让几代学生读者,爱上学习历史、选择了历史专业。

 

    2016年起,连续5年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幽默风趣的点评,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目录】

第一章  后院起火

 


 

从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开始,隋炀帝不仅在对外战场上损兵折将,国内的老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也纷纷起兵造反。而隋军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眼看胜利在望,礼部尚书杨玄感却突然在后方起兵造反,迫使隋炀帝紧急撤军,功败垂成。这个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杨玄感究竟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要在此时造反?

 


 

一、玄感其人

 

二、蓄谋已久

 

三、黎阳起兵

 

四、李密献策

 


 

第二章  玄感败亡

 


 

杨玄感趁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后方空虚之际起兵反隋。他在战场上连连得胜,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万之众,但却在短短的两个月后落得兵败身死的结局。这戏剧性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杨玄感为什么从一呼百应走向了一败涂地?

 


 

一、旗开得胜

 

二、隋军反击

 

三、兵败身死

 


 

第三章  炀帝失策

 


 

杨玄感起兵虽以失败告终,却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这场仅维持了两个月的兵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打败了杨玄感的隋炀帝,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胜利的真正原因?在杨玄感兵变的背后,究竟还潜伏着哪些危机?

 


 

一、兵败原因

 

二、隋炀帝对策

 


 

第四章  三征高句丽

 


 

在公元612年、公元613年两次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不服输的隋炀帝又在公元614年发起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隋朝的军队士气最差,失败似乎已成定局,但事实上战争却进行得异常顺利。这是怎么回事?战争的胜利,能否化解隋朝社会的危机?

 


 

一、三征高句丽

 

二、不败而败

 

三、天下皆反

 


 

第五章  李敏之死

 


 

三次东征高句丽之后,隋炀帝政权已经内外交困。对外战争并未获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国内的农民起义却是风起云涌。就在这关键时刻,大隋的朝廷里又发生了一起大案,仅仅因为一条荒诞的谶语,三十二个李姓大贵族死于非命。由此,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信任度变得更加脆弱,关陇贵族集团再度分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这场惨案中,隋炀帝本人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神秘谶语

 

二、宇文述的阴谋

 

三、贵族解体

 


 

第六章  雁门之围

 


 

公元615年已经是隋炀帝统治的第十一个年头,此时的大隋王朝内部,面临着民众造反和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两大乱象,真可谓众叛亲离。就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隋炀帝做出的一个惊人的决定,让他颜面尽失,甚至差点性命不保。这是个什么样的决定?它给隋炀帝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一、再巡突厥

 

二、雁门之围

 

三、内外交困

 


 

第七章  三下江都

 


 

隋炀帝当皇帝期间,共有三次下江都的经历,前两次都是风风光光,挣足了面子,摆尽了排场。但到三下江都时,却弄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如此不同的效果?他为什么非要到江都去?这一次江都之行将是什么结果?

 


 

一、国家失控

 

二、苏威被贬

 

三、三下江都

 


 

第八章  李密崛起

 


 

李密因参与杨玄感叛乱而成为大隋王朝的通缉犯,整天东躲西藏,提心吊胆。但是一次命运的转机,让他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从此率领着瓦岗军南征北战,威震中原。那么,谁是李密命中的贵人?李密的崛起,对整个隋末政局意味着什么?

 


 

一、瓦岗聚义

 

二、大展宏图

 

三、檄文讨隋

 


 

第九章  中原苦战

 


 

自从投靠瓦岗军,李密接连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胜利,从一个东躲西藏的通缉犯,跃身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第一号人物,受到各路英雄的推戴。那么,李密是否从此顺风顺水,成就大业?

 


 

一、军事难题

 

二、计杀翟让

 


 

第十章  太原起兵

 


 

论亲疏,他是隋炀帝的亲表哥;论身份,他是隋朝册封的唐国公,既富且贵。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与隋炀帝有着如此密切关系的人,也开始起兵反叛大隋。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也要造反?

 


 

一、预谋造反

 

二、晋阳起兵

 


 

第十一章  关中易主

 


 

在起兵反隋的各路武装中,瓦岗军的李密实力最强,他也是胸怀大志之人,梦想着改朝换代。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不是李密,而是在太原起兵的李渊。李渊为什么能笑到最后?面对李密这个有实力的对手,老谋深算的李渊是如何运作的?

 


 

一、拉拢李密

 

二、霍邑之战

 

三、儿女英雄

 

四、关中易主

 


 

第十二章  禁军谋叛

 


 

自从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之后,天下局势越来越糟: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李渊攻占首都大兴城;李密围攻东都洛阳;杜伏威占领高邮,直逼江都;甚至后来,就连一直忠心耿耿保护隋炀帝的禁卫军也纷纷叛逃。隋炀帝在江都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隋炀帝是如何应对的?本应该忠心耿耿的禁卫军为什么会造反?

 


 

一、醉生梦死

 

二、骁果思归

 

三、逃亡变造反

 


 

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的禁卫军骁果发动兵变,夜袭江都宫。但根据记载,当时在江都宫城外有大将军来护儿,宫城内也有精锐的给使营守卫。在内外守备森严的情况下,骁果军怎么能突破重重防线,顺利进入江都宫?面对死亡,隋炀帝会是怎样的反应?不可一世的隋炀帝,为什么最后会死于一个无名小卒之手?

 


 

一、江都宫变

 

二、隋炀帝殒命

 

三、南北分途

 


 

第十四章  隋亡唐兴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在扬州死于非命,天下马上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之中。各路反隋力量纷纷称王称帝,建立割据政权。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历史时刻,究竟谁成了大隋王朝的终结者?

 


 

一、杨侑禅让

 

二、杨浩之死

 

三、杨侗之死

 


 

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隋炀帝、唐太宗,一个是万人唾骂的暴君,一个是百世流芳的圣君。这两位皇帝,不仅有着那么近的亲缘关系,有着相似的出身和性格,还有着相似的志向与能力。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结局?

 


 

一、赫赫暴君

 

二、殷鉴不远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