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31.98 6.5折 ¥ 4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广振, 徐嘉琳, 陈洁著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75678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4234355
上书时间2024-12-22
王广振,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副主任,山东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文化策划与文旅融合,城市文化规划。
徐嘉琳,郑州航空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专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
陈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美国亚利桑那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互联网文化史。
绪论
当前,我国对城市建筑遗产的关注点主要囿于对宏大厚重的纪念性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上,日常生活遗产以及基层建筑遗产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很难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本书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城市特色民居文化空间复兴策略,以期为城市特色民居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复兴范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城市特色民居的生存危机日益凸显
当前,相对于宏大而深刻的城市文化空间,以“城市特色民居”为代表的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空间类型正处于被强制性“边缘化”的状态,长期以来特色民居的地位与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与表达,导致其面临着“文化意义淡化、空间秩序割裂、社会主体缺位”的生存危机。在文化维度上,文化意义淡化的诱因在于“国家语境忽略与社会认知淡化”。在空间维度上,文化空间具有不可忽略的载体基质与场所意义,然而城市特色民居却呈现出空间失序与肌理割裂的基本现状。在社会维度上,治理体系桎梏与运营思维固化等因素使得社会主体缺位或参与不足,亟待搭建参与机制。
尤其是青岛里院,其话语权严重缺失,是最容易被破坏、被拆除的对象,亟待被重视、被正名、被复兴。“里院”作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特色民居形态,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特色民居文化空间。历史上,青岛里院的发展体量曾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据1933年青岛市政府的相关部门统计,那时里院总数高达506座,房间16701个,居民10669户。①然而,反观当下,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发展洪流中,里院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比如,2006年,伴随着“青岛小港湾改造项目”开启,作为青岛里院群落重要节点的海关后片区被全面拆除,现代化的高楼取而代之,往日的海岸景观秩序被打破,城市西部传统市街生态模式消亡。②值得庆幸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里院得以留存,但由于诸多原因依然被大量闲置,在占据老城良好区位的同时自身却处于“僵化状态”。
2.城市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图0-1的数据显示,2015~2019年间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从56.1%提升至60.6%。其中,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城镇化率突破80%,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上限区间。②从图0-2的国土资源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2013~2016年间国有建设用地的出让面积连续4年持续下降,由最开始的36.7万公顷下降到20.82万公顷,相比2013年的高点下降比例超过了43%。此外,2017年国有建设用地的出让价款高达4.99万亿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40.2%。基于此,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增量扩张的成本也在逐年激增,促使我国建设用地逐步进入“存量优化”时代。当前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也正在经历着从“re-”到“trans-”的转型,从“外延式增量扩张”向“内涵式存量优化”转变,从“扩张性低效使用”进入“修复性更新激活”的阶段。
本书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研究视角,围绕“城市特色民居”核心议题,以“青岛里院”为实例研究对象,从“文化空间”的理论研究维度,通过统筹界定“城市特色民居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与复兴内涵、以及综合分析青岛里院的基本特征与时代困境,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城市特色民居文化空间复兴策略,致力于解决以“青岛里院”为代表的城市特色民居的现实生存问题,为这些空间类型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寻求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生存方式,为城市特色民居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复兴范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