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安忆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62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书角有些许污渍(如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安忆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6
-
版次
1
-
ISBN
9787532128662
-
定价
2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8页
-
字数
203千字
- 【内容简介】
-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学课堂上,「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指的不是「要成为小说家所必须上的十三堂课」或是「小说家去听的十三堂课」,而是上海复旦大学邀请作家王安忆驻校上课,透过课堂演讲资料的整理而产生这本书,对于大学的文学教育而言,它提供学院的文学理论与小说作者的实务经验得以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透过课堂的讲述,小说作者的创作观与教育观也得到彰显。
邀请作家进入大学里面演讲,西方最为著名的有「诺顿讲座」(其中卡尔维诺《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和艾柯《悠游小说林》已有中文译本),但「诺顿讲座」的遴选基本上还包含了对作家的高度敬意与认证,也因此讲座的演讲对象包含了许多研究文学的教授,这促使作者的讲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积极地在讲稿中陈述对于小说的见解与创发新理论,这使得这些讲座辑录包含了抽象的创作观与创作理论。
相较之下,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所开的这门课,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显得相当的充实与实际,甚至可成为培养创作者或小说爱好者的入门书。一方面她的语言十分流畅,整堂课几乎都在「讲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余,潜移默化中也学到讲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面,这些小说透过她的诠释与分析得以变成创作的养分,甚至影响到她的创作态度与观点,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家对文学、对世界的诠释,乃至于她对上课的认真与热情。
王安忆在这十三堂课中,阐释了几个主要观点,诸如: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小说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在小说独立的心灵世界中,作者必须用他的理性将他和人群不调和的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这些观点有绝大部分都来自既有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写实小说的创作观点。而相较之下,马奎斯的魔幻写实小说《百年孤寂》的分析则不似其它作品精彩与精辟,从中,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偏好与专长。
身为一个透过阅读而「上课」的学生,我相信这门课具有吸引学生的质素,从一个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学作品与从学院教授的理论基础去诠释,必定有其不同之处,王安忆对于小说的掌握与她对创作的关注不可分割,在生动的讲述中,小说家的身份与实务经验在课堂中成为可供分析的经验来源,而讲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恰恰是学院的理论所无法给予及传授的知识。
- 【作者简介】
-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
- 【目录】
-
复旦大学小说学课程大纲
第一堂课 小说的定义
第二堂课 作家的处女作
第三堂课 张承志的《心灵史》
第四堂课 张炜的《九月寓言》
第五堂课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第六堂课 托尔斯泰的《复活》
第七堂课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八堂课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第九堂课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第十堂课 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十一堂课 小说的情节和语言
第十二堂课 小说的思想
第十三堂课 小说的情感
附录
感情和技术
解读《悲惨世界》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书角有些许污渍(如图)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