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华通览:太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京华通览:太庙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15.07 3.3折 45 全新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福林|总主编:段柄仁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8665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D1C67F1B011D462EA70

上书时间2024-12-31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太庙辉煌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巅峰期的经典之作;太庙祭祖仪式所使用的庄严而又典雅的乐舞,是传承下来的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典范。
在贾福林编著的这本《京华通览:太庙》里,我们可以观赏祭祀祖先的庄严场面,可以想象皇家乐舞的神圣庄严,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可以触摸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

目录
引言
从汉字开始说太庙
  太庙溯源数千年
  太庙精华国之宝
太庙基础知识
  祖先文化的起源
  太庙祭祖的本质和基础
北京地区宗庙与太庙的历史变迁
  周朝时燕国的宗庙
  战国时燕国的宗庙
  辽代南京太庙(御容殿)
  金代的太庙
  元代的太庙
  明代的太庙
  清代太庙建筑承袭明代
  民国时期的太庙
  太庙辟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的各项祭祖制度
  太庙的宗法制
  太庙庙制的历代传承
太庙的礼乐文化
  太庙是礼乐文化的源头
  古代帝王五礼
  太庙祭祖卤簿的使用和发展
  乐舞制度
太庙的管理和祭祀制度
  管理太庙的机构和职官
  太庙祭祖的规制和内容
  明代祭祖制度的完备
  清代祭祖制度对明代的传承及其特点
太庙文物
  太庙礼制建筑概况
  太庙建筑文物
  太庙祭祀文物
  古树——有生命的文物
太庙人物
  明成祖与北京太庙的兴建
  嘉靖皇帝与议大礼事件
  董鄂妃的牌位为什么不能进太庙
  乾隆对太庙的热衷与贡献
  修建太庙的工匠
  末代皇帝和太庙
太庙建筑
  太庙崇高的庑殿顶
  太庙建筑精绝的明代琉璃装饰
  太庙琉璃构件的特点
  太庙的防水和排水
太庙事件
  左祖右社为哪般
  李自成没烧太庙

内容摘要
 贾福林编著的这本《太庙》是《京华通览》的一
个分册。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本书文字优美典雅、史料坚实,详细介绍了太庙的建筑形制和人文风貌,是了解和研究太庙的佳作。

精彩内容
 古代人对死者按生前的美、恶给予褒贬之词,称谥号。清代帝、后的谥号由继位皇帝降旨,再由礼官评议拟出后上奏继位皇帝。臣子的谥号多由朝廷赐予。此外还有加谥、改谥、夺谥。谥号始于周朝,早在西周时,谥号就已在贵族中普遍实行。
周代贵族的神主号,通常是谥号加爵号。周天子以谥号加“王”字,如文王、武王;诸侯以谥号加“公”字,如桓公、庄公;卿大夫则以氏族名称加谥号再加“子”字,如季文子、赵宣子。主号的命名还可用序号。周人以昭穆定世次,爵位由嫡系子孙单传,昭穆与世次是一致的,所以,神主也有用世次序号来标号的。始祖称第一世,然后依次为二世祖、三世祖直至祢祖。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防止子议父、臣议君的不尊行为,废除了谥法,臣民根本无权评价皇帝,皇家世系只需以毫无评价意义的数序计算即可,皇家世系成为毫无评价意义的数序。皇帝成了认识的禁区。
到了汉代,虽又恢复谥法,但在皇权专制的制度下,帝王的至尊形象同样不可损害,况且随着儒家孝道的提倡和君统的连续性,嗣位皇帝对其祖先自然极为尊崇,谥号成了美化帝王的工具。臣子也慑于皇权的威力,同时本着
君臣荣辱共体的观念,自然在进行追谥时只能掩恶扬善、
大加褒扬了。帝王谥号用两个字的较多,如汉朝的孝文帝、孝武帝等等。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的,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由于谥号具有“褒贬死者,劝勉生者”的作用,故选用谥号时一般要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去议定,所以就有一些名不副实的谥号。如汉献帝刘协乃东汉亡国之君,死后却被曹魏谥以表示聪明睿智的“献”字。
谥号的选定要依据谥法,谥法始于西周,经过历代修补,至宋朝苏洵奉诏将前人刘熙、沈约等人编修的谥书,经过考订编成《谥法》一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遵从。
该法共168谥311条,按其谥号的性质可分为三类:一是颂
扬的,如神、圣、贤、德、明、文、武等;二是批评的,如灵、厉、丑、炀、戾、缪等;三是同情的,如悼、伤、
哀、怀、幽、殇、愍等。《谥法》中对每种谥号都有明确规定,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之才;“贤”表示“仁义合道”之君;“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杀戮无辜”;“愍”表示“在国遭忧”等。
先秦君主之谥比较简朴,一般只有一两个字,偶尔也
有三个字的,内容也多是论及品行和政绩的。唐以后,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帝王的谥号也变得越来越长,已没有严格的字义规定,但字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律性。
唐帝谥号基本上是5字或7字,如“恭灵庄闵孝皇帝”;宋代为16字;明帝谥以17字为准;清代皇帝累谥谥文不算称谓一股不超过23个字(努尔哈赤因是开国皇帝不在此列),皇后谥文一般不超过19个字(谥号从夫)。慈禧采用了皇帝的谥法。
谥号在形式上越来越整齐划一,在内容上则基本上是虚夸美誉之词,多是夸耀美化的文字,如“天、道、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