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34.13 5.0折 ¥ 68 全新
库存24件
作者云德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37483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4338974
上书时间2024-11-17
本书辑录的是作者近年陆续在各类报刊发表过的有关文化艺术类评论的文章。其中,有文化热门话题的理论思考,有文艺现象和思潮的脉络辨析,有具体人物和作品的鉴赏评点,也有参与政协网上读书活动的讨论札记等,所论皆有感而发,形式长短不拘。全书内容文笔流畅,分类清晰,结构严谨,是对作者近年学习思考、心路历程的一次回顾性总结,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云德,笔名德耘、仲言等,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文化研究、新闻编辑及文化管理工作。先后任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政研室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出版作品有《期待的视野》《文化的视点》《审美的视角》《直面文坛》《守望精神》《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云德评论文选》(6卷)等,获得过***文化与新闻奖项10余种。
民族复兴与文化繁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还特别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仅就文化繁荣兴盛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谈几点感想。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展望
首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人魂牵梦萦的理想渴求。
近代以来,东方文明古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伴随着西方列强一次次的入侵,一项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朝上国”的美梦在西方坚船利炮下彻底破灭。自那时起,寻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梦想。
“中华民族”的称谓和“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有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尽管中华与华夏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总体上可归为国土或汉人的范畴。《南齐书》虽有“民族弗革”之说,但不是社会学的“民族”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由西方传入中国,最早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首次采用“民族”的概念,两年后又在《中国史叙论》中首先提出“中国民族”的说法,隔年再次于《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正式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只不过,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较杂,有时专指汉民族,有时又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1907年,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并且较为清晰地说明了“中华”作为民族名称的由来和特征:“中国向来虽无民族二字之名词,实有何等民族之称号。今人必目中国最旧之民族曰汉民族,其实汉为刘家天子时代之朝号,而非其民族之名也。中国自古有一文化较高、人数较多之民族在其国中,自命其国曰中国,自命其民族曰中华。”应该说,中华民族概念的真正定型与确立,当归功于辛亥革命的发动与成功。
与此相关联,“中华民族复兴”的观念就最初源自孙中山先生。1894年10月,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于是隔月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并在《章程》中首次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一具有民族复兴思想的口号。此后,章炳麟认为“中华云者,以华类别文化之高下也”;严复借鉴“物竞天择”的达尔文进化思想,最早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延伸到李大钊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观念算是基本成形。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参与《晨钟报》的筹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晨钟》之使命》,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方死方生、方毁方成、方破坏方建设、方废落方开敷”的新旧交替的重要变革时期。他以“青春中华”来寓意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以“中华之再生”“民族之……
本书辑录的是作者近年陆续在各类报刊发表过的有关文化艺术类评论文章。具体可分以下几类:对文化热门话题的理论思考、文艺现象和思潮的脉络辨析、具体人物和作品的鉴赏评点、阅读浏览偶发的一得之见、与职责关联的现场演讲、参加政协调研的即时随感、学术报告的课件提要及参与政协网上读书活动的讨论札记等等,所论皆有感而发,形式长短不拘,语言活泼有趣,是作者自己近年学习思考心路历程的一次回顾性总结,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本书辑录的是作者近年陆续在各类报刊发表过的有关文化艺术类评论文章的结集。其中,有文化热门话题的理论思考,有文艺现象和思潮的脉络辨析,有具体人物和作品的鉴赏评点,有阅读浏览偶发的一得之见,有与职责关联的现场演讲,有参加政协调研的即时随感,有学术报告的课件提要,也有参与政协网上读书活动的讨论札记等等,所论皆有感而发,形式长短不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