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就老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27.07
5.6折
¥
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林少华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72549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891650
上书时间2024-11-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一不小心就老了》这本书的题材为散文随笔。当身体出状况的时候,50后的林少华,意识到自己“一不小心”变老了。在这本书中,他回忆了自己的乡土故里、少年求学,回忆了自己与村上春树的相识、结缘,回忆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苦与乐。他行走大半个中国,从东北老家到广州,从广州到青岛,而他自己,在岁月的流逝中,也从一个少年,成为一个资深翻译和老师。通过回忆这些,作者感慨道,如果青春再来一次,会更加珍惜,认真读书、努力求学,翻译更多好书。本书文笔优美,文字流畅,同时符合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给读者以智慧和人生的启迪,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林少华,有名文学翻译家,学者。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吉林九台。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曾在暨南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外国文艺》编委等职。居青岛。著有《落花之美》《乡愁与良知——林少华散文百篇》《高墙与鸡蛋》等。译有《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相约在雨季》《挪威的森林》,以及《心》《罗生门》《雪国》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七十余种。广为流布,影响深远。无论翻译或创作,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始终是其明确的指向和追求,笃信美的不二与永恒。
目录
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场景: 自以为年龄还小, 却被“叔叔”“阿姨”地叫; 自以为初入社会, 却发现同龄人甚至更小的95后、00后都成为公司CEO, 成为人生赢家; 自以为还有无数时间陪伴, 却发现父母早已两鬓微白……还没找到真正的爱人, 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 还没有自己的天地……回来看, 才发现自己已经一不小心就老了。本书是著名文学翻译林少华的散文随笔。不同于以往林少华的译文, 这次收录的随笔都是林少华的人生慨叹, 言尽他六十余岁的思想录。在这本书中, 他回忆了自己的年少心事和乡土故里, 自己的求学之路和与村上的缘分, 从广州到青岛, 从日本到中国, 从青葱少年到资深翻译界前辈。一生奔波半生疲惫。或许每代人都一样, 都有着无法抗拒的时代压力, 无法言说的焦虑。但回头审视, 比之于过去的自己和外在的世界, 当下的自己与内心的自己, 已在时光中变得丰盈起来。原来, 坦然接受时间, 坚持自己的初心, 也是一种智慧。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乡关何处乡下的大弟打来电话,告诉我老屋卖了,一万元卖给了采石厂。理由是原来五户人家只剩了他一家,电线杆倒了都换不起。更糟糕的是附近山头开了采石厂,放炮崩的石子时不时飞进院子,一颗大的竟砸穿了屋顶,差点砸着人。
我不由得把听筒从耳朵边移开,愣愣地看了听筒许久,好像听筒是弟弟或老屋。我能说什么呢?
其实,若非我一再劝阻,老屋早就卖了。我不可能回去居住,这是明摆着的事,坐等升值良机更谈不上。我所以横竖不让弟弟脱手,是因为老屋既是老屋又不是老屋。
老屋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爷爷一块石头一把泥砌起来的,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小山沟的西山坡上。房前屋后和山坡空地被爷爷左一棵右一棵栽了杏树、李树、海棠树和山楂树。春天花开的时候,粉红的杏花、
雪白的李花、白里透红的海棠花,成团成片,蒸蒸腾腾,把老屋里三层外三层围拢起来,从远处只能望见
羊角辫似的一角草拧的房脊。那时我已约略懂得杏花春雨的诗情画意了,放学回来路上一瞧见那片花坞心里就一阵欢喜。奶奶呢?奶奶多少有点半身不遂,走路一条腿抬不利索,自己鼓鼓捣捣在前后篱笆根下种了黄瓜、葫芦瓜、牵牛花。很快,黄瓜花开了,嫩黄嫩黄的,花下长满小刺刺的黄瓜妞儿害羞似的躲躲闪闪。葫芦花要大得多,白白的薄薄的,风一吹,像立不稳的白蝴蝶一样摇摇颤颤。最鲜艳的是牵牛花了,紫色的、粉色的、白紫相间的,迎着晨光,噙着露珠,娇滴滴,轻盈盈,水灵灵,玲珑剔透,楚楚动人。
离院子不远,有一棵歪脖子柳树,树下有一口井,无数鞭梢一般下垂的枝条一直垂到井口。盛夏,我和弟
弟常把黄瓜和西瓜扔进井里,过一两个时辰再捞出来分享,凉瓦瓦的,一直凉到脑门。山坡稍往上一点就是柞树林和松树林了,秋天钻进去摘“山里红”的小果果,采蘑菇,捉蝈蝈……小山沟很多年月里没电,冬天有时回家晚了,远远望见老屋那如豆的灯光,我就知道母亲仍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等我归来,心里顿时充满温暖。夏日的夜晚,时常开窗睡觉。睡不着的时候,每每望着树梢或云隙间的半轮明月,任凭思绪跑得很远很远。在务农的艰苦岁月里,我又常在屋前月下吹着竹笛倾诉心中的苦闷和忧伤。
而这样的老屋以区区一万元钱脱手了,失去了,连同祖父提一袋熟透的李子送我远行的曾经的脚步,连同祖母为我从火盆中扒出烫手的烧土豆的曾经的慈爱,连同母亲印在糊纸土墙上的纳鞋底的身影,连同看书时烧焦我额前头发的油灯火苗和乡间少年无奈的笛声。回想起来,我的老屋、我的故乡早就开始失去了。三十年前失去了灌木丛中扑棱棱惊飞的野鸡和鹌鹑,二十年前失去了树枝绿叶间躲藏的一串串山葡萄,十年前失去了飞进堂屋在梁上筑巢的春燕、在杏树枝头摇头摆尾的喜鹊,甚至麻雀也因农药而绝迹了。
如今采石厂的石子又砸穿了老屋可怜的屋顶,砸碎了装满记忆珠子的旧青花瓷罐,砸在了我的心头……我也曾去祖籍蓬莱寻找更古老的老屋,寻找更久远的故乡,去了好几次。然而,早已无人可问无迹可寻了。县城也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了。没有青砖灰瓦,没有古寺旧祠,没有一街老铺,没有满树夕阳。满眼是不入流的所谓现代化建筑和花哨的商业招牌,满耳是呼啸而去的摩托车声和声嘶力竭的叫卖声。黄昏时分,我几次怅怅地登上蓬莱阁。举目南望,但见暮霭迷蒙,四野苍茫;放眼西北,唯有水天一色,渺无所见。浮上心头的只有那两句古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如此这般,作为祖籍的故乡早已失去,生身的故乡又随着老屋的失去而彻底失去。是的,老屋的失去,使我失去了故乡,因而失去了根据,失去了身份。
原本我的身份就迷失了一半,在乡下我是城里人,在城里我是乡下人。现在又成了城里迷失故乡的乡下人,由此走上不断追问乡关何处的人生苦旅。
(2007.4.17)P12-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