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111.82 6.7折 ¥ 16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赵学功著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64069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4361927
上书时间2024-12-22
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思想的演变
自从1945年核武器问世以来,便成为美国谋求实现其自身政治、军事和外交目标的重要工具,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核战略思想。对于什么是核战略这一问题,学者们尚未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定义。大体说来,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这一概念应包含四部分基本内容:核威慑政策或声明,即由政府决策人物公开宣布的有关核武器的理论、政策、原则以及打击目标等综合性政策;核力量使用政策,即核武器实际运用的方针政策,包括核战争计划和打击目标政策,这是核战略中最为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最高决策层对核战争的基本观点和意图;核武器发展政策,即有关核力量研究、发展、试验等方针政策;核裁军政策,即有关围绕削减核军备而制定的相关政策。①在冷战时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核国家,美国的核战略随着核武器的不断发展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大体上可以分为形成时期、大规模报复时期、灵活反应时期、缓和时期、星球大战时期等几个阶段,并且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特征。
一、核战略形成期
核武器的出现与冷战起源息息相关。1941年10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了研制原子弹的决定。随后,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共同努力,终于在1945年7月16日研制成功。在此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主要是防范苏联。尽管不少科学家和一些政府官员确信,美国不能永远保守原子能秘密,建议与苏联进行对话,实现原子能的国际管制,但罗斯福总统却不愿意这样做。可以说,美英在原子能问题上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美苏之间的不信任,成为导致战时同盟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将这两个城市夷为平地。杜鲁门政府此举究竟意图何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传统学派认为,这完全是出于军事考虑,旨在减少美军伤亡,加快战争结束的步伐。修正学派则指出,美国是试图通过显示原子弹的威力,以迫使苏联在战后安排问题上做出让步。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杜鲁门政府之所以决定使用原子弹,军事考虑是第一位的,当然也确有政治目的,只不过后者占有次要地位。①
不管怎样,在战后初期,随着冷战的展开,原子弹无疑成为美苏关系中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重要的因素。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认为,在许多部门,原子弹被视为能抵消苏联在欧洲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的工具。他本人主张在原子能问题上尽早同苏联进行接触和对话,拟定控制核武器的办法,认为美国如果利用这种武器来炫耀“我们的优势,只会使他们更加怀疑我们的目的与动机”。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他警告说,苏联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恢复因原子弹而造成的力量失衡,如果美国在原子能问题上坚持排斥政策,势必会进一步加剧美苏关系的紧张。但是杜鲁门决意继续垄断原子弹,并不断扩大原子弹的生产,以增加与苏联打交道的筹码。
本书是“美洲史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作者在《历史研究》《美国研究》等期刊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主要涉及美国的核外交、美国对古巴的政策和美国对东亚的政策,揭示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是美国的核政策,主要考察战后美国核战略和核政策的发展演变及缘由、核武器与美国对外政策之间的联系等;二是美国对古巴的政策,主要考察了美国政府对古巴革命胜利的反应;三是美国对东亚的政策,主要是勾勒了战后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以及美国对越南战争和对日本的政策。这些论文发表后曾受到学界的关注,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所收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