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15.32 1.7折 ¥ 89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王东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2053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89元
货号4505639
上书时间2024-12-22
王东(1964— ),安徽庐江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区域文化史客家学。代表性著作有:《客家学导论》《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合著)等。另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书评百余篇。
那么,客家的本质征又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在客家这个群属的一切文化质中,只有客家方言才是该群属所有的。正因为如此,能代表客家这个群属本质征的,应该是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人区别于非客家人的直观、基本的文化征,而且也是客家这个群属自我认同的重要的内聚纽带。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同样,其他群属之所以把客家人从自己的群属中区隔开来,简单、直接的原因,便在于客家人在语言上与其他群属迥然有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群属而存在的客家,首先就是一个具有独语言(方言)的人群共同体。故而,在本书中,我们用“方言群”(group of dialect,or dialectal group)来界定客家,而不用“族群”或其他概念。
其实,对客家的不同界定,不仅反映了研究者对客家义涵的不同理解,同时也表明了彼此间研究重点的差异。如前所述,本书所要着力解决的,是“客家是什么”或“什么是客家”这样的范畴性问题。就“方言群”与“族群”这两个概念的比较而言,前者是一个基于历史学本位的历时性概念,它可以用来指代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客家群属,而后者则是一个基于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立场的同时性概念,它只能用来指代不同群属在互动过程中彼此间的社会或文化识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用“族群”的概念来指代客家,在从事客家移民史(如梁肇庭)或区域开发史研究(如台湾学术界)的过程中,或许是合适的;但是,在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内,“方言群”的概念显然更为合适。
本书之所以把客家界定为“方言群”,一方面是由于作者认为“方言群”的概念更能够反映客家这个群属的本质征,另一方面还有研究策略上的考虑。因为,与“民系”和“族群”相比,“方言群”的概念强调的是方言这个非常客观、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种客观性和普遍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经验研究来加以验证。反之,如果把客家界定为“民系”或“族群”,那么,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势必会涉及所谓“共同的心理质”或“自我认同”等相对观念性的议题。本人认为,在现有的材料基础上,这些观念性的议题,还很难进入经验研究的阶段。
本书不仅把客家界定为“方言群”,而且还把客家方言群的活动舞台——“赣闽粤边”——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单位。所谓“赣闽粤边”,就是赣、闽、粤三省的交界地区。其主要地理区域包括江西省的南部(简称赣南)、福建省的西南部(简称闽西)和广东省的东北部(简称粤东北)。对应于今天的行政区划,赣南即江西省赣州市辖境的各县市;闽西南即相当于福建省龙岩市所辖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5县以及三明市所辖的宁化、清流和明溪等县,此外还包括漳州市所辖的南靖、平和、诏安等县的部分地区;粤东北则相当于广东省梅州市辖境、河源市辖境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揭阳市所辖的部分地区。
在本书中,“赣闽粤边”不仅是一个定的地理区域,而且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社会空间。在笔者看来,要研究客家方言群的历史与文化,“赣闽粤边”无论就其作为一个地理空间,还是作为一个社会空间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就其作为一个定的地理空间而言,它是客家方言群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而就其作为一个定的社会空间而言,我们对客家方言群历史与文化的任何描述、概括或分析,都是建立在把它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赣闽粤边”之所以要被视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单位,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一地理区域的内在完整性和这一定社会空间的不可分割性。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客家研究中,有些学者总是倾向于做割裂式的研究,他们或者只研究赣闽粤边的某一部分而不及其余,或者把赣闽粤边人为地划分出“中心”、“摇篮”、“大本营”等不同的层级,从而滋生出许多无谓的纷争。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只有把赣闽粤边看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单位,而不是任意割裂或任意拼凑的空间,才有可能克服以往研究过程中一再出现的以偏概全的倾向,避免陷入无谓的纷争之中。
“赣闽粤边”之所以要被视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单位,还有着这样的考虑:自从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发表以来,许多研究客家问题的学者,都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进程出发,通过梳理北方汉族人口的多次大规模南迁,来探讨客家的渊源及其形成问题。长期以来,“赣闽粤边”一直只被看作是接纳北方人口南迁的“容器”,是承载随北方人口南下而带来的中原文化意识、文化观念和文化事物的“集装箱”。诚然,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进程来看,客家方言群的形成,与北方汉人的南迁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问题在于:在北方汉人的同一部南迁史背景下,不仅产生了客家方言群,而且也产生了汉语的其他各南方方言群。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仅仅从北方汉人南迁的角度,是无法彻底厘清客家之所以成为客家的内在缘由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回到“赣闽粤边”。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回到“赣闽粤边”,并把这一定的地理区域当作一个基本的研究单位,通过对这一定地理区域的开发过程、社会变迁和其他历史与文化事象的系统梳理,我们对客家方言群的来龙去脉,或许会有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切的认识。
……
以“方言群”界定客家,通过丰富的史料,突破移民史研究方法的窠臼,着力解决“什么是客家”这一关键性问题。作者视野开阔,结论厚重而又坚实。
本书紧紧围绕“客家是什么”这个范畴性的问题, 在全面反思“汉人移民史”范式的基础上, 作者别出心裁地以“赣闽粤边”作为基本的“研究单元”, 从赣闽粤边的山形水势、水陆交通体系、区域开发进程、地方行政建置、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和人口发展过程、区域贸易网络的形成等各个角度, 就客家方言群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展开讨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