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经济学家
  • 伟大的经济学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伟大的经济学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47.58 6.9折 69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琳达·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16290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2065403

上书时间2025-01-06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琳达·岳(Linda Yueh),牛津大学中国增长中心主任,牛津大学经济研究员、伦敦商学院高级研究员、经济广播评论员。她在牛津大学圣埃德蒙厅(St Edmund Hall)主持中国发展中心、是伦敦经济学院经济表现及IDEAS发展中心的合伙人、皇家艺术学会资深会员。

目录
引言伟大的经济学家帮助我们应对经济挑战

第一章亚当·斯密:政府应该重新平衡经济吗

第二章大卫·李嘉图:贸易逆差的问题很严重吗

第三章卡尔·马克思:中国能变得富有吗

第四章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不平等问题不可避免吗

第五章欧文·费雪:我们是否有可能重蹈20世纪30年代的覆辙

第六章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投资还是不投资

第七章约瑟夫·熊彼特:是什么推动了创新

第八章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我们能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

第九章琼·罗宾逊:为什么工资这么低

第十章米尔顿·弗里德曼:央行是否做得太多了

第十一章道格拉斯·诺斯:为什么富有的国家这么少

第十二章罗伯特·索洛:我们是否面临着缓慢增长的未来

结语全球化的未来

致谢

术语表

参考文献

注释

内容摘要
关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遇到的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能告诉我们什么?知名经济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琳达·岳将目光投向了近300年来的那些伟大经济学家,介绍了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马歇尔、费雪、凯恩斯、熊彼特、哈耶克、琼·罗宾逊、弗里德曼、诺斯、索洛等人的主要思想。这12位经济学家的思想贯穿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的黄金时代,再到现在的数字时代。他们的见解能帮助我们看清眼下的经济形势,引导我们的经济未来。这本书分析了20世纪如何受到这些经济学家的影响,并且指出他们的思想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当今的挑战,回答了影响我们现在生活的重大经济问题,比如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决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工薪族的工资为什么越来越低;全球经济不平等问题是否有办法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之路能否复制,马克思的思想告诉我们什么;在全球化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英国脱欧和美国的行动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经济创新要怎么做;我们应怎么思考国家干预等。这本书中所讨论问题的历史背景是有价值的,当下的问题其实可以在过去的行动中找到根源。同时,琳达·岳被认为是非常了解中国经济的欧洲学者之一,这本书在多章中着重讨论了中国的经济情况,更值得中国读者阅读。这本书可能是了解伟大的经济学家的起点,也是了解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入口。

主编推荐
****回顾12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梳理经济政策制定依据
简明扼要地阐述了12位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家的生平、重要思想,幽默有趣、细节丰富。包括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影响二战后的英美等国家的凯恩斯,马克思、讨论“通往奴役之路”的哈耶克……
****与当今经济问题挂钩,解决现有矛盾
工薪阶层的工资为什么越来越低?富人为什么越来越富,穷人为什么越来越穷?金融危机时刻闪现,我们应该警惕什么?中国的经济未来如何?全世界是不是都发展得越来越慢?全球化是否面临分崩离析?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作者都在书中进行了解答。
****英美经济政策制定者、知名学者联袂推荐,从理论到现实,一一验证书中推测
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迈·拉詹、英国前财政大臣拉蒙特勋爵、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格罗夫等联袂推荐,从学术范畴到实践经验,从侧面验证书中的推测。

精彩内容
引言 伟大的经济学家帮助我们应对经济挑战在面临根本性变革的时候,我们急需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就此而言,还有谁比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更能帮助我们塑造未来的经济呢?他们的思想曾经让现代经济走向空前繁荣,甚至最贫穷的国家的情况也大有改观。这些过去的思想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依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挑战。
现在正是评估世界经济走向的理想时机。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衰退之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方面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但目前民众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使其前景堪忧,并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在英国,生产率的增速呈现疲软态势,而2016年6月的历史性脱欧公投也将在此后数年中影响该国经济。同时,欧盟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改革欧元区的经济才能在共享单一货币(欧元)的同时实现增长。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被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困扰,目前该国正在实行一系列的创新经济政策,目的是改变其低迷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中国在试图加入世界富国行列的进程中也面临着结构性挑战。亚洲、非洲、拉美和东欧等地区的新兴经济体也备受关注,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强劲增长之后也在减速。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这些国家是否还有足够的经济动力消除境内贫困?另外,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很像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因此,我们还将对推动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探讨。
哪些伟大的经济学家曾用理论改变了世界,而他们的思想依然能指导我们应对今天的挑战呢?这个名单很难取舍。其中一个衡量标准是,他们的成果必须对我们当前的经济问题有直接影响。虽然这个标准可以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但我的名单中仍会遗漏很多本应收录入册的人物。比如海曼·明斯基(HymanMinsky),本书在介绍欧文·费雪(IrvingFisher)的章节中谈到了这位经济学家,这两个人的思想结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还有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他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分布性影响理论,该理论以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的成果为基础,提供了相当深入的见解,有助于那些全球化中的输家更好地应对困境(本书结语处将做探讨)。
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个限定标准,即我选定的名单反映了我所关注的问题。由于必须做出选择,所以我着眼于经济增长(即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对庞大的名单进行了精简。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银行业崩溃之后,各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的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和新兴市场的崛起,是过去几十年中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并将持续产生影响的两个根本因素。这场金融危机表明,一些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快速繁荣也让我们认识到,现在是时候审视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方式及其对消除贫困等全球重大问题的意义了。有些国家已经具备了应对某些问题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和英国如何重新审视各自的增长驱动力,以及中国如何这么快就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其他可以借鉴的经验包括,欧洲如何通过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日本如何通过大规模的政府干预结束数十年的经济停滞状态。正像之前说的,本书将着重探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本质。
你可能会注意到,我选择了许多较为早期的经济学家。显而易见,这些伟大的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都是基础性的大问题,比如增长、创新和市场的本质。当然,目前也有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致力于重点问题的研究。最近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在积极参与当前的政策讨论,比如提高经济增长率和评估政府支出的作用,但他们的研究毕竟根植于前人的成果,而前人建立的通用模型才是经济学的基础。本书对这些伟大的经济学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了他们的想法来自哪里,以及他们的见解对经济思维有何影响。
毋庸置疑,我第一个要介绍的就是亚当·斯密(AdamSmith)。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在遇到经济问题时都会首先搬出他的理论,这已经是共识。我由此想到最近主持过的一档BBC(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节目,其间我曾问一位学者,为什么我们总是忽略占主导地位的服务业,而把重点放在仅占英国和美国经济1/10左右的制造业上。他当即提到了亚当·斯密,说斯密认为服务业没有生产力,这个行业是由“丑角、音乐家、歌剧演唱家”1组成的,他们的产出无法进行交易,因此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增加国家的总产量。在亚当·斯密的那个时代,工业化的到来使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空前提高,而他于1776年完成的《国富论》就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开创性著作。亚当·斯密的影响几乎渗透了经济学的每个角落,我们至今仍然会从他设定的视角审视经济问题。
作为本书首推的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指供给和需求的内在影响,而非政府或其他机构的直接干预),该主张构成了经济理论的基础。正如我在BBC第4频道的节目中探讨的那样,在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出过度依赖金融服务的弊端之后,英国政府正试图通过回归制造业重新平衡经济,不过至今仍未取得成功。历经10年,服务业已经恢复到了衰退前的水平,制造业却不见起色。不仅是英国,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在寻求经济的再平衡,以实现可持续性增长。亚当·斯密会如何看待这些举措?他青睐于制造业,但又反感政府对“看不见的手”横加干预,他会如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 还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受到亚当·斯密的启发,他后来被誉为“国际贸易之父”。1817年,大卫·李嘉图正式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以此阐明各国如何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即使一个国家的各项制造业都落后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该理论也同样适用。这个国家应当着重发展本国相对不那么糟糕的制造业项目,通过专业化操作和贸易交换,仍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获利。然而,如果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的结果是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持续出现贸易逆差(进口商品的价值超过了出口商品的价值),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李嘉图会建议政府怎么做呢? 卡尔·马克思(KarlMarx)对工业革命的看法与亚当·斯密截然不同。尽管马克思也经历了19世纪西方经济的戏剧性转型,但他反对由市场主导结果,并主张共产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他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剥削性和不可持续性,这一观点推动苏联和中国等国家采取了共产主义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是中央计划经济导致的后果。通过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过,中国似乎正在经历其市场化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阶段。马克思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又会做何评判呢?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与卡尔·马克思差不多处于同一时代,其观点却与马克思的计划市场理论截然相反。马歇尔并不主张由政府管理经济,他正式阐述了斯密理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如何通过市场力量实现经济均衡,同时说明了供求关系如何决定一件商品的价格和数量。马歇尔相信市场有自我修正、趋向均衡的能力。这意味着国家只需放开管制,政府没有必要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例如商业周期的起落进行大量干预。但是,面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如何对收入进行重新分配呢?经济增长创造的大部分财富都聚集到了只占总人口1%的富人手中,对于这些不平等现象,马歇尔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毫无疑问,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议题,它提醒我们不能只考虑经济增长的速度,还需要让经济保持良性增长。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Piketty)撰写过一本关于不平等现象的畅销书。该书大受欢迎的程度反映出一种普遍的担忧,即美国目前的不平等程度已经与19世纪末的镀金时代一样高。最近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甚至指出,不平等问题是大衰退之后造成经济复苏缓慢的原因之一。人们常常以不平等现象控诉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会如何看待这种不断加剧的收入差距呢?资本主义经济必然是不平等的吗?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的担忧有增无减。这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处于震中,英国深受影响。即使多年过后,债务水平依然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也不够强劲。目睹了这场危机的欧文·费雪曾经警告人们,此类危机过后会有债务通缩螺旋上升的风险,这正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崩盘后所经历的灾难。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产出的下降还会导致物价下跌或通货紧缩。为了确保这些国家不至于面临“失落的几十年”,费雪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过二次衰退和收入增长停滞问题,我们是否有重蹈覆辙的风险? 可以说,自近期经济衰退以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是人们讨论最多的经济学家。根据发达国家的智库—经合组织给出的数据,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长期失业(失业超过一年)率增长了惊人的77%。在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了两位数。美国和英国的就业情况稍好一些,但其他形式的隐性失业(比如不充分就业和兼职工作)则令人担忧。因此,政府在推行公共政策中的首要工作就是促进就业和恢复增长。
众所周知,凯恩斯不相信市场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这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背道而驰。凯恩斯主张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和必要时生成预算赤字的财政政策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他的这种观点源于大萧条之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而凯恩斯的思想使他成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甚至在他去世后还影响着战后时期设立的福利国家等大型政府计划。
另外,与今天类似的一个情况是,自2009年大衰退以来,人们一直围绕着紧缩政策,即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提高税收减少预算赤字的经济问题展开争论。紧缩措施的一个结果就是政府/公共/国家投资会出现大幅下降,而这将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公共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重要驱动力,如果着眼于未来,凯恩斯会建议当今政府在公共投资方面采取什么样的做法呢? 另一个有关经济问题的重要议题是如何提高经济生产力。以历史标准来衡量,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速度一直较为缓慢。许多发达国家的生产率都停滞不前。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这需要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政策问题,而最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伟大的经济学家,是和凯恩斯同一时代的“创造性破坏”的倡导者——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在熊彼特的理论中,企业家和创新者不仅处于经济复苏的中心,而且是整体经济增长的核心。那么,为了提高生产率和创新力度,熊彼特会建议各国政府在当前阶段做些什么呢?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也对那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贡献。哈耶克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旗手。他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成员,该学派拒绝接受关于商业周期的标准解释,这使其有别于其他学派。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观点截然相反,他相信市场力量占主导地位。哈耶克反对使用货币政策(指调整经济体中的货币成本和数量,以影响经济增长),也反对凯恩斯的财政激进主义,这使他与许多经济学家意见相左。尽管哈耶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找到了一席之地,但他的理论仍然没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随着资本主义在大萧条之后受到占领运动以及其他活动的攻击,哈耶克的观点又重新流行起来。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这场金融危机中甄别经验教训。
琼·罗宾逊(JoanRobinson)是20世纪的另一位杰出人物。她是本书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这也反映了长期以来经济学领域女性专家的匮乏。我在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时,发现罗宾逊关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很有见地。例如,她提出低工资问题是最亟须应对的一个挑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是G7(七国集团)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年平均工资增幅赶不上通胀水平的国家,这有些令人不解。“实际工资”普遍缺乏增长,这一问题已经不只是上一次大衰退的余波,而且也不限于英国本土。在日本和德国,中等收入的工人(即那些收入在工资分配范围内处于中间位置的工人)在20年中没有涨过多少工资。美国的情况更糟糕,国内的工资中值已经停滞了40年。这就是罗宾逊所研究的问题。在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关键要素市场中,罗宾逊用完全竞争(所有市场都有效运作)假设下出现的偏差解释了低工资现象,以及为什么工资不能反映工人的产出。我们要问罗宾逊的是,有什么补救措施可以用来应对困扰主要经济体的工资停滞问题。
接下来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从来不缺少关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说过一句名言:“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在任何地方都是如此。”他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数量只会影响价格并引发通胀,但不会影响长期的国民产出,这也是他众所周知的货币主义经济学观点。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弗里德曼一直是自由市场的倡导者,他甚至一开始认为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的成立是一个错误。尽管弗里德曼后来承认美联储是控制货币供应的必要机构,但他坚持认为美联储应该局限于这一作用,而不应该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意料之中的是,他不认同凯恩斯理论中关于财政政策对经济具有持久影响的观点。
1963年,作为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一员,弗里德曼与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JacobsonSchwartz)合作出版了《美国货币史(1867—1960)》(AMonet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867—1960)一书,这是关于货币政策的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他们重新审视了大萧条的成因,以便了解那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以及我们为何这么久才从1929年的股市崩盘中复苏。两人得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是罪魁祸首,尤其是美联储过早地收紧货币供应的做法,他们认为正是这一货币政策导致了1937—1938年的经济崩溃,并引发了第二次经济衰退,即“萧条中的衰退”。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历史重演之后,弗里德曼会如何看待“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呢?目前,各国央行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政策,其中包括量化宽松(现金注入),甚至负利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取的存款手续费),以向经济体中注入更多的资金。弗里德曼将如何看待几乎是在盲人摸象的央行措施呢?
接下来的两位经济学家针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都对当前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North)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他认为制度体系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标准的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充分解释为何一些国家变得富有,而另一些国家仍然贫穷,所以人们对诺斯的观点产生了兴趣。二战结束后,经济学家们将目光转向了诺斯关于制度作用的研究,以理解为什么很少有国家在战后富起来。因此,法治等体系问题已成为制定发展政策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将要问询的是,诺斯如何通过制度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与诺斯同时代的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持有不同的观点。索洛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诺斯认为索洛的理论并不完整。索洛模型旨在通过考察工人的贡献、企业对经济体中生产性资本的投资以及技术进步的作用来解释经济增长现象。与其他出现V形产出下降并迅速复苏的衰退不同,在2008年的危机中,国民产出或GDP(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但复苏乏力。经济学家们开始对我们共同的前景充满忧虑。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甚至重新启用了一个术语来描述这个增长缓慢的世界——长期性经济停滞。20世纪30年代,最近一次系统性银行业危机发生之后,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曾用这个词来描述在某种程度上由社会老龄化等问题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现象。2作为一个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经济体,日本已经先行经历了这个阶段。索洛将如何评价危机后缓慢的复苏速度?他也认为我们将面临一个经济缓慢增长的未来吗?这是未来几年里所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最后,有关全球化的共识正在面临挑战。几十年来,实行全球经济开放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但人们对贸易中产生的收益不均问题越发不满。虽然国家的整体经济可以从中受益,但在一国之内仍然有赢家和输家之分。最近,美国和英国的民众都在公共投票中反对现状,包括对当前贸易状况的否定。伟大的经济学家们会认为全球化进程遇到了麻烦吗?
战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国际贸易的扩张带动的,因此经济繁荣与全球化进程息息相关,特别是1995年成立的WTO(世界贸易组织)打开了全球市场,这使得过去几十年间全球贸易发挥的作用更胜以往。全球化把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了一起,它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传递,而且使世界各国的思想得到传播。例如,伦敦共享单车项目的概念可以在全球迅速推广,并在北京通过一款应用程序得以实践。但是,贸易发展正趋于停滞,多边体系正在分化为新兴的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体系。此外,由于全球化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各项贸易协定遭到了选民们的强烈反对。这对于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贸易意味着什么?伟大的经济学家们对此有何看法?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人们对于全球化的抵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著作详细阐述了贸易对经济体中的工人产生的不均衡影响。整个经济从中受益,但有些人(例如制造业工人、农民)蒙受损失,这种分布影响应该如何解决?他们的思想有助于均衡贸易中的赢家和输家,并为全球化的未来指明方向。
本书将借鉴伟大的经济学家们的见解,揭示一些影响我们所有人的重大经济问题的答案。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再到如今的数字时代,这些人的集体智慧塑造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格局,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在这段时期有了显著提高。或许他们的见解也能指导我们的经济未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