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24.05 5.3折 ¥ 4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吕峰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95366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370B647F4B74F0BAD4
上书时间2024-12-31
自序:胃知的节气
民以食为天,食物永远是通行全世界的“语言”,且具有超乎想象的力量。
古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作为天地自然生成之物,越是自然的东西,和人的脾胃性情越相投。节气是古人重要的时间节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农事规律,也有不同的应时美食、不同的习俗含义。那些与节气有关的食物和习俗,背后都是古人的智慧。
时光流逝,节气习俗所滋育的土壤依旧在传承,并且以吃食这种百姓生活的最寻常状态保留至今。我老家在故黄河畔,一个有着数百年时光的村子,历史上曾是彭祖的封地,完整地保留了诸多传统、古老的饮食习惯。在儿时的记忆中,节气是农时农事的依据,亦是寻常烟火遵循的法则。奶奶母亲,婶子大娘,她们都讲究应时而食,顺时而食,哪个节气该吃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那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仪式。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也是一件令人们欢腾的事情。人们以美食来传递欢喜自在,传递日子的丰裕富足。
春日万物复苏,要“吃春”尝鲜。田埂地头,溪边河畔,都能觅到野菜绿莹莹的足迹,一片一片,一窝一窝,耀眼而夺目。空气里飘着荠菜、猪毛菜、枸杞芽等野菜的芳香,虽为一勺之微,却带着大自然的清新,让人油然而生一份赏心悦目。
夏日是瓜果菜蔬蓬勃、美丽的时节,西瓜、黄瓜、蚕豆、莲藕,它们像夏天的雪糕、雪碧,仅仅是名字就让人顿生凉爽之感,吃在嘴里,更是芬芳无比,让人一下子闻到夏天的味道。江南文人王稼句曾言:“豆棚瓜架之下,晚风清凉,矮几一竹椅,闲人数位,小菜数款,酒后奉上一碟藕片,情味尤胜。”
溽暑过后,秋风渐冷,胃口大增,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贴秋膘是一个性感的词,能从这个词看得见肥美,看得见丰腴,看得见油汪汪。从“呼童烹鸡酌白酒”“秋风起,泥鳅肥”“七月半,石榴当饭”等民间俚语,可以闻得到肉香,听得到秋风,感受得到香甜。
北风起,大雪将至,大江南北不约而同地进入了腊味季。“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千家万户开始忙着买猪肉、买鸡、买鸭、买鱼,以烹制腊味。从城镇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都能嗅闻到腊货的味道,那是冬天的味道、过年的味道。看着一条条晒在阳光下的腊味,年似乎就在不远处招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节气的轮回中,人们顺应四时的节奏,忙碌着,生活着,形成了循节气而食的美食追求。“清明螺,赛肥鹅”“大暑老鸭胜补药”“秋风响,蟹脚痒”“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都是藏在节气里的文化因子,也是对节气吃食最好的注释。
食有味,食亦有情。其实,任何一种吃食,哪怕再普通,除了用来果腹,亦有独特的内涵。更多的时候,这种内涵以乡风食俗、以人情世故为背景,缠绵、淳朴、厚实。于是,那些长存于节气中、时光中的食物,带着家的味道,带着故园的守望,驻扎进我的梦中,哪怕白发苍苍、年华老去,依旧挥之不去。
为了还原古人的饮食习俗,诠释中国食文化的精髓,这本书诞生了。二十四个节气,四十八种美食,菜蔬、肉馔、鱼肴、果色……它们夹杂着淡淡的民俗气息,一一在笔端呈现,我也努力将对饮食的感悟、情味和诗意,尽可能地化为优美、灵动的文字,化为一盘盘或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
可以说,《二十四食事》是一本让人垂涎三尺的节气食谱,是舞动在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美妙方式。书中的美食不仅是一道道饕餮珍馐,更是一种对即将失落的传统的敬畏,让你在文字中感受前人饮食的风情、习俗、文化心理情结,获得一种舌尖上的缠绵和精神上的享受。
善人遇良人。我在这本书的写作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得到了周华诚、李冬梅等师友的厚爱与帮助,黄国胜先生百忙之中绘制了精美的插图,为本书增色添香。因为他们的无私,我这颗心愿的种子才能汲取充足的营养,生根,拔节,吐翠,也期待节气的吃食在我的笔端能生动鲜活地展开、呈现,唤醒人们去走进节气,亲近自然。
是为序!
吕峰
2021年10月10日于隙园
第一辑.春之食
立春·韭菜:春来一刀韭
立春,一年中大自然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万物复苏的节气。此时,经历了冬日严寒的餐桌也开始热闹起来,丰富起来。在春寒料峭、百蔬萧条的早春,韭菜以特有的辛香馥郁、鲜嫩碧绿,赢得了“春菜第一美食”之称。立春吃韭菜,吃的是新年的头茬美味,亦可借其辛辣之味驱除五脏积攒的浊气,解馋亦养身,养身亦养心。
早春,初生的韭菜吸收了一个冬天的营养,茎叶粗壮,吃起来鲜嫩无比。古时候,春初早韭是无比名贵的菜蔬。《南齐书·周颙传》中,文惠太子问周颙:“菜食何味最胜?”周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可见春韭的美味。先秦时,人们虔诚地用春韭、羊羔来祭祖。对诗人杜甫来说,韭菜是款待客人的珍馐,用初春的韭菜拌以小米做成的饭,那味道好极了,所以他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韭菜有一股子辛香的气味,像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描述的那样:“芽之初发,非特不臭,且具清香。”韭菜可单食,炒,煎,做馅包饺子、炸菜合,亦可与其他食材炒食,如禽畜肉、蛋类,又如海鲜、河鲜、豆制品等。韭菜炒河虾,是极妙的搭配:韭菜切成一寸来长的段,配上小河虾,用大油、大火翻炒。小河虾被炒熟后全身通红,衬以翠绿的韭菜,犹如无数红莲点缀在绿荷之中,食之鲜香柔嫩,一如春天的滋味。
印象中,韭菜馅的饺子堪称天下之最:将韭菜、鸡蛋、豆腐、粉丝、虾皮等聚合在一起,黄、绿、白相间,让人看了涎水直流。有时,趁母亲不注意,赶紧盛上几勺馅,放进嘴里,那速度犹如神助。等到饺子出锅,更是大快朵颐。每一次,都吃得我肚子圆滚,那种满足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也是千金不换的。那些张开口的饺子,母亲总是留给自己。点点韭菜的绿意浮在汤面上,和汤一起热腾腾地喝下肚。
韭菜合子亦是诸多人的至爱,尤其是选用春季的头刀韭菜做馅,香气更加浓郁。韭菜合子要趁热吃,这样吃起来,表皮金黄酥脆,馅心韭香脆嫩,让人停不了口。一次去外地,抵达目的地时,天刚蒙蒙亮,我饥肠辘辘,眼睛如贼般四处扫射。刚好,车站旁边有一个炸韭菜合子的摊子。于是乎,在摊主的目瞪口呆中,我竟然一口气吃了五个,那真是一种香到心、香到肺的感觉。
相较于北方人的吃法,南方人好把韭菜清炒,或是用来煲汤,且各得其妙。广东有名为“韭菜煮猪红”的美味:猪红用沸水煮开,捞起,用冷水浸一下,切成小块;接着起锅,把猪红稍稍煸炒,加水,放入姜蓉、胡椒粉、食盐等;开锅后放入切成小段的韭菜,稍煮一番,熄火,食用。清润鲜美,补益润肠,老少皆宜。
韭,其发音为久,《说文解字》里解释道:“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因此,韭菜又名长生菜,割完之后可以再生,元代《农书》说:“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故谓之长生。”古人喜将韭菜作为祭祀之物,有保佑子孙永远昌盛的寓意。小时候,爷爷在菜园里栽了两垄韭菜,常吃不败。割完之后,三五天过去,重返韭菜地,你会大吃一惊:什么时候韭菜又长得这么高了?
韭菜是一种平民化的蔬菜,几乎随时都能割一茬。寻常人家来了客人,割一把,炒上三五个鸡蛋,就是待客的佳肴。可是夏天的时候,人们较少吃它。在我老家,流传着“六月韭,臭死狗”的俗语。此时,韭菜不好吃,却可以食韭薹。韭薹可素炒,可荤炒。韭薹炒肉丝,韭薹的辛辣香与肉的香味相互融合,妙不可言。
韭菜亦开花,虽然小巧,也是极美的,且可以炒食。韭菜花最妙的吃法是腌制成酱,那是涮羊肉必不可少的佐料。元诗人许有壬爱极了韭菜花的味道,丝毫不吝对它的溢美之词:“西风吹野韭,花发满沙陀。气较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姜桂,余味及瓜茄。我欲收其实,归山种涧阿。”韭菜花亦不负其盛赞,独有一番滋味。汪曾祺在《韭菜花》一文中写道:“曲靖韭菜花是白色的,乃以韭花和切得极细的、风干了的萝卜丝同腌成,很香,味道不很咸而有一股说不出来淡淡的甜味。”
对寻常人来说,韭菜花是一种吃食;对文人雅士来说,吃韭菜花被上升为一种雅事。历史上最有名的是五代的杨凝式,他留下了著名的书法作品《韭花帖》,大大提升了韭菜花的地位。杨凝式收到朋友赠送的韭菜花之后,特写下了千古佳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个字,却堪称史上最美味的书帖。
韭菜味美,更是一味药用价值颇高的中药。《本草拾遗》中称其:“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南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写道:“味辛,酸,温,无毒。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患,可久食。”对男士来说,韭菜是大补之物,是了不起的“起阳草”。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可以调理身体,可谓是一举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韭菜作为具有辛辣香味的蔬菜,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和诱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这是辛弃疾在《汉宫春·立春日》词中描述的宋人食韭的独特风情,让人无限向往。
在春寒料峭的立春时节,来一盘辛辣、鲜香的韭菜,当不辜负春之滋味!
立春·河豚:且持卮酒食河豚
河豚是鲜腴肥润之物,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初春时节,春水泛滥,河豚最为肥美,正如谚语所言:“立春出江中,盛于二月。”此时,若是不去品尝一番河豚的美味,当真是一种遗憾。于是乎,饕餮之徒也好,生活在世俗烟火中的凡夫俗子也罢,立春时节吃河豚就成了一种时尚,成了绝妙的舌尖体验。
河豚古名肺鱼、河鲀等,其鱼体较短,呈纺锤状,头腹肥大,尾部较细。腹部为乳白色,内有气囊,遇敌害时,能吸气膨胀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张,使敌不敢侵犯,也成了人们捕捉它的致命弱点。所以,河豚又名吹肚鱼、气泡鱼、鸡泡鱼等。它不仅仅有鱼味,还有某种畜类的滋味,因此又被称为河豚,食之粘口,胶质浓厚,味觉美感远胜于鱼翅、海参,古谚有云:“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无味。”
河豚,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美味,一种让所有的美食家都抵挡不住其诱惑的美味。河豚也是一种有个性的美味,它的个性在于它的鲜美,也在于它的剧毒。正是因为它的美味、它的剧毒,河豚成了“致命的诱惑”,引无数名人雅士竞折腰。相传,吴王夫差与西施在品尝河豚时,其汤洁如丰乳,丰腴鲜美,夫差对那种入口即化、美妙绝伦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遂妙用比喻:“爱姬玉乳可比之!”于是,“西施乳”的雅号就在民间盛传开了。
从此,如此有个性的河豚成了风雅之物,好食者前仆后继。苏轼在吃荔枝时,还对河豚念念不忘,写道:“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开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梅尧臣曾专门作了《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最有趣的是清人秦荣光,他在诗中写道:“一部肥拼一裤新,河豚出水候初春。”说的是有人喜食河豚,竟不惜典当自己的新裤子,令人忍俊不禁。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河豚产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其实天津的渤海湾等地亦盛产河豚,清乾隆年间的《天津县志》记载:“脊血及子有毒,其白名西施乳,三月间出,味为海错之冠。” 河豚之所以被定义为江南的风味美食,是因为长江下游沿岸的城市把食河豚演绎到了极致,形成了让人惊叹的饮食文化。长江下游的扬中、江阴、靖江等地盛产河豚,春天到这些地方吃河豚就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享受。
一年春天,我应朋友之邀来到了江阴。江阴,一座筑于长江边上的城,也是一座以吃河豚闻名的城。美食大家汪曾祺曾说过:“江阴当长江入海处不远,产河豚最多,也最好。”可是他在后面接着说:“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老先生因为河豚的毒而不敢轻易尝鲜,错过了河豚的美味,后来竟引为一生的憾事,亦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河豚的美味。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节气是古人重要的时间节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农事规律,也有不同的应时美食,不同的习俗含义。那些与节气有关的食物和习俗,背后都是古人的智慧。《二十四食事》是一本让人垂涎三尺的节气食谱,也是活色生香的舌尖上的节气。书中的美食不仅是一道道的饕餮珍馐,更是一种对即将失落的传统的敬畏。
二十四个节气,四十八种美食,菜蔬、肉馔、鱼肴、果色……一一在作者的笔端呈现,还原了古人的饮食习俗,诠释了中国食文化的精髓。《二十四食事》最大的特色是书中渗透着作者对饮食的感悟、情味和诗意,以文字呈现一盘盘或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同时氤氲着馥郁的民俗气息,缠绵、淳朴和厚实,让你在优美、灵动的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饮食的风情、习俗、文化心理情愫,让你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也一饱口福,获得一种舌尖上的爽味和精神上的享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