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之道的学理透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艺术之道的学理透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16.6 2.1折 79.25 全新

库存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承华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35983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25元

货号4358207

上书时间2025-01-01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承华,□,江苏滨海人。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曾先后担任艺术学□□□副所长、音乐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艺术美学、音乐美学、琴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音乐的神韵》《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古琴艺术论》《倾听弦外之音一音乐美的文化之维》《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文化与人格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合作)《音乐美学教程》(主编)等十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各种省部级、厅市级教学、科研奖励7项。





目录
本书为作者在艺术学研究方面的论文选集, 共含四个部分: 一、艺术之学的学理机制; 二、艺术之美的文化基因; 三、艺术之韵的生命本源; 四、文化之脉的美学元素。虽系论文选集, 但主题较为明晰而且集中, 即均致力于对艺术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透视, 尤其是对艺术之学的学理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对于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摘要

20世纪艺术美学理论的维度转换

——从“主客间性”与“主体间性”所作的考察①

艺术美学②是艺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中,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艺术学的理论研究当中,艺术美学建设得如何,几乎直接关系到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水平。那么,艺术美学的学科建设应该如何进行?似乎是一个自明的问题,因为所谓艺术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美的学科。但是,如何去研究艺术美,却仍然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我想,与其去空乏地争论艺术美学的学科性质、对象和方法等抽象问题,还不如先考察一下艺术美学本身的历史发展,尤其是20世纪的发展情况,摸一摸它的历史轨迹和目前走向,从中也许能够看出一些值得注意的迹象,受到某种启发。

一、传统美学:“主客体性”与作品中心

在进入20世纪艺术美学的考察之前,我们觉得有必要先对此前的历史做一简单的回顾,梳理一下此前艺术美学发展的轨迹和特点。了解了它的过去,才可能准确而且深刻地理解现在,因为20世纪的艺术美学是从它们那里自然延伸过来的。

艺术美学作为对艺术的一种理论性把握,它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之中;但作为一个专业性的学科,则起源于西方。在西方,艺术美学经历了一个由客体本体论到主体本体论的演变过程。西方美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在那里,对艺术的美学研究一开始就体现出强烈的客体化倾向。所谓客体化,是指在寻求世界和美的本原时,总是将它归结为客观的世界和事物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和审美的目的也就在于把握世界和事物的这个本原。古希腊美学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他们提出世界的本质在于“数”,美也不例外。他们认为,美只是一种特定的“数的关系”,一种特定的“比例”与“和谐”。例如人的身体之美就是由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对称和比例构成的;音乐的美在于和谐,而和谐又是弦在振动中特定的频率比例关系;所有的艺术都是依靠数的关系才具有美的特性。这里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客体化倾向:对于事物和艺术中的美的原因,不是到人的方面,不是到审美主体方面,而是到客体即审美对象方面去寻找。这样一个传统被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美学家们所继承,形成一个漫长的追求客体性的历史阶段。赫拉克利特提出的美在和谐说,其和谐便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客体本身所具有。德谟克利特侧重探讨人的美,强调不同的人(如女人、青年、老人)各有不同的美,但也认为这些美都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品质,也是人这个客体本身所具有的。此后,这种追求客体性的美学路径分为两个路线各自发展:一是从柏拉图到中世纪的普洛丁、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柏拉图提出理念作为美的本原,后面三位则用上帝取代柏拉图的理念来标示美的本原,他们都是用一个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实体来取代以前那种多样化的世界和事物。由于他们所说的理念和上帝都是作为这个世界和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美)的根源,是独立于人的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故体现的仍然是客体化倾向。另一路线是从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再一直到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他们都致力于从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和形态特征来解释美的本原。亚里土多德强调将部分组合为整体的整一性是美之所在;达·芬奇强调引起美感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的不同源于引起美感的事物本身有差异;荷迦兹提出适宜、变化、对称、一致、错杂等形态上的要素是美的根本;博克又提出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色彩鲜明而不强……



精彩内容

本书为作者在艺术学研究方面的论文选集,共含四个部分:一、艺术之学的学理机制;二、艺术之美的文化基因;三、艺术之韵的生命本源;四、文化之脉的美学元素。虽系论文选集,但主题较为明晰而且集中,即均致力于对艺术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透视,尤其是对艺术之学的学理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对于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