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24.56
5.8折
¥
42
全新
库存49件
作者万伟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8885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454157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但是学校对于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大多比较盲目。万伟编著的《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并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以及国外经典课程理论对当前学校课程实践的启示。同时,本书还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从实践层面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行动框架、操作技术与策略。
作者简介
万伟,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部主任。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文章七十余篇,著有《课程变革中的教师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研究课题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和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课程的力量:创造可能的未来
课程概念的发展和变迁
今日的课程改变明日的世界
课程: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粘连
七大课程经典理论
融合课程观:经典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
第二章课程规划:一种编织的艺术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
课程规划要考虑社会力量的影响
课程规划要基于人的发展特点
课程设计要引领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类型的知识
课程规划是一种选择和放弃
第三章学校课程开发技术与策略
历史回眸:追问好的教育
文化寻根:课程愿景的生动勾勒
素养奠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整体架构:课程结构的“大手术”
教学变革:唤醒学生的课程“自主”
规范循序:体现“精神核心”的技术
浸润:清理文化死角
课程留白:释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修剪评价:构建活化的课程体系
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教育文化的风向标
学会有意义地学习,追求有质量地生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化改造
基于学校特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
学科教学中渗透和拓展
共性研究主题合作开发
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聚焦八大关键能力的培养
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第五章课程统整:超越学科中心
追问:课程统整的背后是什么?
当下教育情境中课程统整的现实意义
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的课程统整
主题统整课程的实施经验
台湾课程统整的实践走向
课程统整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
从“局外人”到“创生者”
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
解析名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元素
把备课当成课程的二次开发
作业设计:规划奇妙的课程之旅
第七章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
学校课程制度的功能与意义
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制度问题
学校课程制度的创新维度
第八章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
斯坦福大学的EPGY课程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推动人类进步”的课程设计
英国公学的“全人格”课程
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的课程开发
绵阳东辰小学的家庭课程
南京五老村小学的电影课程
第九章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
对课程开发的误解
课程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学校课程开发的阶段特点
课程开发的文化走向
内容摘要
新课改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万伟编著的《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是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也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读本。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没有哪一个术语像“课程”这个概念一样得到人们如此高度关注和热议。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开发、课程领导力、课程规划与设计等等都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但令人奇怪的是,另一个方面,在教育的实践领域,在每一个教师头脑中,最缺乏的仍是对课程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即使每天都在接触着跟课程密切相关的事实,却并不知道“课程”这个术语与自己的教育生活的关系。课程决策、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力这些新鲜的名词就像一堵墙,拦住了课程与我们的教育经验和生活的联系。 大约是从2007年开始,我隐约感觉到学校的课程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当前,课程开发更是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关注点。但是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大多比较盲目,对于课程的理论几乎一无所知。总有一线的学校和老师让我给他们推荐一些关于课程的经典书目。但是我发现市场上的课程书籍要么就是国外课程理论的译著,离学校实践相对比较遥远;要么就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总结汇编,缺乏理性的反思提升与理论的高度。 教育其实一直有两套不同的话语方式:一是书斋式的所谓理论话语,二是教育现场的实践话语。两套话语体系间存在着很深的隔膜。16年前,我在懵懂中误打误撞,选择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方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让自己运用第一套话语来写作。13年前,我有幸来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专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在实践的磨砺与摸爬滚打中,我的话语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在带领教师团队亲自开发中小学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感觉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课程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如果结合具体的实践,这些理论是如此温润和富有生命力。 从2014年开始,在作了很多次面向一线学校、教师的关于课程的专题讲座之后,我深深感觉到学校、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渴求,对课程实践的迷茫,于是萌生了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写一本一线的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书籍。 2016年,这本书终于成稿。本书首先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也用简要的文笔,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经典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与来龙去脉,分析了学校课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意义价值,并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与技术策略。本书还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与实施评价,对大家比较关注的课程统整,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学校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这本书没有严谨的学术逻辑,也不接近是实践逻辑,大部分内容来自我多年讲座内容的积累。我尝试用个性化的风格为一线的校长和老师呈现一幅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景图”,但由于“眼高手低”,水平有限,“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逻辑上有点跳跃与断层,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期待您的真诚对话与批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