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164.08 5.5折 29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晋永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5762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31003109

上书时间2024-11-17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晋永权,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著有《最后的汉族》(合著)、《出三峡记》、《江河移民》、《沙与水》、《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的中国摄影争辩》、《合家欢:20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相片》、《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等,被蓬皮杜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目录
概要
写在前面 汪家明
自序:佚名之名 晋永权
第一章 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征
表演性
模仿性
实用性
符号性
互图性
第二章 在户外
01. 人与树
02. 人与水
03. 人与花
04. 人与动物
05. 名胜足迹
06. 北京天安门
07. 上海外滩
第三章 照相馆里
08. 标准照
09. 爱人同志
10. 家庭合影
11. 友谊长存
12. 美丽新世界
13. 应许之地
第四章 时代(上)
14. 男人与男人
15. 女人与女人
16. 男人与女人
17. 时代的孩子
18. 红装与武装
19. 读书看报
20. 吹拉弹唱
21. 站立
22. 指引
23. 拼拼贴贴
24. 粉墨登场
第五章 时代(下)
25. 亲密时分
26. 潮流青年
27. 身体身体
28. 我和我
29. 持相机的人
第六章 照相语
30. 悄悄话
31. 笑一笑
32. 坐与卧
33. 亲情
34. 个性
35. 旁观
36. 影子
附录 分离
后记一:照相的度过 晋永权
后记二:漫长的旅程 晋永权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意外地表现出一致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20世纪下半叶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类型丰富、多元,甚至出格,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中的社会与历史逻辑。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皆无,使日常生活图像消弭了个案差异,由个体、家庭、特定人群的记忆载体,转变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人。

精彩内容
家庭合影自清季西方摄影术传入以来,很快便出现了家庭合影照。中国人隐秘而又传统的家庭秩序,首次以视觉记录的方式大规模呈现出来。
家庭相册,很多时候就是家庭图像的宣传册。或显,或隐。不要把寻找世俗社会真相的企图,寄托在这本主观色彩很浓的册子上。但对于历史观察者来说,他们是完全不同于文字记述的、令人着迷的特殊材料。
苏珊?桑塔格在《影像世界》一文中,列举、研究过小说家对摄影的描述与认知。她参看的文献还包括日记、回忆录等等。时间跨度从摄影术发明不久的1850年到1973年,涉及的作家包括巴尔扎克(HonorédeBalzac)、哈代(ThomasHardy)、科克托(JeanCocteau)、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JamesGrahamBallard)、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等。桑塔格还研究了普鲁斯特(MarcelProust)对照片的轻蔑态度,认为他误解了照片为何物:“它们不是记忆的工具,也不是记忆的发明或替代。”桑塔格还提到纳博科夫(VladimirVladimirovichNabokov)在《斩首的邀请》(1938年)中,称呼照片这种典型的人工制品的方式——“对时间之工的戏仿”,也是对摄影之工艺的戏仿。
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家,包括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等,当然也包括影像学者,并没有“同情地理解”20世纪下半叶绝大部分时间内出现的那些跟风且粗陋的文学作品,更不用说通过阅读细心地捕捉那里的时代气息,包括其间对国人日常照相行为的认知、描述。他们还沉浸在努力忘却过去的情绪化态度中,对这些作品视而不见。这是件不幸的事—无论对于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文学家,还是今日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家庭相片,往往没有任何可供解读的文字信息。虽然可以根据图像本身来分析,但那些诸多与此类照片片相关的未知信息,仅仅靠猜度还是难以满足人们无尽的打探欲望。美国文化史学家彼得?盖伊(PeterGay)在《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中写道:“在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对沉默寡言的家庭相册和来路不明的私人相片而言,阅读同一时期的小说以及日记、回忆录、个人传记等,都不失为解释这类影像文化的途径。正如彼得?盖伊所盛赞的那样:“小说家,他们超凡的想象力做到了社会科学家做不到的事情。”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家,包括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等。理解影像文化,除了了解政治史、物质史、风尚史、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阅读社会科学家的著作,看来小说课也必不可少。开个书单,一一研读,从同情和理解开始吧!
儒家思想支配国人的行止达两千年,其规定的伦常秩序,如尊卑长幼、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等在早期的家庭合影照上无不一一对应。以男性家长、男性嫡统为中心的视觉架构,规定家庭合影的样态。近代西方思潮涌入。自摄影史视角观照,如果说洋务运动期间,家庭照片上所呈现的儒家伦理秩序还能安然无恙,那么到了新文化运动之际,这种秩序便开始松动。民主与平等观念冲击着家庭合影的旧有秩序形态。1949年之后,家庭合影中的儒家秩序渐渐退为背景,新的革命符号元素的加入,以及新生活图样的出现,都极大地冲击了旧的图像秩序。
在各种日常生活照片中,只有家庭相片相对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语境中的家庭及个体样貌。家庭照,在拍照时成员大多经过了显而易见的装扮、打理,如理了头发,换上了新衣,戴上了手表,别上了钢笔,胸前佩戴了像章,手上捧着花朵或小红书,甚至在身边还布置起了一些看起来还算体面的时兴物件。最终,相片中的人物与那些道具一起,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可见之物——现实与期许。
革命化家庭—五好家庭—和谐家庭,称谓在变。
1960年代,要求干部和群众不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克服一切旧思想、旧传统。而“革命家庭”有其特定的规定。参加过推翻旧政权、旧制度的斗争,为革命作出贡献,或具有革命意识的家庭,才称得上革命家庭。这是基于过往历史而做出的事实判断。革命化家庭,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泛指那些遵循革命化要求的普通大众家庭。后来,那些流落在旧书旧货市场上的家庭合影中,有名有姓的革命家庭照片鲜见,革命化家庭照片倒是常见。
这曾是温馨记忆的载体、乐于示人的珍贵物件,步入21世纪,它们却在国人那些日益富足、宽敞的新居所里难以立足。噢!应该还在,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真的都是温婉的怀旧之情吗?真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美好回味吗?相片还承载着记录亲人的分离,或失去的时刻,甚至会成为记录衰老、岁月凋零的纪念品。这与人们惯常描述的“美好回忆”有何关系呢?耽于幻想的人,往往容易感染别人的情绪。而承受世俗生活压力的人,很可能会厌恶相片背后的一些东西。家庭相片背后呈现的东西并不能让每个成员心满意足。
1949年以后的家庭相片,人们感兴趣的场景大多是一些人造景点——公园、昔日达官贵人的宅院,甚至皇家园林。着新装、逛公园、照相、做主人,这成为夹杂着现实与臆想的理想化生活方式之一种。当然,对于那些新兴的建筑、小汽车等,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留影兴趣。而对于那些无名的风景,拍摄者则着力不多。与此对应的是,1949年以后,大量公家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则呈现出诗意、浪漫、世外桃源般景象。比照那些广为传播政治风景标准照,家庭照片中诸多未经雕饰的日常景观,就摆不到台面上来了。拍摄者本人也大多谦卑有加。
20世纪下半叶也是大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过程。三代、四代在一起的家庭合影日渐稀少。端详那些过往的大家庭合影照,陌生甚至奇特的旧式装扮、饱经风雨且隐忍退避的身形、质朴而又耐看的容颜,这一切无不与往日—旧时代相对应。时移世改,新一代的孩子们会珍藏并同情、理解照片上的先人吗?后人如何与那些先人达到心灵的共鸣呢?
相片承载的家族记忆能够保留多久呢?后辈真的渴望知晓那些隔了几代的先人的长相、做派如何吗?朝代更迭,时移世改,那些陌生的装扮、体态,还有目光,与你再次遭逢时,会不会心存一丝异样的感觉呢?
家庭相片是家族记忆的载体,这话听起来既温情脉脉又理性有加。没有人会否定这样的说法。但严格依照编年顺序的家庭相册只是少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