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

【现货速发】【正版实拍】【内页干净】

18 6.2折 29 九品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平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7

太祖书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16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方平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3
  • 版次 1
  • ISBN 9787208066083
  • 定价 2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26页
  • 字数 411千字
  • 丛书 都市空间与知识群体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早期现代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关系,不仅对于深化历史认知具有都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不无现实借鉴意义。有鉴于此,本课题选择清末上海的公共领域为历史个案,作专题研究。全书旨在通过对公共领域社会结构、运作机制和主要功能的考察,来展示上海城市在社会维度上的自主化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此起的社会变迁,并借此从社会本位的立场上透视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本书是关于1895-1911年晚清时期对上海公共领域的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维新运动与公共领域的兴起、民办报刊与公共领域的舆论表达、民间社团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建构、自律性交往场所与公共领域的空间拓展、公共领域的整合与市民阶级的兴起、公共领域的社会动员与民族主义风潮等。
  本书是一部值得称荐的优秀学术论著,作者则是一位积极、厚重、有为的青年学者。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国家
一现代化的两种类型
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几种模式
三清末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公共领域”疏义
第三节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研究的现状
一海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取向

第一章维新运动与公共领域的兴起
第一节报刊、学会:变法工具与公共传媒
一维新报刊的涌现
二戊戌学会的创兴
三制度化的公共媒介
第二节维新知识分子:“公众”与“社群媒介”
一新知识人的生产途径及其特质
二“公众”的角色定位与“社群媒介”的沟通功能
第三节变法呼声:公众舆论的肇兴

第二章民办报刊与公共领域的舆论表达
第一节报刊传媒的勃兴及其民间化
一报刊传媒的勃兴
二报刊传媒民间化的若干表征
三民办报刊的沟通与联络
第二节民报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
第三节代言与灌输:公众舆论的表达模
一传统社会的舆论表
二公众舆论表达的代言一灌输模式
三公众舆论的特点
第四节双向交流与单向宣传:公众舆论的生成机制——以《苏报》为案例
一从“营业性小报”到“善造风潮之报”
二“学界风潮”专栏的辟设与激进舆论的初兴
三 版面改良与革命言论的激
四从双向“交流”到单向“灌输”
第五节从“耳目”、“喉舌”到“向导”、“政监”:公众舆论的话语伦理
一“耳目”与“喉舌”
二“第四种族”与“舆论之母”
三“政监”与“向导”

第三章民问社团与公共领域的组织建构
第一节旧式社团的演变与转型——以会馆、公所为例
第二节新式社团的数量统计与功能分~
一数量统计
二联系与规模
三功能分类
第三节合群进化:新式社团的立会理念与组织体制
第四节力谋公益:新式社团的组织活动与组织功
第五节新式社团的发展空间及其限度
第六节新式社团个案分析——预备立宪公会
一社会属性:一个以官方政策为背景依托的民间社团
二会员构成与组织构成:绅、商、学三界结合
三会务活动z从学理研究、舆论宣传走向政治参与
四公会政治立场变化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自律性交往场所与公共领域的空间拓展
第一节报馆:业务活动与政治集议
一纯粹的业务活动场所
二小范围的同人聚集之所
三政治集团的活动机关
第二节书院与学堂:文化教育与政治参与
一书院风习之嬗变
二学堂与政治参与的异变
第三节戏园与舞台:个体娱乐与革命宣传
一戏园之繁盛
二戏曲改良运动与新剧的诞生
三“新舞台”的创建与公共空间的拓展
第四节张园:私园与公共集会
一对外开放:从私园到公共活动场所
二集会与演说:政治批判场所的形成
三张园集议的几个特点
第五节惜阴堂:私宅与政治集议
一地方绅、商、学界集会据
二南方阵营的集议之所
三南北沟通的秘密通道与议和之所

第五章公共领域的整合与市民阶级的兴起
第一节公共领域的整合方~
第二节“市民阶级”界说及其社会构成
一“市民阶级”界说
二市民阶级的社会构成
第三节市民阶级的社会认同
一城市地域身份认同
二“国民”身份认同
三两种身份认同的错位与谐舍

第六章公共领域的社会动员与民族主义风潮
第一节甲午前民族主义意识的缺失
一缺少排外意识的种种表象
二排外意识淡薄的原因
第二节两次四明公所血案:民族主义的初兴
一两次血案概况
二民众对两次血案的不同态度
三四明公所在抗暴中的作用
第三节拒俄运动:“文明排外”保危局
一“文明排外”释义
二“文明排外”的社会动员
三“文明排外”的时代价值
第四节哄闹公堂案:“万臆一声”争国权
一公堂案发生后的抗议浪潮
二公堂案背后的中西权势之争
三公堂案与早期民族主义的觉醒

第七章上海社会的自主化发展
第一节“社会中心点”地位的形成
第二节公共领域的转折与畸变
结语
附录:征引、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