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的古物之美 3
  • 故宫的古物之美 3
  • 故宫的古物之美 3
  • 故宫的古物之美 3
  • 故宫的古物之美 3
  • 故宫的古物之美 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故宫的古物之美 3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53.89 6.8折 79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祝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56610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2047002

上书时间2025-01-04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我不知道本书的写成,有多少是出于一家著名刊物主编的威逼与利诱,有多少是出于自愿,因为在写过《故宫的隐秘角落》之后,我隐隐地有了写故宫“古物”的冲动。

 

有一点是明确的:这注定是一次费力不讨好的努力,因为故宫收藏的古物,多达一百八十六万多件(套)。我曾开玩笑,一个人一天看五件,要全部看完,需要一千年,相当于从周敦颐出生那一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看到现在(公元2017年)。这实在是一件幸福的烦恼:一方面,这让故宫成为一座“高大全”的博物馆,故宫一家的收藏,已接近全国文物总量的一半,而且超过90%是珍贵文物,材美工良,是古代岁月里的“中国制造”;另一方面,这庞大的基数,又让展示成为一件困难的事,迄今为止,尽管故宫博物院已付出极大努力,文物展出率,也只有0.6%。也就是说,有超过99%的文物,仍难以被看到,虽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至于书写,更不能穷其万一——本书所写十八篇,是一百八十六万的多少分之一呢?这让我感到无奈和无力。这正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即:在庞大的世界面前,写作是那么微不足道。

 

 

 

 

 

 

这让我们懂得了谦卑。我曾笑言,那些给自己挂牌大师的人,只要到故宫,在王羲之、李白、米芾、赵孟頫前面一站,就会底气顿失。朝菌不知晦朔,而蟪蛄不知春秋,这不只是庄子的提醒,也是宫殿的劝诫。六百年的宫殿(到2020年,紫禁城刚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故宫让我沉静——在这座宫殿里,我度过了生命中沉实和安静的岁月,甚至听得见自己每分每秒的脉博跳动;但另一方面,故宫又让我躁动,因为那些逝去的人与事,又都凝结在这宫殿的每一个细节里,挑动我表达的欲望——

 

我相信在它们面前,任何人都不能无动于衷。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

 

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1914 年在紫禁城内成立中国个皇家藏品博物馆,就是以“古物”来命名的。它的名字叫——古物陈列所。如一百多年前《古物陈列所章程》所写:“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先。经传图志之所载,山泽陵谷之所蕴,天府旧家之所宝,名流墨客之所藏,珍赆并陈,何可胜纪……”

 

1925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928 年北伐成功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将故宫博物院的内部机构,主要分成“两处三馆”,分别是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正式使用了“古物”一词,而且“古物”的范围,含纳了图书、文献之外的所有文物品类,古物馆的馆长,也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先生兼任,副馆长由马衡先生担任(后接替易培基先生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可见“古物”的重要性。

 

物是无尽的。无穷的时间里,包含着无穷的物(可见的,消失的)。无穷的物里,又包含着无穷的思绪、情感、盛衰、哀荣。

 

面对如此磅礴的物质书写,其实也是面对无尽的时间书写。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朝菌和蟪蛄。

 

 

 

 

 

 

当我写下每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陷入了不可救药的狂妄,仿佛自己真如王羲之《兰亭序》所说,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但我知道我不是写《碧城》诗的李义山,“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一个人面对岁月天地,像敬泽说的,“是被遗弃在宇宙中的人,他是宇航员他的眼是3D的眼。” 我只是现实世界一俗人,肉眼凡胎,蚍蜉撼树。我从宫殿深处走过,目光扫过那些古老精美的器物,我知道我的痕迹都将被岁月抹去,只有这宫殿、这“古物”会留下来。

 

我笔下的“古物”,固然不能穷其万一,甚至不能覆盖故宫博物院收藏古物的六十九个大类,但商周青铜、秦俑汉简、唐彩宋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饰,都尽量寻找每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像孙机先生所说的,“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串连成一部故宫里的极简艺术史。(本书也因此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项目扶持,当时书名拟为《故宫里的艺术史》,但这终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史,于是改用了这个相对轻松的书名。)

 

 

 

 

 

 

我认真地写下每一个字,尽管这些文字是那么的粗疏——只要不粗俗就好。我知道自己的笔那么笨拙、无力,但至少,它充满诚意。

 

它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尽管这只是时间中的一堆泡沫,转瞬即逝,但我仍希求在“古物”的照耀下,这些文字会焕发出一种别样的色泽。


【书摘与插画】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 年),黄公望与他的道友无用师一起,潜入苍苍莽莽的富春山,开始画《富春山居图》。这著名的绘画上,平林坡水、高崖深壑、幽蹊细路、长林沙草、墟落人家、危桥梯栈,无一不是发声的乐器。当我们潜入他的绘画世界,我们不只会目睹两岸山水的浩大深沉,也听见隐含在大地之上的天籁人声。也是这一年,黄公望画了《秋山图》,《宝绘录》说他“写秋山深趣长卷,而欲追踪有声之画”。

 

黄公望把声音裹藏在他的画里,朱哲琴却让画(光影图像)从声音里脱颖而出,这跨过七百年的山水对话,奇幻、精妙,仿佛一场旷日持久的共谋。

 

但我想说的,却是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富春山居图》(包括古往今来的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与音乐合拍,有一个原因:中国的山水画,有很强的抽象性。

 

中国画,起初是从图腾走向人像的。唐宋之后,中国画迎来了巨大变革:

 

,山水画独立了,不再依附于人物画充当背景和道具,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山水环境,还有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山水屏风。

 

第二,色彩的重要性减弱,水墨的价值凸显。这过程,自唐代已开始,经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米氏父子、马远、夏圭,形成“水墨为尚”的艺术观念。于是,“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因为墨色中,包含了世间所有的颜色,所谓“墨分五色”(张彦远的说法是“运墨而五色具”),水墨也从此在中国画家的纸页间牵连移动、泼洒渲染,缔造出素朴简练、空灵韵秀的水墨画。

 

第三,这份素朴简练,不仅让中国画从色彩中解放出来,亦从形象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具抽象性,更适合宋人的哲思玄想。当然,那是有限度的抽象,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进进退退,寻求一种平衡。

 

水墨山水是中国的,也是文人的。欣赏水墨,需要审美修养的积累,因为它超越了色与形,而强调神与气。金庸写《射雕英雄传》,有黄蓉与郭靖谈画的一段,很有趣: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总之,绘画由彩色(青绿)时代进入黑白(水墨)时代,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巨大进步,或曰一场革命,这一过程,与由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的摄影艺术刚好相反。

 

大红大紫的青绿山水,也没有从此退场,在历史中不仅余脉犹存,且渐渐走向新的风格。青绿与水墨,在竞争、互动中发展,才有各自的辉煌历史。

 

也因此,今人用材料指代绘画,一曰水墨,一曰丹青。

 

——章 空山



 
 
 
 

商品简介

《故宫的古物之美3》是祝勇继《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它不是一部艺术史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或许会让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请跟随祝勇,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它们原初的形迹。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数十张珍稀古画高清详图,内文采用纯质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莱尼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封面背面复刻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做工精良,书籍本身,即是美物。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现任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出版作品四百余万字,代表作有《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旧宫殿》《血朝廷》等。
任《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等大型纪录片总撰稿,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

目录
自序故宫砂砾

第一章空山

第二章秋云无影树无声

第三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第四章一个家族的血缘密码

第五章家在云水间

第六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第七章道路上的乾隆

第八章对照记

图版说明

注释

内容摘要
《故宫的古物之美3》是祝勇继《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它不是一部艺术史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或许会让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请跟随祝勇,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它们原初的形迹。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数十张珍稀古画高清详图,内文采用纯质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莱尼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封面背面复刻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做工精良,书籍本身,即是美物。

主编推荐

关于“故宫”,祝勇这么说:

六百年的宫殿(到2020年,紫禁城刚好建成六百周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人走进去,就像一粒沙被吹进沙漠,立刻就不见了踪影。故宫让我们收敛起年轻时的狂妄,认真地注视和倾听。

 

关于“古物”,祝勇这么说: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关于“美”,祝勇这么说:

美不是奢华,不与金钱等值。美,是一种观念,一种对生命的态度,是凡人的宗教,是我们为烟火红尘里的人生赋予的意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古物之美。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宋元思书》一
有一天,朱哲琴来故宫,告诉我在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富春山馆,她展出了一个声音装置,希望我有时间去看——或者说,去听。我问声音装置是啥,朱哲琴说,是她采集的富舂江面和沿岸的声音素材,加工成的声音作品
。她还说,那声音是可以被看见的,因为她还采集了富春江水,声音让水产生震动,光影反照在墙上,形成清澈变幻的纹路。她给这一作品起了个名字,叫《富春山馆声音图》。
我敬佩朱哲琴对声音的敏锐,她让《富春山居图》这古老的默片第一次有了声音,但我想,《富春山居图》里,原本是有声音的,只不过黄公望的声音,不是直接诉诸听觉,而是诉诸视觉,通过空间组织来塑造的。其实黄公望本身就是一个作曲家,徐邦达先生说他“通音律,能作散曲”黄公望的诗,曾透露出他对声音的敏感:水仙祠前湖水深,岳王坟上有猿吟。
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黄公望与他的道友无用师一起,潜入苍苍莽莽的富春山,开始画《富春山居图》。
这著名的绘画上,平林坡水、高崖深壑、幽蹊细路、长林沙草、墟落人家、危桥梯栈,无一不是发声的乐器。当我们潜入他的绘画世界,我们不只会目睹两岸山水的浩大深沉,也听见隐含在大地之上的天籁人声。也是这一年,黄公望画了《秋山图》,《宝绘录》说他“写秋山深趣长卷,而欲追踪有声之画”。
黄公望把声音裹藏在他的画里,朱哲琴却让画(光影图像)从声音里脱颖而出,这跨过七百年的山水对话,奇幻、
精妙,仿佛一场旷日持久的共谋。
二但我想说的,却是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富春山居图》(包括古往今来的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与音乐合拍,有一个原因:中国的山水画,有很强的抽象性。
绘画,本来是借助形象的,但赵孟老先生一句话,为绘画艺术定了性。他说:“书画同源”(赵孟原话为“书画本来同”)。这句话,一句顶一万句,因为它不仅为中国书法和绘画——两门最重要的线条艺术,溯清了源头,解释了它们在漫长文明中亲密无间、互敬互爱的关系,更为它们指明了未来的路径,尤其是绘画,本质功能是写意(像书法一样),而不是为现实照相。
中国画,起初是从图腾走向人像的。唐宋之后,中国画迎来了巨大变革:第一,山水画独立了,不再依附于人物画充当背景和道具,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山水环境,还有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山水屏风。P3-5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