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35 6.0折 58 七五品

仅1件

河北石家庄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安乐哲 著;彭国翔 编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03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后封面有受潮褶皱。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安乐哲 著;彭国翔 编
  •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7
  • 版次 1
  • ISBN 9787202042991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48页
  • 字数 4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在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中,关于宇宙论,存在着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另一种微妙复杂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加入到对于超越主义的一直在进行的内在批判之中,而超越主义在以欧洲为中心的哲学学科之中仍然发生着作用。简言之,随着当前对怀特海尤其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日增,随着在其哲学文化自身内部的成熟,这种新的自然形成的过程哲学的西方版本能够从中国的传统中汲取资源和批评。从其有记载的历史的开端以来,中国的传统就信奉各种形式的过程哲学。
【作者简介】
安乐哲(RogerT.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现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东西方哲学》主编、《国际中国书评》主编。曾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道论
一孔子对道的理解
(一)我们的诠释:《论语》中“道”的含义
(二)我们的回应:检讨其他学者对于《论语》中“道”的诠释
二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观
(一)西方超越性的含义
(二)西方超越观念的衰落
(三)儒家天道超越性的论辩
三《淮南子》中的道论——以《原道训》为中心的考察
(一)《淮南子》与汉武帝朝廷
(二)“汉思维”及其放射性秩序
(三)《原道》之“源”
(四)《原道训》中的“道”
(五)境域相对于行为的优先性
(六)作为“万物之一体性”的“道”
(七)知“道”
(八)作为动名词的“道”
(九)道的连续性和人类世界
(十)“天人”关系
(十一)儒家和天人合一
(十二)道家和天入合一
(十三)《原道训》和天人合一
(十四)“得时”
(十五)“乘龙”
(十六)“静心”
(十七)融合的功效
四儒道两家对道的实用主义的理解
(一)道:绘制路径
(二)道:一与多
(三)成为君子
(四)信与诚
(五)成为真人
(六)儒学与道家:会通与歧异
(七)真理与道的和谐

第二章认知
一理性、关联性与过程语言
(一)挑战事实的终极性
(二)我们这个词典间的时代
(三)两个文化论题
(四)两个论题与“关联性思维”
(五)古典中国的关联性
(六)古典道家思想中的关联性
(七)过程与关联性
(八)过程的净化
二中国有关真理理论的文化前提
(一)连贯与世界秩序
(二)本质与现象
(三)理论与实践
(四)合乎理性的论辩
(五)逻辑与修辞
(六)中西感悟方式的基体
三以“象”为意义:儒家认知论引论
(一)研究目标
(二)“知”:成象(magng)世界
(三)“知”:塑造世界
(四)“知”:历史经验
(五)“知”的社会性
(六)“知”与“情”
(七)“知”的施行性
(八)“知”:道德激励
(九)结论

第三章自我
一西方思想中自我观念的问题意识
(一)自我,历史与文化
(二)现代的自我
(三)混杂的隐喻:自我的模糊性
二孟子人性观念新诠
(一)引论
(二)将“性”误解为“humannature”的诸多原因
(三)基于葛瑞汉洞见的进一步诠释
(四)基于唐君毅洞见的进一步诠释
(五)孟子人性观念含义的重建
(六)结论
三古典儒学中焦点一场域式的自我
(一)无我的自我
(二)无心的自我
(三)无身的自我
(四)无目的的自我
(五)非意志的自我
(六)焦点一场域的自我
四古典道家中焦点一场域式的自我
(一)三元灵魂与道家的无
(二)“道”与“德”:差别与顺应
(三)自我、幽默与物化
五古典儒家与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础
(一)引言
(二)混淆
(三)“逻辑的”与“审学的”之别
(四)君子
(五)部分对整体的优先性
(六)真人

第四章性别与身体
一中国的性别歧视论: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一)引论
(二)性别思考
(三)二元对立的性别歧视论
(四)两极相关的性别歧视论
二古典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
(一)引论
(二)二元对立论与两极相关论
(三)身心交关论
(四)“身”、“形”与“体”
(五)礼仪活动中身体的多重含义
(六)结论

第五章社群与政治
一友谊
(一)古代西方的友谊观:以柏拉图为例
(二)古代儒家的友谊观:以孔子为例
(三)结语
二沟通社群中礼仪的角色
(一)社群的美感组织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
(三)法律、宪法和社群
三儒家式的民主主义
(一)民主化的动力
(二)民主在中国的古典根源
(三)杜威与孔子论社群——儒家式的民主主义
四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
(一)背景:文化的共生共成
(二)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困境
(三)儒家的资源与回应
(四)儒家“礼”的学说:个人与社会之间
(五)结论:自由与社群的结合

第六章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一死的非真实性
二生死的关联性
三死的寻常性
四死即生
五有关死的语言
六《道德经》中的“死”
七《庄子》中的“死”

第七章古典儒家非神论的宗教性
一引论
二创造性与强力
三共同创造(诚)与叙述的独特性
四中庸:在日常事务中持守中道
五教育的过程:是引出还是引导?
六作为主导隐喻的家庭
七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八成长和延伸
九儒家的命运之爱:和谐之情
十对《中庸》的再思考
十一结论:共同创造的宗教性

附录一:我的哲学之路
附录二:安乐哲教授简介与主要论著目录
编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后封面有受潮褶皱。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