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
¥
4
九品
仅1件
作者黄萍、赵鹞 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2
上书时间2025-0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如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萍、赵鹞 著
-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4978660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72页
-
字数
18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共性是农村地区及城镇低收入人群不易得到基本的正规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贷款、储蓄、保险等。一是供给结构性失衡。正规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与风险厌恶特征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过剩,大打价格战、营销战,而在贫困地区及山区鲜有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导致一部分人无法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或者得到这种服务的成本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二是社会法规环境造成准入壁垒。金融服务不同于普通商品服务,在获得服务之前,要核实客户真实身份,也就是实名制。一些国家由于设置了过高的实名制标准,导致金融机构舍规成本过高而将一部分弱势人群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 【作者简介】
-
黄萍,女,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处长,经济学博士。在银行卡与电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监管等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具体参与、制定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制度。
赵鹞,男,中国农业银行职员,经济学硕士。具体从事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规划及研究工作,参与相关平台、产品研发。
- 【目录】
-
第一部分移动金融:理论与实践
一、移动金融的概念
二、孕育移动金融的土壤
影响移动金融发展的宏观因素
三、移动金融的商业模式
(一)远程模式
(二)近场模式
(三)O2O模式——以M-PESA为例
四、移动金融的商业生态
(一)移动金融生态系统
(二)移动运营商在生态系统构建中的角色
(三)商业银行在生态系统构建中的角色
(四)零售渠道在生态系统构建中的重要性
(五)对生态系统中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学分析
五、移动金融的平台特征
(一)网络外部性
(二)互联互通
(三)转换成本与消费者“锁定”
(四)寡头竞争
六、移动金融的消费者行为与心理
(一)有用性与易用性感知
(二)风险感知与信任度
(三)相对优势
(四)个体差异
(五)社会影响
(六)启示
七、移动金融与社交网络
(一)VIP用户订阅
(二)社交关系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金融中介的选择
(三)社会资本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四)P2P网络的经济学特征
八、移动金融的微观风险管理
(一)经营风险及其管理
(二)信息安全风险及其管理
(三)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第二部分“移动金融+”普惠金融
一、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
(一)关于普惠金融的概念
(二)与正规金融的关系
二、普惠金融的历史沿革与国际经验
(一)印度——普惠金融的先行者
(二)市场主导的移动金融发展普惠金融的典型范例
(三)发展微型金融促进普惠金融
(四)发展互助组织促进普惠金融
三、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
(一)与金融稳定的权衡
(二)与金融诚信的权衡
四、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
(一)完善零售支付体系,体现包容性
(二)发展银行代理,构建“最后一公里”
(三)适度监管移动金融
(四)对微型金融的有效监管
五、相关监管法规建议
移动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如图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