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我江海寄余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任我江海寄余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7.82 2.1折 38 全新

库存17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康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9756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2869256

上书时间2024-12-30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章 离歌少年狂 
 1.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2.江上哀筝遣谁听
 3.十年生死两茫茫
 4.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
 5.乐而不淫,是为才子
 6.唯有朝云能识我
 第二章 苏子呼朋醉
 1.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2.亦师亦友老仙翁
 3.竹溪花浦曾同醉
 4.诗人相得古来稀
 第三章 悲欢共手足
 1.二陆初来俱少年
 2.明月几时有
 3.此生此夜不长好
 4.世事一场大梦
 第四章 身如不系舟 
 1.不做世间闲客
 2.亲射虎,看苏郎
 3.不忍轻别是徐州
 4.寂寞沙洲冷
 5.天涯何处无芳草
 6.身如不系之舟
 第五章 快哉明月夜
 1.爱江山,不爱虚名
 2.遥想公瑾当年
 3.我欲醉眠芳草
 4.快哉亭上快哉风
 5.谁道人生难再少
 6.人间有味是清欢
 第六章 青山留不住
 1.归去青山不易得
 2.使君原是务农人
 3.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4.觉今是而昨非
 第七章 何处安我心
 1.一场大梦何时觉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长恨此身非我有
 4.又得浮生一日凉
 5.此心安处是菟裘
 6.问书生何辱何荣
 第八章 花雨入梦来
 1.水晶盐,为谁甜
 2.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3.人比橘傲
 4.花前对酒不忍触
 5.万重云外有征鸿
 6.一蓑烟雨任平生
 7.补残词,漏残梦

 

有一种江海叫苏子

 

苏轼是世间不可无一,但难能有二的天才人物。他集儒

 

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建筑师、酿酒师、佛

 

教居士等于一身。生前与三教九流游戏,死后被三教九流尊

 

崇,所谓“大苏死去忙不彻,三教九流都拽扯”。

 

从东坡身上,能读出北宋的味道。这是一个精致典雅的

 

朝代,一个逞才斗巧的朝代,这是一个在沉思中追求新趣的

 

朝代,这是一个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朝代。东坡只能属于北

 

宋,就像阮籍只能属于魏晋,李白只能属于盛唐。

 

东坡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

 

州。他“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2

 

于所不得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是东坡的文章之

 

道,亦是他的人生之道。

 

于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诗,他站到了宋诗的

 

点;于书法,他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合称北宋四大

 

家;于绘画,他早提出文人画概念;于词,他开创了一个

 

全新的流派……东坡的创造力让人羡慕而惊讶,赵翼说他:

 

“天生健笔一枝,爽若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

 

显之情。”东坡自己也毫不谦虚:“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

 

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自成江海的他,随意施出一瓢,便能灌溉许多田园。但

 

他成功的作品,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是

 

《赤壁赋》,也不是他画的墨竹,而是他自己——他那丰富

 

而别有趣味的人生。

 

不管他本人愿不愿意,在有着浓厚“彰善瘅恶”传统的

 

中国,一个人死后即自动成为楷模或者箭靶。从功利角度

 

看,史书留名是对生者的警诫,即使皇帝也要惮忌史官手中

 

的那支笔;对死者来说,这也是生命价值的再次体现。

 

东坡不幸,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后人却因东坡

 

的不幸而幸。假设东坡逢圣朝,遇明主,无灾无难到公卿,

 

生前尊显富贵,死后备极哀荣,那么世间不过多了一位能诗

 

善词的富贵闲人,而错失的将不可估量:黄州东坡荒砺的田

 

3

 

地里,生长着在厄运中保全自我的法门;惠州瘴气弥漫的林

 

间,散布着从悲痛通往闲适的路径;儋州卑湿蒸溽的天地,

 

潜藏着“习而安之”、无失无得的人生哲学。

 

更凑巧的是,他没有一直倒霉,中间还走过几次运——

 

“三入承明,四至公卿”,命运多番捉弄,可不如此东坡便

 

没有条件演绎什么叫宠辱不惊。

 

东坡应对苦难和迫害的心灵资源来自于:儒家固穷的坚

 

毅精神、老庄对有限时空的超越和禅宗的平常心。东坡把它

 

们糅合起来,言传身教,传授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林语

 

堂懂苏东坡对中国人的意义,他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

 

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句话能概括苏东坡的

 

一切。

 

关于东坡的词,常人都以“豪放”称之,仿佛东坡所作

 

全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江东去”。可是如果翻一遍他

 

的词集,会发现这种印象与事实相差甚远。其实王国维的评

 

价才贴切:“东坡之词旷”。

 

旷,才是苏词的重要特点。东坡的清旷之气,让本为

 

“艳科”“小道”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

 

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

 

乎尘垢之外。”从此,词方可登大雅之堂。

 

有真性情,方有真文字。元好问说东坡词是“性情之

 

4

 

外,不知有文字”。他就像口无遮拦的孩子,心中所想,都

 

流入笔端。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到了词中,全成诗意。读

 

东坡词,可以爽口,可以怡情,可以遣怀。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苏轼是世间不可无一,但难能有二的天才人物,生前与三教九流游戏,死后被三教九流尊崇。东坡身上,能读出北宋的味道,东坡也只能属于北宋,就像阮籍只能属于魏晋,李白只能属于盛唐。孟康著的《任我江海寄余生--苏轼词传/知秋书系》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商品简介

苏东坡是世间不可无一,但难能有二的天才人物,生前与三教九流游戏,死后被三教九流尊崇。 
 东坡身上,能读出北宋的味道,东坡也只能属于北宋,就像阮籍只能属于魏晋,李白只能属于盛唐。 

作者简介
孟康,浙江余姚人,80后知性自由作者,有豪爽恣意之气。从小浸淫诗词歌赋,写作风格百变,可信手拈来,别具一格。

目录
本书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 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全面的为读者解读了苏轼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及心态意趣, 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 于传记中解读诗词。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 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内容摘要
 孟康著的《任我江海寄余生--苏轼词传/知秋书系》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全面的为读者解读了苏轼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及心态意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诗词。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主编推荐

“知秋书系”:一叶落而知秋,一词现而知人,一词现而知史
苏轼 | 天生健笔一枝,自成江海问书生何辱何荣,一蓑烟雨任平生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1.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一斛珠(洛城春晚)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
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那年那日是唐朝,那君那人是玄宗。
时唐明皇在花萼楼,恰逢外使觐见,奉献颇丰,遂命贴身太监从贡物中取珍珠一斛,悄悄给梅妃送去。一斛者,十斗也。这位“尤知音律”的“梨园鼻祖”,同时命乐府官用新声谱曲,名“一斛珠”。该词牌名由此便传了开来。
梅妃者何人?梅妃不姓梅,而姓江,名采苹,开
元年间被选人大唐后宫。妃淡妆明秀,慧敏能文,又性喜梅,于是唐玄宗赐名“梅妃”,宠爱有加。很合情合理、合乎剧情发展的是,梅妃遭杨玉环妒忌,被迫迁居上阳东宫。玄宗思念梅妃,在夜里灭烛召见,被杨妃发觉,引起风波。之后乃有上述“一斛珠”的典故。结果如何?梅妃并不领情,写诗答道:“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冼,何必珍珠慰寂寥。”珍珠乃是无情物,怎慰朝朝暮暮心?
这是宋人传奇小说中记载的故事,未必全真,也
未必全假。苏轼这阕《一斛珠》,乃是同样不真不假却有情有义有韵味的妙品。
情之于诗词,就像茶之于水,不可或缺,但难以捉摸。诗词中的情,往往难以确指,于是就难坏了各朝各代有考据癖的索隐派,大家各执一词,各有其理,却难定于一。以这首《一斛珠》为例,有人认为苏轼是追忆旧友,有人认为是怀念新婚妻子王弗。为故事的美丽起见,从后解。
这年(宋仁宗嘉祜元年,即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一同离蜀赴京赶考,过关中,至洛阳时正当(闰)三月,乃暮春时节。
垂杨生绿,已可成荫,半掩红楼,摇曳参差。小池清浅,波纹如篆,如斯美景,谁人顾盼?景动人心,瞬息万里,他年他月,烛下花前。不醉美酒醉离歌,何时执手再重说?风流已散情不散,他日寻芳君为伴。此情此景谁可拟,斜阳一半西楼燕。
两年前,苏轼与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成婚,当时苏轼十九岁,王弗十六岁。这桩婚姻当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什么要结婚这么早?其中有父母的深远之虑。苏轼、苏辙兄弟快到二十岁的时候,家里就筹备让他们进京赶考了。可赶考之前,要把婚姻大事解决了。因为他们若是未婚进京,并且一考而中,就有可能要娶外地老婆了。
北宋年间有一种求婚习俗,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每年都眼巴巴地等着考试出榜,榜单一下,便立即向新得功名的未婚举子提亲。所以科举考试的季节,就是婚姻大事活跃进行的季节。作为父母的苏洵夫妇,觉得让儿子娶个本地姑娘,知根知底,要比迎娶哪个不了解的京都富商千金要好得多。于是就有了苏轼与王弗的婚姻,以及第二年苏辙和另一位本地姑娘的婚姻。
父母之命,未必全错;媒妁之言,未必不美。先婚姻后爱情,亦可成为一种美丽与浪漫,甚至更有可能化成朝朝暮暮的陪伴、年年岁岁的依念、生生死死的爱恋。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