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 北京老规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京老规矩

8 2.1折 39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一达 著;李滨声 绘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6号

上书时间2024-05-1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一达 著;李滨声 绘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5-06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09597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4页
  • 字数 12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 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2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等,纪实文学《坛根儿》、《门脸儿》、《皇天后土》、《凭市临风》、《京城玩家》、《爷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儿》、《老根人家》、《老铺底子》等,散文随笔《网上绝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话剧《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走进什刹海》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发行。

【目录】
序言

起居篇

 门风

 家教

 请安

 接安

 问起儿

 逆耳敬听

 倒“夜壶”

 早起一杯茶

 有大有小

 长者发话才能坐

 上桌

 吃饭不能吧唧嘴

 吃饭别舔盘子碗儿

 饭桌上忌说“晦气”话

 不倚门儿

 不能踩门槛儿

 忌跟人说“坎儿年”

 衣帽归位

 坐有坐相儿

 不“跷”二郎腿

 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

 不能勾肩搭背

 笔管儿条直

 躺着别枕被摞儿

 拘面儿

 说话要对脸儿

 知道眉高眼低

 不传闲话

 回好儿

 不能还空碗

 送一不能还一

 不能跟邻居借刀剪

 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别挡着外人数落孩子

 疼“老疙瘩”

 劝“和儿”男不劝女

 ……

会客篇

出行篇

交际篇

称呼篇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