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原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训诂原理

8 2.7折 30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雍长 著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6557

上书时间2024-03-23

解忧阳光书社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雍长 著
  •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7-12
  • 版次 1
  • ISBN 9787801262134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6页
  • 字数 390千字
【内容简介】
这部专著共分六章,结构安排不同一般的训诂著作,有鲜明的特色。以声音通训诂是清儒在训诂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书中花了三章来论述这一重大课题,从“训诂之旨,本乎声音”,到字的声音与形、义的关系,到声义同源各节,胜义纷陈,使人耳目一新。训诂的作用在扫除文献的语言文字障碍,词义的变化、词义的存现各章,对语言意义变化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而词义同步引申、词义的渗透等问题的论述更是颇有新意。末章讨论训诂与语言的社会性,把语言是社会现象的理论用到训诂研究中来,使著作更增加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气息。
【作者简介】
孙雍长,男,汉族,湖南祁阳人。1942年3月生。196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古汉语专业训诂方向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
【目录】
序……………………………………………………许嘉璐(l)

引言…………………………………………………………(l)

  一、“训诂学”涵义的二重性……………………… (1)

  二、训诂学与词义学…………………………………(3)

  三、训诂学的理论研究………………………………(6)

第一章 训诂之旨本乎声音…………………………………(9)

  一、汉字形音义的辩证关系…………………………(10)

  (一)义附于形的相对灵活性……………………(10)

  (二)义存于声的相对稳定性……………………(14)

  (三)音义关系对字形的多方冲击………………(17)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21)

  (一)用字通假的必然性…………………………(21)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24)

  三、因声求义的辩证性………………………………(32)

  (一)汉字对汉语的影响…………………………(33)

  (二)声音不是训诂的唯一依据…………………(38)

  (三)训诂不能脱离用字的一定规范……………(42)

第二章 语音和宇音的流转…………………………………(46)

  一、音转义存…………………………………………(47)

  (一)音转的实质…………………………………(47)

 (二)音转的产生…………………………………(48)

 (三)音转的基本规律……………………………(53)

 (四)音转与汉字…………………………………(57)

  (五)音转原理的训诂价值………………………(60)

 二、声随义转…………………………………………(87)

 (一)声随义转说的提出…………………………(88)

 (二)声随义转说的源流…………………………(90)

 (三)换读说………………………………………(94)

 (四)声随义转说不应否定………………………(98)

 三、异读别义…………………………………………(103)

 (一)“四声别义”的争论……………………… (103)

 (二)异读别义与训诂学…………………………(112)

第三章 声义同源……………………………………………(117)

 一、同源现象的形成…………………………………(ll9)

 (一)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119)

 (二)词义的二重性所指与立意……………(126)

 (三)名之于实,各有义类………………………(133)

 (四)义类与表象联想律…………………………(136)

 (五)命名取象种种………………………………(139)

 (六)异物同名……………………………………(144)

 (七)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150)

  二、同源词……………………………………………(151)

  (一)同源词产生的必然性………………………(151)

  (二)同源词的判定标准…………………………(153)

 (三)同源词与音转………………………………(169)

 (四)同源词与汉字………………………………(172)

 (五)语源与字源…………………………………(176)

 (六)语源的推求…………………………………(185)

 (七)语族与类义…………………………………(l95)

  三、声训………………………………………………(2O8)

  (一)“声训”名称的提出……………………… (2O8)

  (二)“声训”正名……………………………… (209)

  (三)声训的性质…………………………………(213)

  (四)声训源流……………………………………(218)

  (五)声训条例和义类……………………………(231)

  (六)声训的评价…………………………………(244)

  四、右文说……………………………………………(257)

  (一)右文说源流…………………………………(257)

  (二)右文现象的形成……………………………(262)

  (三)右文说与声训………………………………(269)

  (四)音近义通说与右文说………………………(273)

  (五)右文说的研究与评价………………………(276)

第四章 词义的变化…………………………………………(283)

  一、词义变化的体现及其基本规律…………………(283)

  (一)从所指关系看词义的变化…………………(283)

    1.物名内容的变化………………………………(284〕

    2.事名内容的变化………………………………(287)

    3.物名事名间的相互转化………………………(289)

  (二)从类义关系看词义的变化…………………(290)

    l.类义相通………………………………………(290)

    2.事名义泛………………………………………(293)

  (三)意义变化的基本规律引申触类,反复旁通…………………(299)

  二、促使词义变化的因素……………………………(301)

  (一)从语言外诸因素看词义的变化……………(302)

    1.社会客观因素…………………………………(702)

    2.人的主观因素…………………………………(314)

  (二)从语言自身因素看词义的变化……………(325)

    1.义相渗透………………………………………(325)

    2 修辞义变……………………………………… (347)

  三、词义引申说………………………………………(351)

  (一)引申说的提出………………………………(352)

  (二)引申的基点…………………………………(355)

  (三)引申的规律…………………………………(359)

  (四)引申说的局限………………………………(360)

  (五)引申说的突破《论同步引申》………(369)

第五章 词义的存现…………………………………………(375)

  一、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375)

  (一)“通”与“别”(“圆”与“专”)…………(377)

  (二)“对文、散文”与“统言、析言”……… (381)

  (三)泛指与特指…………………………………(386)

  二、言外之意…………………………………………(390)

  (一)词义与“文意”……………………………(391)

  (二)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393)

  (三)言外之意的体认与诠释……………………(398)

  三、语境与随文释义…………………………………(401)

  (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401)

  (二)训诂家的语境观……………………………(405)

  (三)随文释义与传注训诂………………………(415)

  (四)随文释义与词书训诂………………………(420)

第六章 训诂与语言的社会性………………………………(425)

  一、语言社会性的层面………………………………(426)

  (一)词汇词义的社会性…………………………(426)

  (二)言语表达的社会性…………………………(432)

  (三)文字使用的社会性…………………………(435)

  二、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436)

  (一)语言社会性的时空因素……………………(437)

  (二)语言社会性与个人因素……………………(442)

训诂研究主要参考文献……………………………………(445)

跋……………………………………………………赵振铎(463)

后记…………………………………………………………(46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