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52.44 6.6折 ¥ 79 全新
库存26件
作者石蔚著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033269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4341703
上书时间2024-11-12
石蔚
山东省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三级教
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学科
音乐学学科带头人。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
术系,中央音乐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网络评审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五音戏表演流派研究”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主要著作有《音乐听觉问题研究》《音乐审美体验论》《五音戏美学特征及艺术价值》(合著)。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高教研究》《艺术百家》《黄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乐府新声》《戏曲艺术》《戏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曾两次获得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
第一章五音戏流派
第一节五音戏概述
五音戏是由流传在山东济南、淄博一带的西路肘鼓子发展而成。西路肘鼓子是当时流行于山东境内,与东路肘鼓子、北路肘鼓子并存的地方戏之一。东路肘鼓子与北路肘鼓子又有扽腔、秧歌腔等称呼,后在山东的临沂等地逐步发展为现存的柳琴戏、泗州戏(也叫拉魂腔)。西路肘鼓子在山东济南、淄博、潍坊等地流传,由于历史原因,唯有西路肘鼓子发展较好。以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为代表的西路肘鼓子,在济南、淄博等地广泛传播,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为剧种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为今天的五音戏。五音戏名称的确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是1935年邓洪山经友人介绍和资助,带领他的“五人班”去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他们演唱的西路肘鼓子,因其演唱风格独特、韵味浓郁,得到百代唱片公司称赞,赠送题写“五音泰斗”字样的锦旗,又因当时称之为“五人班”的“五人”和“五音”二字与当地方言的读音相近,由此,邓洪山将五人班演唱的肘鼓子定名为五音戏,五音戏也逐步发展为独树一帜的山东地方戏曲剧种。
一、五音戏发展概述
五音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前,即肘鼓子时期,这是五音戏形成的萌芽期;第二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文革”前,是五音戏的探索发展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淄博市五音剧团重新组合,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后的振兴突破期;第四阶段为五音戏的繁荣发展期,以新时代多部五音戏原创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为重要标志。2019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经中共淄博市委批准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至此,五音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肘鼓子时期
据有关专家考证,肘鼓子是在山东流传较广的戏曲形式,“由于历代演员的条件和地区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产生了多种流派。这些流派,大体上可分为东、西、北三路”①。这些由民间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肘鼓子作为山东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主要流传于山东中部地区。其最初的表演形式为秧歌腔,起源于民间秧歌,是民间自发并经常采用的娱乐表演形式。相传山东章丘、历城一带,人们在田间劳作之余,自编自唱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以当地人熟悉的地方方言、俗语进行演唱,表演乡土气息浓郁,在传播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后来这种自娱自乐形式又与花鼓秧歌以及鲁西南一带流行的姑娘腔相融合,加入锣鼓伴奏后在山东境内广泛流传。这种民间流传的姑娘腔的突出特点是说唱歌舞、花鼓秧歌风格,由表演者手拿狗皮鼓一边敲击一边演唱姑娘腔,或运用民间曲调进行歌舞表演,内容轻松愉悦,歌舞并重,走街串巷表演传播。艺人敲鼓的表演动作是靠胳膊肘扭动,后来人们依据这种动作形态把姑娘腔改为肘鼓子腔,进而又编创和加入一些故事情节,逐步发展成肘鼓子的表演形式。当时的肘鼓子多在城镇、农村演出,表演人员构成也较随意,多数是趁农闲时节以演戏维持生计的农民。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有位姓周的尼姑喜爱唱秧歌腔,因演唱世俗题材“尼姑思凡”而被逐出寺院,流落民间,为生计开始走街串巷演唱,人们称之为“周姑子”。她自编自演老百姓熟悉的人和事,贴近现实,反映生活,以区域性地方小戏进行表演,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随着表演题材的丰富,这些民间歌舞表演形式相互借鉴融合,在不断地传播中得以发展,逐步出现了三人、五人组成的演出搭档。小戏班以演唱二人小戏为主,说唱结合,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随着题材内容的丰富,演唱形式也由歌舞说唱逐步向戏曲形式转变。
……
本书对以邓洪山为代表的五音戏表演艺术家的舞台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首次提出了五音戏表演流派的观点。采用专业技术分析的手法,对三个五音戏代表人的唱腔结构、做功表演、润腔手法等的实际演唱进行乐谱分析和比对研究,阐述了邓派表演艺术对后世重要深远的影响,后辈五音戏表演艺术家在传承与发展上的个性特征,演唱风格及表演上的继承与创新等。本课题通过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与系统论述,提出了五音戏表演流派的客观存在,填补了五音戏表演流派的理论研究空白,是五音戏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