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亚安全制度中的同盟主义与多边主义:理论与历史
  • 东北亚安全制度中的同盟主义与多边主义:理论与历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北亚安全制度中的同盟主义与多边主义:理论与历史

180 八五品

仅1件

天津南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亮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7

上书时间2024-06-23

大爽爽的书摊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许亮 著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9
  • 版次 1
  • ISBN 9787562056416
  • 定价 2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8页
  • 字数 21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冷战后,东北亚存在两种安全路径:同盟主义与多边主义。是同盟体系主导多边机制,还是多边机制替代同盟体系?这将决定东北亚安全模式的未来走向。朝鲜核危机的爆发让这两种安全制度不期而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二者联系互动的视角。《东北亚安全制度中的同盟主义与多边主义:理论与历史》采用制度主义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选取美韩同盟与六方会谈为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制度能够有效弥补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中的治理缺位。权力不是制度建立的必要条件,但却是制度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共同利益是形成制度合作的基础,而外部性收益会导致制度失衡;观念塑造国家的偏好,制度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制度建立后具有自我维续的惯性逻辑,即“路径依赖”。因此,权力分配、利益分配、观念分配和路径依赖是影响国际制度的四个因素。反之,制度也可以分配权力、塑造利益和建构观念。同盟和多边机制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安全制度,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兼容的。
  美韩同盟是冷战的产物,进入后冷战时期美韩之间权力、利益和观念重新分配,同盟难以适应东北亚新的安全形势,陷入失衡状态,需要重新定义。然而,美、韩对新时期两国同盟的定义是有分歧的:美方主张同盟能够扮演地区“警察”,管理东亚安全;而韩方希望同盟只是朝鲜半岛的“门卫”,保护韩国安全。多边安全模式是摆脱安全困境的最佳出路,但在东北亚却一直处于空白。朝核危机爆发后,六方会谈成为各方所能接受的最佳方案,也是在东北亚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朝核危机中,同盟主义与多边主义发生制度碰撞,六方会谈地位提升,美韩同盟呈弱化趋势。主导权的搁置、利益的可塑性、集体身份的建构和制裁权的转移,这为六方会谈兼容美韩同盟提供了空间。当然,也存在一些变数,国内政治的反复与制度自身的脆弱成为影响二者兼容的最大挑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多边安全机制尚不能完全取代美国的同盟体系,二者将共存共容。未来东北亚的安全制度既不会适用“北约模式”,也不会采取“东盟模式”,而是一种嵌套式制度联系模式。中国奉行多边外交,要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多边安全制度建设中去,同时也要谨慎应对美韩同盟的转型。
【作者简介】
  许亮,1981年出生,山东昌乐人。2009年获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朝鲜半岛对外关系与现代化问题等。曾承担和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
导论

第一章国际制度主义理论
第一节制度主义的源流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制度主义
第三节国际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制度间联系
小结

第二章同盟安全与多边安全:一种制度主义视角
第一节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同盟安全
第二节多边主义理论与多边安全
第三节制度兼容:同盟安全与多边安全
小结

第三章美韩同盟的转型
第一节美韩同盟的历史
第二节地区“警察”:美国定义下的美韩同盟
第三节半岛“门卫”:韩国定义下的韩美同盟
小结

第四章东北亚多边安全制度的雏形——六方会谈
第一节东北亚的安全结构与困境
第二节东北亚安全模式及评价
第三节六方会谈——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雏形
小结

第五章变迁中兼容:美韩同盟与六方会谈
第一节朝核问题的考验
第二节六方会谈下的美韩同盟
第三节变迁中的机遇与挑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