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62.35 6.4折 ¥ 98 全新
库存28件
作者(美) 埃德·沃德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91562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867487
上书时间2024-12-04
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南部乡村地区来引出这个故事再好不过了,那时那地,人们不会特地去做音乐;或者说假使做了,也就和熏火腿、修屋顶、补篱笆、耕菜地一样,只是千万稀松平常之事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罢了。不管肤色是黑是白,不管来自南方还是北方,只要你生 活在乡村,就有干不完的活儿,做完这件事永远还有下一件,要活着就得干活。有时,人们劳作会有音乐相伴,尤其是非裔美国人;此外,海员和挖掘工人工作时往往也会伴随着音乐。“fieldhollers”(田野劳动号子)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带有非洲印记的遗留物,记录的是田间做农活的囚犯所发出的“嗨哟嗨哟”的呼喊声,或者他们哼唱旋律的残章断片,我们现在听来会觉得有些怪。
包括那些被铁链拴住的苦工囚犯们唱的歌以及普通劳动人民在铺设、修补铁路轨道时唱的歌在内,这类音乐给参与日常工作的人们带去团结的力量。白人农民,尤 其是住在农耕社区的白人农民——他们往往和黑人们住得很 近——自己有一套使用音乐的方法,比如妇女往往会记得那些 以叙事曲(ballads)形式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长篇古代传说故 事,并在做纺纱、编织或者缝纫等“女人专属的活儿”时哼唱,也有直接拿来当摇篮曲的。
不管白人还是黑人都会在教堂以社群团体为单位进行演唱,而且都会使用乐器进行社交,也会用乐器来为舞蹈伴奏:比如小提琴(fiddle),那是白人从之前生活的国家迁入时带过来的(一并带来的还有好多演奏曲目),而黑人在奴役时期也从主人那儿学会了演奏方法;比如 班卓琴(banjo),原型是西非一种叫班加(banjar,还有很多别名)的传统乐器,制作比较简单,所需材料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东西(木材、兽皮、羊肠弦),上手也很容易;再比如吉他,但它不能在家中制作,得去商店买,所以比较贵重,反正最初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常用。
今时今日,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时代出的黑人弦乐队音乐听来竟和白人弦乐队的音乐颇为相似。20世纪30年代,黑人民俗学者约翰·沃克(John Work)将这种音乐记录了下来,当中一些是由年龄较大者演奏的。没钱的乡下人并不关心种族问题,他们更在意自己能不能活下去;20世纪20年代那会儿有录过歌的许多早期弦乐队都同时混有两色人种。好歌就是好歌,如果一个群体从另一群体那里学习这种音乐,说明那就是历史进程发展的方向;任何变体或者变化大多出于个人的选择而不是某种民间传统。
不过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没有一种改变是出于专业的角度,它们都只是日常的一部分,围绕着生活中那些平凡之事发生,比如每年的生猪屠宰,或是类似好友来访、男婚女嫁这样的喜事,又或者仅仅是在结束一周的 辛苦工作后进行的释放和发泄。这类曲调——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就是民谣(folk music)。
但也不是说美国那会儿没有专门的娱乐演出业,只不过仅限于城市地区而已。生活在农村的人一没钱,二没车——当然最主要是没这兴致——去参与这类娱乐活动,比如去看扮黑艺人(ministrel)歌舞剧团的巡回演出,听轻歌剧歌手唱歌,或者去听1871年后出现的专门唱黑人圣灵歌曲(spirituals)的乐团[传承自无伴奏合唱团“费斯克庆典歌手”(Fisk Jubilee Singers)]。这种消遣活动是为中上阶层准备的,提供表演的都是专业演职人员,他们的专职工作就是艺术创作,并且是有偿创作。除了演出场地、巡演模式和一些汇入民乐的歌曲,这部分内容和我们的故事没有多大关联,至少直到19世纪末期留声机诞生那会儿都没什么关系。
......
天才定义风格,巨星照亮时代,猫王、披头士名字一出,全世界陷入疯狂。但让一个音乐流派发展成全球产业和大众文化,还少不了无数机缘巧合、古怪发明和精明决策的叠加:例如,吉他手接错线产生梦幻的声音,热衷农机改造的小伙子革新了舞台技术,数学公式成为唱片销售的制胜法宝……
1948年出生的埃德·沃德和这个全新的音乐流派一起成长,见证着台前幕后的故事。作为专职乐评人,沃德50年笔耕不辍,尽管毒舌常常引火烧身,却丝毫无损他“摇滚历史学家”的桂冠。这位摇滚老头子以考古挖掘般的精神,从1920年“摇滚史前史”起笔,生动再现了摇滚乐诞生的土壤和气候。
现在,让我们在《摇滚:一部历史》第一卷中跟随沃德的脚步,从回荡着田野劳动号子的南方棉花地乘火车北上,听着公路电台,从孟菲斯开到纳什维尔,或从底特律开到芝加哥,甚至搭乘远洋轮船到海那边的伦敦、利物浦、汉堡,去孕育了杰出音乐人的唱片店和小酒馆,以及摇滚史上最著名的厂牌和录音室,逐一“朝圣”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