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14.55 5.2折 ¥ 28 全新
库存30件
作者王岚导读 周勋初 倪其心审阅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1717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1202126298
上书时间2024-12-23
导 读
一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今属四川)人,祖籍汝南(今属河南)。父亲陈元敬,官文林郎,好神仙之术,居家四十余年。陈子昂年轻时豪侠任气,十七八岁始折节读书。二十四岁登进士第,随即归乡隐居。睿宗文明元年(684)春到洛阳上《谏灵驾入京书》,得到武则天赏识并召见,擢麟台正字。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从军,跟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永昌元年(689)秩满,迁右卫胄曹参军。天授二年(691)因继母去世归蜀守制。长寿二年(693)重返洛阳,擢右拾遗,不久陷“逆党”而入狱,后复官。万岁通天元年(696),随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以本官参谋军事。圣历元年(698)秋,因父亲年迈,带官取给归侍。二年七月遭父丧。居家守制期间,受县令段简迫害陷狱,忧愤而卒,享年四十二岁,葬于射洪独坐山。陈子昂为人刚毅果绝,仗义疏财,与赵贞固、王无竞、崔泰之、卢藏用等私交尤笃。工于诗文却不甚好作,文章大多散落,在他去世十余年后,卢藏用辑其遗作编成文集十卷,为之作序并撰《别传》。
二
陈子昂青年时期深受父亲陈元敬的薰陶,豪侠好游。“少学纵横术,游楚复游燕”(《赠严仓曹乞推命禄》),自命不凡。他也好道家养生,曾服食过草药之类(见《观荆玉篇序》)。虽然他读书比较晚,却像他父亲一样博览典籍,研习道术,并且接受他父亲的观点,认为君臣遇合,关系着世道的兴衰治乱,历史机遇会呈现周期循环;牢记他父亲的嘱咐:“至于今四百年矣,天意其将周复乎?于戏!吾老矣,汝其志之!”(《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立志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事实上,陈子昂一生在宦海中进退沉浮,确实是有这种信念在支持着他。
在陈子昂考中进士的第二年,即弘道元年(683)岁末,高宗卒于东都洛阳,灵驾将西迁长安。翌年春天,陈子昂到了洛阳,向临朝称制的武则天献上其自诩为“大臣书”(《春夜别友人》其二)的《谏灵驾入京书》,分析当时形势,援引史实,论证灵驾西迁之失策,并指明其危害,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他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武则天颇为赏识,在金华殿召见了他,并且特下敕书:“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晔”(《别传》),擢拜他为麟台正字。从此,陈子昂步入政治舞台,踌躇满志地要为报效国家一展身手,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写出奏疏,满腔热情地全面陈述他的政治主张。
陈子昂在家乡生活期间,在青年的游历过程当中,目睹了当时百姓苦于劳役、灾荒的惨状:“西蜀疲老,千里运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谏灵驾入京书》)。他一再指出,当时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自剑以南,爰至河、陇、秦、凉之间,山东则有青、徐、曹、汴,河北则有沧、瀛、恒、赵,莫不或被饥荒,或遭水旱,兵役转输,疾疫死亡,流离分散,十至四五,可谓不安矣”(《上军国利害事·人机》);“当今山东饥,关陇弊,历岁枯旱,人有流亡”(《谏雅州讨生羌书》)。因此他深深同情人民的苦难,对于朝廷劳民伤财的种种行为措施,如高宗灵驾西迁、雅州讨伐生羌以及征兵服役等等,他都上疏劝谏,陈述利害,既为国家的安定,也为百姓而请命。
陈子昂不仅揭露了天下疲困的现象,而且深刻地指出,暴政贪官是造成天下动荡,导致农民反抗的直接原因。“蜀中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容,因此侵渔,剥夺既深,人不堪命。百姓失业,因即逃亡,凶险之徒,聚为劫贼。今国家若不清官人,虽杀获贼,终无益。”(《上蜀川安危事三条》)他把清除贪官污吏视为治国安民的一项根本方针政策,要求坚决执行,更见其爱国心切,爱民情深。
在陈子昂的官宦生涯中,曾经二度从军出塞。次是在垂拱二年(686),二十八岁的陈子昂跟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金徽州都督仆固始。第二次是在万岁通天元年(696)三十八岁时为建安王武攸宜幕府随军参谋,东征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因而他对战争给边塞人民带来的苦难,对唐朝边备松弛的腐败军政等,都有真切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感遇》其三);“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感遇》其三十七)。正像他认为廉政除贪是国家安定的根本一样,他深刻认识到边塞的安定和战祸消除,其根本原因也在镇守边塞的将帅是否得人。
陈子昂对边塞战争的态度是一分为二的。对异族的侵掠骚扰,他主张坚决打击,如北征契丹时他曾上书统帅,自请率领万人充当前驱。但同时他又坚决反对穷兵黩武。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想从雅州开山通道出击生羌,以袭吐蕃,陈子昂于是上《谏雅州讨生羌书》,极力谏止。当时吐蕃势力强大,对富庶的西蜀垂涎三尺,若是一旦开蜀山、通险阻,不但使羌人无辜受戮,反而便利了吐蕃入侵。他指出:“西蜀之祸自此结矣……是乃借寇兵而为贼除道,举全蜀以遗之……今又徇贪夫之议,谋动兵戈,将诛无罪之戎,而遗全蜀之患!”对这种图谋私利、祸国殃民的不义战争,进行了愤怒的谴责和批判。
陈子昂反对酷吏统治,反对滥施刑罚。武则天代唐自立,徐敬业等在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用武力将他们镇压下去之后,为了压服宗室大臣中的这种怨怼情绪,于是广开告密之门。《资治通鉴》卷二○三载,当时“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武则天重用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大肆诛杀宗室大臣,手段残忍,令人发指。当时牵连极众,冤狱遍地,人心惶惶。于是陈子昂不遗余力地揭露这种白色恐怖:“有迹涉嫌疑,辞相逮引,莫不穷捕考讯,枝叶蟠拿,大或流血,小御魑魅。至有奸人荧惑,乘险相诬,纠告疑似,冀图爵赏,叫于阙下者日有数矣。于时朝廷偟偟,莫能自固,海内倾听,以相惊恐。”“天下喁喁,莫知宁所。”他还一针见血地戳穿了酷吏的丑恶嘴脸及险恶用心:“文深网密,则共称至公;爰及人主,亦谓其奉法。于是利在杀人,害在平恕,故狱吏相诫,以杀为词。非憎于人也,而利在己。故上以希人主之旨,下以图荣身之利。徇利既多,则不能无滥。滥及良善,则淫刑逞矣。”(以上均见《谏用刑书》)面对高压,陈子昂独能抗议直辞,“不避汤镬之罪”,置生死于度外,不能不令人钦佩他的正直、清醒和勇敢。
酷吏的残暴,陈子昂确实深受其害。他一生曾两度入狱。一次是延载元年(694)在东都为右拾遗时,以“逆党”的罪名牵连陷狱,一年之后狱解,复官。他既落入酷吏之手,无疑受尽折磨。另一次是辞官还乡,丧父之后不久,遭县令段简迫害,诬陷系狱,导致他在四十二岁之壮年忧愤谢世。《别传》载:“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于是遂绝。”对于陈子昂的死因,学者们有不同的推测,但是段简如此迫害陈子昂,大概是事实。可以想见,陈子昂对酷吏深恶痛绝,自然会遭此辈忌恨,以致终死于非命。
陈子昂的思想相当复杂。他二十六岁拜麟台正字,四十岁以父老带官归侍,其间从政十四年。他二度从军,二次入狱,又曾二度从晖上人游,二次隐居。他头脑里充满正统儒家思想,但同时佛道出世之念也始终游离不去。永淳元年(682),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之后,因干谒权贵无成,曾归乡隐居,与晖上人过从,学仙求道。他自叙当时情形:“林岭吾栖,学神仙而未毕。”(《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之弥宇宙,卷之不盈分。”(《感遇》其十一)充满了年轻人既想投身政治,跃跃欲试身手,又不得其门而颇费踌躇的矛盾心理。但这时他整个精神面貌是昂扬向上的。他不断地上疏,恳切地希望武则天施行仁政,成为明主,再现上古淳化之风、盛世之象。天授二年(691)秋至长寿二年(693)七月,他居蜀为继母守制,再度与晖上人交游。当服阕返洛时,他感叹道:“平生亦何恨,夙昔在林丘。违此乡山别,长谣去国愁。”(《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仍然不能摆脱仕与隐矛盾的困扰。
陈子昂仕途很不得意,他所奏的谏议很少被采纳,而且还曾受牵连入狱经年,所以思想上颇为苦闷。后来陈子昂更多地还是与超凡脱俗的道家精神相契合,“晚爱黄老之言,尤耽味《易》象,往往精诣。在职默然不乐,私有挂冠之意”(《别传》),老庄哲学后来已经成其的精神寄托。而当他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满腔热忱却再次遭挫,还受到降职处分。坎坷的际遇,终于使他对朝政完全失望:“雄笔!雄笔!弃尔归吾东山,无汩我思,无乱我心,从此遁矣。”(《与韦五虚己书》)故在不惑之年激流勇退,借口父老,辞别了险恶的官场,回到老家射洪。这时他已彻底淡薄了功名,真正想开始隐居了,“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别传》)。谁料终未能逃脱酷吏们的魔爪,横遭迫害摧残,过早地结束了一生。
总之,陈子昂在政治上富有理想和才能,他提出“息兵”“措刑”等政治主张,固然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但同时也是同情民生疾苦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陈子昂的思想又是错综复杂的,儒家传统观念,以及佛、道出世思想,在不同时期对他产生了不同影响。我们了解其人,才能更准确深刻地体味和把握他的诗文作品。
三
陈子昂今存作品,有诗127首,文110余篇。他是一个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有建树的文学家,是初唐诗歌革新的旗手,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唐代开国至陈子昂生活的时代已经六七十年,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靡丽卑弱的文风一直占据了统治地位。《新唐书·文苑传》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其间虽然出现了“初唐四杰”,他们首先尝试变革,给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但并未扭转局面,因此陈子昂《修竹篇序》的出现,可谓震聋发聩。他尖锐地指出,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内容空虚苍白,一味雕琢词藻,完全背弃了汉魏至建安的优良文学传统,“文章道弊五百年矣!”为此他反对齐梁体,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强调“风雅”“兴寄”,要求文章内容充实,抒发真挚情感;同时要求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结合统一,“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气势,有精彩,抑扬顿挫,声韵谐和。此文在当时等于一篇文学革新的宣言,所以卢藏用推许说:“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子昂文集序》)陈子昂在诗文创作中是自觉地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的。
陈子昂的诗歌,影响的是《感遇》诗和边塞诗。
《感遇》诗共计38首,都是五言古诗,但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有陈子昂早年的作品,但大部分当成于中年归田之后。《感遇》诗编次既不分类,亦非编年,可能是陈子昂去世以后,他的好友卢藏用收采遗文汇编成十卷文集之时所定。
陈子昂创作《感遇》诗,前人认为“出自阮公《咏怀》”(唐释皎然《诗式》卷三),而阮籍恰是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标榜的“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但是陈子昂《感遇》诗内容要广泛充实得多,实际上这组诗真实反映了他一生思想的主要方面和成就。
《感遇》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哲学以及社会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在世界的本体和构成方面,他崇儒而尊道。其八说:“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精魄相交构,天壤以罗生。”这显然是道家的“混沌”说,宇宙一片混沌,日月昏暗,然后天地分开,元气造物,构成了天地之间的世界以及人类万物。但是,对于儒、道两家在本体有无的分歧上,他采取折中调和,所以说:“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窅冥。”指出孔子推尊太极,但回避了“太极”本质属于有或无的回答,而对老子则明确肯定了贵无。不过从孔、老并提来看,他其实认为两者一致,因此他说:“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其一)认为天地分开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像夏、商、周三代一样,开始兴与亡的朝代更替,并且认为这种改朝换代的变化取决于天意,“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其十七),任何豪杰圣贤都不能抗争。如果说他对世界本体的认识是朴素的唯物的,那么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则陷入客观的唯心史观。他虽然不赞同主观唯心的英雄史观,但却对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不抱积极态度,这终于导致他后来在政治上的逃避和超脱。
《感遇》诗深刻揭露现实的丑恶,抨击朝政的腐败。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宗室,他说:“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其四)对于尔虞我诈、趋利求荣的丑恶世态,他说:“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其十)他痛斥群小猖厥,残害良善;指责武则天刚愎自用,不能尚贤任贤。他一再批评武则天利用谶纬及佛教愚弄百姓,劳民伤财,尖锐指出:“先天诚为美,乱阶祸谁因?”(其九)明确反对:“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其十九)并揭露其实质:“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义正辞严,一针见血。
《感遇》诗真实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自我形象。他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忧伤,“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其二),“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其三十一);倾吐苦闷彷徨,“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其十六);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以及忧谗畏祸的心理,“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宁”(其二十二)。其二十三感伤珍禽翡翠鸟因材美而遭祸,表达对才识之士命运的忧虑,“多材固为累,嗟息此珍禽”。因而他向往神仙境界,常常流露归隐情怀,“梦登绥山穴,南采巫山芝。探元观群化,遗世从云螭”(其三十六)。其十一塑造了高士鬼谷子的形象,是作者精神面貌的写照,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十八说“世道不相容,嗟嗟张长公”,其三十说“唯应白鸥鸟,可为洗心言”,无不表现他失意不遇的内心痛苦,真实而鲜明。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对陈子昂非常仰慕。李白曾许其为“麟凤”(《李太白文集》卷一二《赠僧行融》)。他承陈子昂余绪,继续反对六朝以来的浮靡诗风,力主追复古道,其《古风》二卷,就是直接学习《感遇》诗的,所以朱熹说:“《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文下》)同样,杜甫对陈子昂和《感遇》诗也极为钦佩,赞道:“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杜工部集》卷五《陈拾遗故宅》)
《感遇》诗的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运用比兴,托物言志。如其二是陈子昂归隐后的代表作,以幽芳的兰草、杜若喻己身之高洁,这些芳草空独孤寂地生长,岁华摇落,芳志无成,寄喻着他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忧伤愤懑,表现了他平生的悲哀。其他如诱骗落网的南山鹿(其十二)、与世无争的蜻蛉(其二十一)、毛羽艳丽的翡翠鸟(其二十三)、瑶台青鸟昆仑玄凤(其二十五)、遭击哀鸣的黄雀(其二十八)、自由自在的白鸥鸟(其三十)等等,无不各具寓意,寄托了作者种种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志节、失意的感叹、无奈的悲伤。它们在作品中形象丰满鲜活,栩栩如生。
陈子昂结合自己二度从军的切身体会,写下了30多首边塞诗,包括《感遇》诗其三、其二十九、其三十四、其三十五、其三十七等五首。它们笔触犀利,思想深刻。或自写怀抱,或激励友人,抒发满腔报国热忱和建功立业的慷慨之志,如《感遇》其三十五、《东征答朝臣相送》《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送魏大从军》《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等;抨击武周王朝军政腐败,边备松弛,将领无能,如《感遇》其三、其三十七;反对穷兵黩武,同情兵民苦难,如《感遇》其二十九;指斥武则天轻视边功,赏罚不明,如《感遇》其三十四、《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等;思念故国、家园,如《居延海树闻莺同作》;描写边塞风光,如《感遇》其三十四、《送魏大从军》等;览古感怀,抒发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以及盖世名篇《登幽州台歌》。相当广泛地反映了边塞现实生活及其政治矛盾,足以代表初唐边塞诗成就,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基调。明胡应麟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诗薮》内篇卷二)其论不为无见。
陈子昂边塞诗,继承建安、正始文学的风格,自成格高气壮的鲜明特色。它们往往是大笔勾勒,如一些描绘边塞疆场的诗句,“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感遇》其三十四)、“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感遇》其三十七)、“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送魏大从军》)、“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都是阔大苍凉的场景与粗犷豪迈的激情,取得和谐的统一,苍劲刚健,雄浑有气势。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评“正字古诗亢爽,一任血气之勇,如戟手语”(《唐诗评选》卷三)。
此外,陈子昂还创作了一些清新优美的诗篇,主要是五言律诗。描绘如画景物的,有被元方回誉为“唐人律诗之祖”的《白帝城怀古》(《瀛奎律髓》卷三);有被明胡应麟盛赞“平淡简远,为王、孟二家之祖”的《度荆门望楚》(《诗薮》内篇卷四)。“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坐看征骑没,唯见远山青”(《送殷大入蜀》),“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白已堪把,绿芷复含荣。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送客》),思念家园,歌颂友情,意境深远,真挚动人。《送客》一首还被王夫之称许为力尽唐人五言佳境之作(《唐诗评选》卷二)。其他如《晚次乐乡县》《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春夜别友人二首》等,与上述诸篇也仅在伯仲之间。这些律诗力矫六朝浮艳风习,语言不事雕琢,如“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白帝城怀古》),“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度荆门望楚》),质朴清新,自然浑成。所以方回推评说:“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瀛奎律髓》卷一)
陈子昂的散文同样体现着他的文学主张。陈子昂一生关心政治,干预政治,写了许多奏疏,从各个方面阐述其鲜明的政治主张。其文现存110余篇,赋、表、碑文、墓志、颂、铭、序、奏议、书启等各体兼备,其中政论散文能代表其成就。比较著名的篇章,有《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上蜀川安危事》《上军国机要事》《上军国利害事》《谏灵驾入京书》《谏雅州讨生羌书》《谏刑书》《谏政理书》《谏用刑书》等。在这些文章里,陈子昂阐明其政治主张中重要的“息兵”“措刑”的观点,揭露批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诸种弊端,同情人民苦难并分析其根源。除了内容充实而外,陈子昂的散文善于借古喻今,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观点鲜明,而且感情充沛,气势飞动。语言亦同其诗风,摒弃丽藻成典,朴素刚健;还擅长结合骈散句式,文节错落有致,音韵铿锵。陈子昂散文在当时即获很高声誉,可以称得上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唐梁肃言“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唐文粹》卷九二《左补阙李翰前集序》)。韩愈更是推崇备至,声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昌黎集》卷二《荐士》)。但是陈子昂的文章还不能尽脱六朝积习,仍有骈偶成分,对此前人也有讥评,元马端临说:“陈拾遗诗语高妙,绝出齐梁……至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文献通考》卷二三一)。
总之,陈子昂的诗与文,都开风气之先。他所力主的反齐梁、复汉魏的理论,在当时无异于革新之号角,同时他还以丰富的创作实践其主张,并且取得相当的成就。尽管他有的作品内容还单薄,技巧还不精熟,但他为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奠定作出了贡献,所以明胡震亨、清沈德潜都把他比作诗国的陈胜、吴广,金人元好问所谓“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论诗三十首》),更是早就由衷地肯定了陈子昂的这份功绩。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的旗手,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诗文主张复古,对其后的唐代诗人影响极大。本书精选陈子昂诗62首,文4篇,其文字和编次参照中华书局1960年点 校本《陈子昂集》,以导读、注释、全译的形式出版,以方便读者阅读.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32开西式精装 简体横排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
王岚,女,1965年生,杭州人。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9年留校,1996年为副教授,1997年获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古文献学、古籍版本 学、宋诗整理。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丛书》是属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策划的大型古籍普及类图书,由章培恒、马樟根、安平秋三名先生任主编,组织全国18所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任编委,在全国范围内选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承担各书的译注。全民阅读版精选名人文集49种,既有人们所熟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词章,也有以往不太被出版市场关注的司马相如、诸葛亮、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文藻,以期全面反映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脉络。丛书涵盖面广、作者阵容强大、注释精准、翻译优美,入选首届向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丛书特色
本丛书由全国高校古委会倾力组织编写。全国高校古委会成立于1983年,是直属的事业机构,负责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古委会组织全国18所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任丛书编委,在全国范围内选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承担各书的译注。本丛书入选首届向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古代文化典籍,也是探索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普及图书。
选目涵括面广,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与时代面貌。本丛书精选名人文集49种,既有人们熟知的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词章,也有以往不太被出版市场关注的贾谊、司马相如、诸葛亮、朱熹、关汉卿、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文藻,使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感受中国文学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魅力。
体例科学,注译结合,方便阅读。各书由导读﹑提要、原文﹑注释﹑译文五部分组成,导读注释详尽,翻译优美流畅,为读者的阅读*程度地扫除了障碍,其中不少诗篇的翻译都达到了“以诗译诗”的水准。丛书排版与装帧经精心设计,是适合全民阅读的不可多得的精良版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