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的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17.21
3.5折
¥
49.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英) 安妮·鲁尼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7839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082720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安妮·鲁尼著的这本《天文学的故事》讲述了人类最早开始沉迷的一门学科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的占星人到现在的太空计划,本书以易懂又有趣的方式解释了天文学领域的种种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是怎样了解这么多关于宇宙的知识的。与此同时,新的知识又打开了有待探索的新领域。我们对这个广袤无涯的字宙的理解才刚刚起步。
作者简介
安·鲁尼(Anne Rooney)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取得博士学位,曾在剑桥和约克大学任教,后成为一名全职作家。她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历史、科学原理,以及科学技术的其他方面。安·鲁尼现居剑桥,是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皇家文艺基金会会员。
目录
本书从建造巨石阵之前到寻找系外行星和外星生命, 记录了人类对星球的好奇与探索。本书追溯了长久以来令人类着迷的宇宙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有趣的探索, 从旧石器时代的星空观测到现代的太空任务, 讲述我们如何逐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同时, 这些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指引了新的探索方向。我们对浩瀚宇宙的了解才刚刚开始。
内容摘要
数千年来,恒星、行星、月球和太阳是宗教与迷信思想的中心。天文学就起源于这些信仰之中。以此为起点,随着人类开始寻求不依赖于超自然力量的解释,科学思维便产生了。17世纪,望远镜的发明成为一个分水岭,人们可以尽情地观察呈现在眼前的天空,从而揭示了行星原来是另外的地球。太空的奇观自此以后精彩纷呈,令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安妮·鲁尼著的这本《天文学的故事》记述了我们对星空的痴迷。从石器时代之前,到搜寻外星球和地外生命的现在。
精彩内容
祭司与天文学者古巴比伦人所记载的关于金星的信息清楚地表明了他们使用天文学来占星的用途。负责撰写使用这些泥板的人是祭司。纳巴那沙王朝(Nabonassar,或Nabfunasir,公元前747年一公元前734年),天文学活动有所增加,其间记录了数次不祥之兆并监测到日食为18年一个周期。尽管人们记载和预测这些现象是作为占星之用,但这一时期的观察确实十分详细和精确,因此800年后的希腊一埃及天文学家将此阶段视为天文学首次有了可用数据的开端。随后的古巴比伦泥板(公元前350年一公元前50年)表明天文学者偶尔会使用几何方法来计算木星的位置,但他们的计算,以及在他们之前所有的计算,大多数所用的都是算术方法,而且基于在之前的观察中得出的推断(见上页框中文字)。
知识的传播巴比伦人积累的天文学知识成了印度、希腊,可能还包括中国的天文学的基础。
尽管人们知道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会利用天文学知识来制造历法,但当时并无书面文字,因此我们也无从得知他们的天文学知识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目前发现的留存最古老的印度天文学文献是《吠陀经周谛示》(VedangaJyotisha)。它记载了如何监测太阳和月亮的移动,这对组织宗教活动是很重要的。它保存在公元前1世纪或公元前2世纪的一
个摹本中,但实际编纂年份可能在约公元前700年或稍迟的时间。原文的时间更早:它描述了大约在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150年之间的一次冬至日。《吠陀
经周谛示》与古巴比伦的文献相似,这表示要么在它最初编纂的时候,要么是在它后来被修订的时候,古印度的天文学者是熟悉古巴比伦的文献或编纂方法的。
海外分支因为有喜马拉雅山和戈壁沙漠形成的天然地理屏障,从西方到达中国一向困难,而且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将自身与其他发展中的文明隔绝开来。正因如
此,中国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发展的。在三国时期(220年一265年)翻译的印度天文学文献与佛教一起传到中国之前,中国的天文学没有任何受外来影响的痕迹。
中国人形成了他们自己对于星座和恒星的解释,他们对恒星的命名被保存在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一
约公元前1046年)中期的甲骨文上,然后一直沿用下来。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天文观象台是2005年在山西省出土的一个直径60米(197英尺)的石刻平台。它始建于龙山时期(公元前2300年一公元前1900年),曾被用来定位太阳在一年中不同时间的升点和落点。大约在公元前750年左右,中国人开始记录日食和月食,这为后来的天文学者提供了价值无法衡量的资料。自战国时期(通常认为是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