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脉原 脉名 脉类 寸关尺脏腑部位 诊法 平脉 病脉 主诸病脉 可治病脉 诸可治病脉 死脉 诸病死脉 奇经 内经切脉之图 浮 洪 虚 芤革 散 微 沉牢 伏 实 迟 缓 数 结 促 代 弦 紧 长 短 细 涩 滑 动 胎脉 附送戴原礼还浦阳序 赠医师葛某序 赠医师贾某序

357 八品

库存3件

天津河西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黄蕴兮撰

出版社198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3-07-14

  • 最新上架
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数十年临床中,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泻重痰瘀,补主脾肾得风格。湖北首位国医大师李今庸(1925-)57年临症经验用方:涉及伤寒、中、外、儿、五官、皮肤等科140余种病证的治疗
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数十年临床中,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泻重痰瘀,补主脾肾得风格。湖北首位国医大师李今庸(1925-)57年临症经验用方:涉及伤寒、中、外、儿、五官、皮肤等科140余种病证的治疗 ¥106.00
《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 绍兴已故名老中医祝味菊(1884一1951)存世医书四种:《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阐述中西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从西医角度论述中医的卫气营血障碍时机体发生的病理学改变,此四书均刊于1931年(
《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 绍兴已故名老中医祝味菊(1884一1951)存世医书四种:《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伤寒方解》:阐述中西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从西医角度论述中医的卫气营血障碍时机体发生的病理学改变,此四书均刊于1931年( ¥288.00
有些听说过,有的根本不知道,都是当年治病厉害的老中医——成都老中医李斯炽医案,黄的彰医案,彭履祥医案,廖伯英医案,宋鹭冰医案;胡安伯医案.; 陈达夫医案;薜鉴铭医案;关吉多医案 ;余仲权医案;李仲愚医案;国伯安医案 ;王渭川医案 ; 曾应台医案;彭宪章医案;罗禹田医案; 刘耀三医案;戴佛延医案;刘安街医案 ;张安钦医案; 卓雨农医案;
有些听说过,有的根本不知道,都是当年治病厉害的老中医——成都老中医李斯炽医案,黄的彰医案,彭履祥医案,廖伯英医案,宋鹭冰医案;胡安伯医案.; 陈达夫医案;薜鉴铭医案;关吉多医案 ;余仲权医案;李仲愚医案;国伯安医案 ;王渭川医案 ; 曾应台医案;彭宪章医案;罗禹田医案; 刘耀三医案;戴佛延医案;刘安街医案 ;张安钦医案; 卓雨农医案; ¥256.00
都是成都,当年治病厉害的老中医——成都老中医李斯炽医案,黄的彰医案,彭履祥医案,廖伯英医案,宋鹭冰医案;胡安伯医案.; 陈达夫医案;薜鉴铭医案;关吉多医案 ;余仲权医案;李仲愚医案;国伯安医案 ;王渭川医案 ; 曾应台医案;彭宪章医案;罗禹田医案; 刘耀三医案;戴佛延医案;刘安街医案 ;张安钦医案; 卓雨农医案;
都是成都,当年治病厉害的老中医——成都老中医李斯炽医案,黄的彰医案,彭履祥医案,廖伯英医案,宋鹭冰医案;胡安伯医案.; 陈达夫医案;薜鉴铭医案;关吉多医案 ;余仲权医案;李仲愚医案;国伯安医案 ;王渭川医案 ; 曾应台医案;彭宪章医案;罗禹田医案; 刘耀三医案;戴佛延医案;刘安街医案 ;张安钦医案; 卓雨农医案; ¥357.00
治病厉害的老中医,在成都现在还有他们的故事,花一点点钱,就能治好病,如果穷,还不收钱——成都老中医李斯炽医案,黄的彰医案,彭履祥医案,廖伯英医案,宋鹭冰医案;胡安伯医案.; 陈达夫医案;薜鉴铭医案;关吉多医案 ;余仲权医案;李仲愚医案;国伯安医案 ;王渭川医案 ; 曾应台医案;彭宪章医案;罗禹田医案; 刘耀三医案;戴佛延医案;刘安街医案 ;张安钦医案; 卓雨农医案;
治病厉害的老中医,在成都现在还有他们的故事,花一点点钱,就能治好病,如果穷,还不收钱——成都老中医李斯炽医案,黄的彰医案,彭履祥医案,廖伯英医案,宋鹭冰医案;胡安伯医案.; 陈达夫医案;薜鉴铭医案;关吉多医案 ;余仲权医案;李仲愚医案;国伯安医案 ;王渭川医案 ; 曾应台医案;彭宪章医案;罗禹田医案; 刘耀三医案;戴佛延医案;刘安街医案 ;张安钦医案; 卓雨农医案; ¥656.00
共载何端叔所治内科、五官科等病证五十三种,医案二百一十余则。案著作。1卷。清何昌龄(端叔)撰。约成书于同治二年(1863年)。医案以内科为主 共分53类 载有外感、温病、湿温、暑风、咳喘诸证。案例简短完整 理法方药俱备。何氏于表里虚实辨证明晰 标本缓急治则有序。案语简练质朴
共载何端叔所治内科、五官科等病证五十三种,医案二百一十余则。案著作。1卷。清何昌龄(端叔)撰。约成书于同治二年(1863年)。医案以内科为主 共分53类 载有外感、温病、湿温、暑风、咳喘诸证。案例简短完整 理法方药俱备。何氏于表里虚实辨证明晰 标本缓急治则有序。案语简练质朴 ¥256.00
清何昌龄(端叔)撰。约成书于同治二年(1863年)。共载何端叔所治内科、五官科等病证五十三种,医案二百一十余则。案著作。1卷。医案以内科为主 共分53类 载有外感、温病、湿温、暑风、咳喘诸证。案例简短完整 理法方药俱备。何氏于表里虚实辨证明晰 标本缓急治则有序。案语简练质朴
清何昌龄(端叔)撰。约成书于同治二年(1863年)。共载何端叔所治内科、五官科等病证五十三种,医案二百一十余则。案著作。1卷。医案以内科为主 共分53类 载有外感、温病、湿温、暑风、咳喘诸证。案例简短完整 理法方药俱备。何氏于表里虚实辨证明晰 标本缓急治则有序。案语简练质朴 ¥556.00
云南儿科名医廖濬泉经验——廖师事昆明儿科名家康诚之,行医四十余年积累丰富儿科临床经验。廖医师他遵循历代各家经验,特别注重望诊,观颜面、察气色、审苗窍。根据小儿外易为六淫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肺娇脾弱等特点 问诊则着重了解热、咳、泻、吐四个方面。某些疑难之病,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比较推崇六经辨证,认为《伤寒论》理法精辟,方药严密,昔儿科运用者少
云南儿科名医廖濬泉经验——廖师事昆明儿科名家康诚之,行医四十余年积累丰富儿科临床经验。廖医师他遵循历代各家经验,特别注重望诊,观颜面、察气色、审苗窍。根据小儿外易为六淫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肺娇脾弱等特点 问诊则着重了解热、咳、泻、吐四个方面。某些疑难之病,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比较推崇六经辨证,认为《伤寒论》理法精辟,方药严密,昔儿科运用者少 ¥157.00
老儿科名医廖濬泉医案医方——少从昆明儿科名家康诚之,行医四十余年积累丰富儿科临床经验。廖医师他遵循历代各家经验,特别注重望诊,观颜面、察气色、审苗窍。根据小儿外易为六淫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肺娇脾弱等特点 问诊则着重了解热、咳、泻、吐四个方面。某些疑难之病,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比较推崇六经辨证,认为《伤寒论》理法精辟,方药严密,昔儿科运用者少
老儿科名医廖濬泉医案医方——少从昆明儿科名家康诚之,行医四十余年积累丰富儿科临床经验。廖医师他遵循历代各家经验,特别注重望诊,观颜面、察气色、审苗窍。根据小儿外易为六淫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肺娇脾弱等特点 问诊则着重了解热、咳、泻、吐四个方面。某些疑难之病,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比较推崇六经辨证,认为《伤寒论》理法精辟,方药严密,昔儿科运用者少 ¥357.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商品描述:

 ,脉学著作。一卷。中文名 脉确 初    刊 1746年 性    质 脉学著作 作    者 黄蕴兮清·黄蕴兮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 
 目录 
 1 脉确 
 ? 简介 
 ? 序 
 《脉确》 
 作者:黄琳述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脉原 
 脉名 
 脉类 
 寸关尺脏腑部位 
 诊法 
 平脉 
 病脉 
 主诸病脉 
 可治病脉 
 诸可治病脉 
 死脉 
 诸病死脉 
 奇经 
 内经切脉之图 
 浮 
 洪 
 虚 
 芤革 
 散 
 微 
 沉牢 
 伏 
 实 
 迟 
 缓 
 数 
 结 
 促 
 代 
 弦 
 紧 
 长 
 短 
 细 
 涩 
 滑 
 动 
 胎脉 
 附送戴原礼还浦阳序 
 赠医师葛某序 
 赠医师贾某序 

 《脉确》,脉学著作。一卷。清·黄蕴兮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198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序 
 石阳黄韫兮。着脉确一书。或从而叩其义。韫兮曰。医凭乎脉。而脉衰乎理。从来医家论脉。不患其言之无理。而患其言之于理甚精。以之测病。而所谓精者。终未确也。夫脉以测病。不确岂能无误。浮游沉塞。起伏传变。全寄之乎三指。轻辄重按。反复呼吸。实有毫厘千里之判。微乎渺乎。确诚未易言矣。于脉学。究心已久。尝以轩岐之经为主。而于诸贤论脉之书。采其理之的然可信者。而据以为确。间有未的。则证之于经。复出己意。以旁探博求。其所谓确者。第识见有限。窃恐自以为确。而终未必其能确也。倘高明于其未确者。更加校正。则幸甚矣。韫兮之言若此。岁壬戌余以母病。延之来淮。出视是书。山阳医士李铸九见之。深为折服。晚年其学益进。余复携其帙至真洲。以示李乔年。乔年亦世医也。谓余曰。是书实足发蒙启。先生既刊行伤寒论翼矣。曷极付剞劂。附之于后俾得表里印证。厥功岂不伟哉。余曰诺。因次述其语。以弁简端。\x乾隆丙寅小春歙州程识\ 
 脉确内容节选编辑 
 脉原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而五脏六腑之气。于此候之也。盖人以气生。营卫之气。先天也。水谷之气。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气。脉皆主之。故饮入于胃。其精气。自脾归肺。食入于肾。其精气。自心归肺。肺布饮食之精气于诸脏腑。而后血气充。营卫调。诸脏腑之气。各随其经。同营卫之气。而呼吸朝之于肺。故手太阴肺经。乃诸脏腑之气所聚也。圣人于气口。候其盛衰。泄天地化育莫测之秘。岂不神乎。 
 脉名 
 王叔和脉经。有浮、芤、洪、涓、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 四名。叔和以后诸家。又增长短、牢、疾、大、小共三十名。按察病以脉。必辨之精确。而后见之明。不至游疑而无主。据经之论脉。不止三十名。如鼓、搏、喘、横之类。今亦未窥其奥。不敢采入。即三十名。尚有可测者。如脉经。谓浮细为。沉细为弱。是 以浮细辨。弱以沉细辨也。然经曰。长夏胃微 弱曰平。使 弱皆细脉。细则气少。经何以谓为长夏之平脉乎。又曰。 弱有石曰冬病。石沉脉也。 弱而沉。是水之侮土也。使脉果以浮细辨。经何谓以沉言乎。由是观之。凡脉柔而无力者。概谓之 弱。非浮细沉细之谓。今以 弱附于细。以存其旧也。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据此则革脉。即芤之兼弦者。芤主阴虚病。革亦主阴虚病。今以革附于芤也。沉伏实大。千金翼谓之牢。主寒主痛。是即沉脉而有力者。今附于沉。经一脉有数名者。如秋脉谓之毛。又谓之浮。非二脉也。是疾脉即数。大即洪。小即细也。今删弱革牢疾大小七名。定为二十三脉。盖脉以候病。其可去辄者。不加详辨。则名目愈多。脉理愈晦。故不敢避僭妄之讥也。 
 脉类 
 脉者。阴阳之气也。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小。有迟即有数。故吴草庐。滑伯仁。李濒湖。皆以对待编之。今欲其易于分别。凡以浮辨者为一类。以沉辨者为一类。以浮沉合辨者为一类。不以浮沉辨。而以至数辨者为一类。不以浮沉至数辨。而以形辨者为一类。 
 寸关尺脏腑部位 
 经。尺内两旁。则季胁也。(肋骨尽处名季胁)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越人谓之关)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越人谓之寸口)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在两乳之间)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关以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关以下)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外浮也内沉也)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颈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有痹也。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阳三阴。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上焦。头及皮毛竟手。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少腹即足。经于寸关尺分部以候五脏。而六腑止及肾者。盖五脏先天之气。赖后天水谷之气以养之也。余腑不及者。统于脏也。盖肾开窍于二阴。小肠膀胱属前阴。大肠属后阴。则肾统乎大肠小肠膀胱也。胆附于肝。则肝统乎胆也。三焦不统于脏。故于寸内候胸中。关内候膈。尺内候腹。胸中上焦也。膈中焦也。腹下焦也。且五脏者。身之主也。外则耳目鼻口。四肢皮毛肌肉。内则筋骨脉络。气血精神魂魄。皆其所司也。故人之一身皆可病。而病入脏者死。见真脏脉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惟详五脏也。 
 四时之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而六腑止及胃也。经论脉。不以六腑配五脏。而王叔和脉经。以心与小肠。候在左寸。肺与大肠。候在右寸。肝胆候在左关。脾胃候在右关。肾与膀胱。候在左尺。又谓左尺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又谓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其书前后。多自相矛盾。疑不尽出于叔和。世但辟高阳生脉诀。而不知脉诀。亦实本于脉经也。至右尺主三焦命门之误。李濒湖辨之详矣。经论脉不及腑。腑病何以候之耶。曰。腑病辨之于症。而以脏脉。候内外之因。假如头角耳前后痛。往来寒热。此胆经之病症也。而肝脉浮紧。则胆经之风寒。肝脉弦数。则胆经之痰火也。假如胸中胀闷。上焦之病症也。而肺脉滑数。则上焦之痰火。肺脉沉迟。则上焦之寒气也。寸关尺。经有外候内候之说。王太仆曰。外谓外侧。内谓内侧。李士材曰。外谓前半部。内谓后半部。二说皆有可议者。试即尺论之。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假令肾病腹不痛。而其脉外侧见病脉。内侧见平脉乎。前半部见病脉。后半部见平脉乎。即使如此。而一指举按之间。所谓外侧内侧。前半后半之界。能划然清乎。 
 今据经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外指浮。内指沉。沉而不浮。故有心腹积。浮而不沉。故身有热。由是观之。则所谓外候内候。指沉浮而言也明矣。盖五脏六腑之气。朝于脉口。而各有所辨于寸关尺之间。此天地生人神化莫测之妙。圣人知其故。而于寸关尺浮沉以候之。浮阳也。沉阴也。以脏腑论。则脏阴而腑阳。以脏腑之气论。则脏气清而腑气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脉之见于寸关尺者。五脏六腑之气。脏气清。故浮候之。腑气浊。故沉候之也。胃亦腑。何为又浮以候之乎。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者也。 
 词条标签: 
 医学术语 , 医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