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
53.24
6.1折
¥
88
全新
库存53件
作者 (美) 埃里克·坎德尔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9676443
出版时间 2024-07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定价 88元
货号 4655167
上书时间 2024-11-0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著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2022年荣休。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译者:喻柏雅,科普作者,作品见于《读库》《南方周末》《新京报》等;译有埃里克·坎德尔的系列作品《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其他译著包括《自私的人类》《友者生存》《不被定义的年龄》等。致力于提升中文读者的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录 本书展示了生物学取向的心智研究如何开始揭示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 其中特别注意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案例。虽然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我们都听说过, 但并未真正了解, 结果是我们对这些疾病和病人有太多误解、偏见与恐惧, 而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本书从科普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 病人通常是怎么发病的, 症状有哪些, 科学家做过哪些探索, 现有疗法有哪些, 其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相信多一分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就能少一分望文生义、误解乃至污名化。 内容摘要 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综合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为我们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本书首先探讨了产生我们心智的大脑过程如何变得紊乱,从而造成了困扰人类的各种破坏性疾病。研究这些紊乱过程对于增进我们对大脑正常运作的理解,以及寻找治疗这些障碍的新方法至关重要。其次,研究大脑功能的正常变化可以丰富我们对大脑运作方式的理解,比如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如何分化,将决定我们的性别和性别认同。最后,本书展示了生物学取向的心智研究如何开始揭示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其中特别注意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案例。 虽然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我们都听说过,但并未真正了解,结果是我们对这些疾病和病人有太多误解、偏见与恐惧,而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本书从科普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病人通常是怎么发病的,症状有哪些,科学家做过哪些探索,现有疗法有哪些,其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相信多一分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就能少一分望文生义、误解乃至污名化。 主编推荐 1.人类疾病已进入“精神疾病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精神疾病都呈高发态势,另一方面我们却对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认知偏差。 早在上世纪末,种种迹象和统计学数据显示,人类疾病发展史,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以脑疾病为中心的广义的“精神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国内外专家纷纷感叹,精神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 截至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超10亿人,且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增加。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全球排在第一。就我国而言,目前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已达17%,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但其中得到合适诊断治疗的不到20%。我们不仅精神科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够,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也很不足。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或他人是生病了,哪怕知道了往往也会因病耻感而讳疾忌医: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80% 的受访者强烈认为病耻感和歧视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误用、指责和污名化:用“抑郁”来表达心情不好,用“自闭”来表达性格内向;而像“智障”“痴呆”“神经病”等在日常生活中已演变为冒犯用语;还有不时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精神疾病和未成年是不是犯罪的“免死金牌”?游戏成瘾是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抑郁是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事等。哪怕接受治疗,也有人认为无须服药或害怕副作用拒绝服药,有人悲观认定这辈子毁了。 本书作者坎德尔说,“教育和科学是我们消除污名的最佳手段,从而使个人和社会能够以更理性的方式对待”疾病及其患者。 2.本书有助于我们改写对精神疾患的认识,以更理性的方式去对待;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应对精神疾病。 坎德尔作为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奖得主,为读者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态行为、成瘾障碍等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也就是说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相关的生物学因素,如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元连接的改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困扰人类的各种破坏性疾病。 看一眼目录,我们就可以对各种疾病的病因有个简单了解,例如对于孤独症,关键问题在于大脑中分管社会功能的脑区出现了异常;对于心境障碍如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化学变化破坏了负责情绪、思维和记忆的脑结构之间的连接;额颞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折叠错误,在大脑中形成团块,影响了记忆功能;精神病态行为,是因为大脑中控制情绪加工和道德决策的脑区存在缺陷;成瘾障碍,是由于大脑的奖赏系统出了故障;等等。至于具体是如何出错或出现异常的,造成的缺陷是否可逆,不同疗法如何起作用,又有何利弊,正文都有解释。 想一想,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通过非常精确的连接相互交流,但这些连接可能因损伤或疾病而改变,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无法正常形成,甚至根本无法形成。当我们意识到困扰人类的很多疾病与大脑硬件出状况有关时,许多污名和歧视也就站不住脚了。 坎德尔在阐明疾病背后生物学机制的同时,直接驳斥了各种污名、偏见,引入各方观点对读者有可能关心和好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a)驳斥污名和偏见 「孤独症是“冰箱妈妈”的错?」“贝特尔海姆声称,孤独症没有生物性基础,而是母亲拒绝爱她不想要的孩子的结果。贝特尔海姆关于孤独症的理论给许多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理论在学术上是完全不可信的。”(见第50页) 「抑郁症是因为压抑了内心对所爱之人的怨恨?」“贝克发现,他的抑郁症患者实际上比其他患者表现出更少的敌意。他们反而一直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甚至对最简单的失望都处理得很糟糕。这种思维模式反映了一种认知方式——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自己——的混乱。” (见第83页) 「创造力来源于疯癫?」“认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观点是一种浪漫主义谬论。创造力并非源自精神疾病,它是人性固有的一部分。……目前的精神病学观点认为,精神病不会造就艺术天才,充其量只会解放想象力,而在正常情况下,想象力可能会为社会和教育习俗的束缚所禁锢。创造力部分源于在大脑中解除了抑制,并无意识地创造了新的联系。”(见第175页)“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技巧表达着创造力。”(见第147页)“要想有创造力,你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而当我们展现不同的时候,往往会被贴上奇怪、疯狂甚至精神错乱的标签。(见第177页) 「肥胖是自我放纵造成的?」“肥胖是由大脑中与奖赏相关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暴饮暴食或自我放纵造成的。因此,理解肥胖症的生物学机制对于制止污名化肥胖者至关重要。”(见第234页) 「成瘾是坏人做出的坏行为?」“成瘾者并不想继续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却无法停下来——反复的滥用已经侵蚀了他们大脑控制欲望和情绪的能力。”(见第223页)“鉴于成瘾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成瘾当作一种大脑障碍来对待,而不是看作一种道德败坏的表现,我们要为成瘾者提供的是治疗而不是惩罚。”(见第237页) b)引入多方观点深入探讨读者关心和好奇的问题 「孤独症=天才?」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前所长托马斯·因塞尔认为,社交网络功能的缺陷可能会导致大脑在非社交网络中发展专长来进行补偿,从而有了孤独症天才们展现出的各种不同寻常的能力。(见第56页)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马丁·多尔蒂和他的同事发现,具有大量孤独症特质的人产生的想法比较少,却更具原创性。这些人更有可能直接奔向不太寻常的想法,因为他们较少依赖联想或记忆,而后两者会束缚创造性思维。(见第171页) 弗朗西丝卡·哈佩和尤塔·弗里思通过回顾大量研究认为,孤独症患者更具创造力的原因可能涉及超常的感官敏锐度、对细节的关注、视觉记忆、对模式的检测,以及对反复练习的强迫性需求。(见第172页)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心智中心主任艾伦·斯奈德一直在探究一个观点,即孤独症患者大脑左半球对右半球创造潜能的控制比正常人要弱。(见第173页) 「精神病态患者或未成年人要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利用脑成像技术,基尔发现,与没有精神病态的囚犯或者非囚犯相比,精神病态患者的边缘系统及其周围的灰质更多。……不仅如此,精神病态患者大脑中连接边缘系统和额叶皮层的神经环路中断了。” “如果精神病态行为是源自生物层面的,那么这对自由意志、对个人责任意味着什么?这些内置的神经加工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做出某些决定吗?还是说,我们有意识的道德感、我们的认知心理功能,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美国最高法院最近裁定,对少年犯判处无假释终身监禁是违宪的。大法官指出,脑科学的发现表明,青少年和成年人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来控制行为。” “大多数神经科学家认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反对的观点也有一定的正当性。那些由于脑损伤而无法做出恰当道德判断的人,是否应该得到与能够做出道德判断的人同等的对待?神经科学对这个问题所揭示的答案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影响我们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的其他方面。” “社会大众对被研究的精神病态患者所犯罪行的反应,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复杂,但是如果科学家能够鉴定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标志物,也许治疗方法和可能的预防手段就会随之而来,同时我们对道德运作的基本生物学机制也会取得更深入的认识。”(见第220-222页) 坎德尔在阐明疾病背后生物学机制的同时,引入了疾病患者的真实案例,或患者对自己发病经历和症状的描绘,便于读者尤其像是孤独症、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孤独症患者描述自己日常感受到压力和焦虑」(节选,见第51-52页) 孤独症让我的生活变得喧闹——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形容词。一切都被放大了。我所指的不仅仅是对于我的听觉而言,尽管它是其中一部分。我感觉很大声。轻轻的触碰在我感觉并没有那么轻。明亮的光线在我感觉愈加明亮。电灯发出的轻微嗡嗡声在我感觉就像雷鸣。我感到应接不暇而不是高兴。我感到应接不暇而不是悲伤。一般人的看法是,孤独症患者不能与他人共情。而我和大多数孤独症谱系患者都发现相反的情况才是正确的。……孤独症让我的生活充满压力。当一切都变得更大声时,情况往往会变得更有点儿压力。 我的生活总是像在悬崖边游走。有时,我会从悬崖边掉下来,然后崩溃。这挺好的。嗯,也许不太好。但不得不这样。我别无选择。…… 我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我算计着很多事情,注意到大多数人认为不重要的事情,并对微小的瑕疵感到应激。我脑海中的想法挥之不去,一次又一次再一次地出现。各种短语、图像、记忆、模式,所有这些都可能让我应接不暇。 「抑郁症患者描述自己的发病过程和感受」(节选,见第71-73页) 我设法让自己差不多毫发无损地走出了这些危机。然后过了一些年,我突然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感到无聊。…… 然后……做每件事都开始变得像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我会对自己说,哦,我应该吃点午饭。然后我会想,但我得先把食物拿出来。再把它放在盘子里。再切开它。再咀嚼它。再吞咽它。……我知道我所体验的这些如同白痴。可这些体验却是栩栩如生和刻骨铭心的,裹挟其中的我感到无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做的事情越来越少,外出的次数越来越少,与他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思考越来越少,感受也越来越少。 然后焦虑就来了。……抑郁症最见鬼的地方是你感到自己永远熬不出头。如果你能减轻这种感受,那么这种状态虽然悲惨,却还可以忍受。……这是一种持续的感受,整个人都吓坏了,又不知道害怕的是什么。这就像你在滑倒或绊倒时,冲着地面倒下去的那种感觉。但倒地的感觉只会持续大约一秒半,而我第一次抑郁的焦虑期持续了六个月。感到令人难以置信地全身无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作精神病时的可怕经历」(节选,见第99-102页) 现在是星期五晚上十点。我和我的两个同学坐在耶鲁法学院图书馆里。……我们有一份备忘录作业;我们必须处理它,必须完成它,必须搞定它,必须……等一下,对,等等。“备忘录就是灾难,”我宣布,“他们提出了某些观点。观点就在你头上。你杀过人吗?” 我的学伴看着我,仿佛他们——或者我——被泼了一身冰水。“这是个玩笑,对吧?”其中一人问道。“你在说什么,艾琳?”另一个人问道。 “哦,和往常一样。天堂,地狱。谁是什么,什么是谁。嘿!”我说着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我们到屋顶上去吧!” 我几乎是冲刺着跑到最近的一扇大窗户前,爬过它,又爬上屋顶,几分钟后,两位不情愿的“犯罪同伙”跟了上来。“这才是真正的我!”我宣布,举起双臂在头顶上挥舞,“来佛罗里达的柠檬树吧!来佛罗里达的阳光灌木丛吧!他们在那里做柠檬。那里有恶魔。嘿,你们这是怎么了?” “你吓到我了。”其中一人脱口而出。经过片刻犹豫之后,另一人说:“我要回到里面去了。”他们看起来很害怕。他们是见到鬼了还是别的什么?嘿,等一下——他们正从窗户爬回去。 “你们为什么要回去?”我问道。但他们已经进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几分钟后,我有点不情愿地从窗户爬了回来。 坎德尔在阐明疾病背后生物学机制的同时,也穿插了直观展示生物学机制的示意图,通过脑成像技术获取的疾病特征的图像,还有展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艺术创造力的绘画作品等。全书70余幅配图,图文结合的方式能让读者更快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也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了解疾病的生物学机制,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治疗的认识。 以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为例,作者用4节内容分别去介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脑刺激疗法”。 以“药物治疗”为例,作者解析各种药物如何起效,有何利弊: 20世纪上半叶,异丙烟肼和丙咪嗪的抗抑郁效果引出了单胺假说,该假说认为抑郁症是去甲肾上腺素或血清素或这两种神经递质部分耗尽所导致的。 20世纪80年代,氟西汀(百忧解)被发现可增加突触中血清素的浓度,不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修正了单胺假说:抑郁症与血清素的耗尽有关,而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耗尽无关。这类药物的不足是需要大约两周的时间才能起效,且对相当多的患者完全不起作用。 20年后出现速效药氯胺酮,作用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比作用于调节性递质血清素的药物能更快地缓解抑郁。然而,氯胺酮会产生恶心、呕吐和定向障碍等副作用,适用于短期内降低自杀风险。 对于治疗,患者及其亲属难免抱有过高或过低的期待,作者解析各种疗法,有助于读者建立理性认识: ✖ 时间可以治愈一切 “对于任何医学障碍,早期干预都是改善治疗的关键。”“如果立即开始接受治疗,年轻人通常可以稳定下来。然而,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直到生病几年后才寻求治疗。” “因为药物介入的发展阶段太晚了,是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发生很久之后。”“至少在一开始,导致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和大脑功能的改变是可逆的。” ✖ 这辈子完了 “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接受‘精神障碍是伴随终生的’。”“今天,有了持续的预警、适当的治疗,以及见多识广的临床医生的专业性和同情心的帮助,大多数心境障碍患者都可以重拾和保持情绪平衡,并与他人一起生活。” ✖ 心理治疗就是骗钱的 “学习会导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发生解剖学上的变化。这种解剖学上的变化是记忆的基础,而心理治疗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成像研究也证实了心理治疗是一种生物学疗法——就像药物一样,会在物质层面上改变大脑。” ✖ 药物有副作用,要尽量不吃或少吃 “药物有助于恢复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平衡。”“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停止服药,那对多巴胺能通路和其他神经环路的调控将受到扰乱,患者会再次开始出现症状。” ✖ 只要按时吃药就够了 “药片不能,也不会让一个人回到现实中来。”“无论是药理学,还是精神分析的洞见,都不足以完成所有工作;同时从这两个角度来处理抑郁症问题,不仅是要找出康复的方法,而且是要搞清楚在康复之后如何继续生活。” 了解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理解。 就像电脑的组件在出现故障时会揭示其实际功能,当大脑神经环路出现故障或无法正确形成时,它们的功能也会变得非常清楚。坎德尔说:“了解神经障碍的生物性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正常大脑功能——大脑如何形成心智——的理解。我们从布罗卡失语症和韦尼克失语症中理解语言,从阿尔茨海默病中理解记忆,从额颞痴呆中理解创造力,从帕金森病中理解运动,从脊髓损伤中理解思维和行动之间的联系。” (见第34页)此外,对孤独症的研究阐明了我们社会本能的神经学基础,对抑郁症的研究为情绪和自我完整性提供了重要见解,关于成瘾的颠覆性研究则使人们对寻乐和意志力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为我们从记忆机制到艺术创造力,从身份认同到自由意志等老议题提供了新洞见。 疾病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揭示了大脑如何产生我们最基本的体验和能力。只有当我们不断加深对思维、感受、行为、记忆和创造力等心智各方面的理解,才有可能解决人脑最大的未解之谜——数百亿神经元是如何产生意识的?人性是如何从物质性的大脑中产生的? 从实用角度来说,了解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和患者的真实感受,有助于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更好地支持自己和家人。 所有的精神障碍都是由神经元和突触功能的特定变化导致的,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我们抵抗不了基因突变,逆转不了因神经元死亡造成的失忆,无法修复没能正常发育的神经环路。 可是,引用TED演讲人、国际知名儿科医生娜丁·伯克·哈里斯的一句话:“一旦你了解了你的身体和大脑在特定情况下是如何反应的,你就可以在处理事情时保持主动。遇到能触发应激反应的因素,你就知道如何支持自己和你爱的人。”所以在疾病面前,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至少可以先试着去了解,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也了解疾病的科学知识。 除了改变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一些研究也会向我们透露实用技能,像是“做重要决定时,列利弊清单不如睡一觉”(见第272页):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时,会相沿成习地拿出一张纸,列出一个利弊清单,以帮助我们做出决定。但实验表明,这恐怕不是做决定的最佳方式。如果你的意识过于强烈,你可能会说服自己,认为自己更喜欢你实际上不喜欢的东西。如果你允许自己收集尽可能多的关乎决策的信息,然后让它们无意识地渗入大脑,你反而会得到最好的结果。偏好是会自己冒出来的。睡眠有助于平衡情绪,所以在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之前,你应该睡一觉。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的有意识决定依赖于从无意识中选择的信息。 3.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科学写作功力,造就“心理障碍一本通”。 市面上介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要么是篇幅很长的专业教材,要么局限于单一病种,主要是为患者及其家人撰写的心理咨询和自助读物;本书则以短小精干的篇幅,涵盖了神经与精神疾病的主要病种,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各种疗法及其优势和不足,也很好地梳理了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介绍了当前精神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作者自己所做的研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篇幅不大,却有助于我们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对种类繁多、原因复杂的脑疾病来说,往往连大部头也很难讲明白来龙去脉,但坎德尔不仅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之一,也是科学写作的大师,拥有精湛的科学写作功力。我们引进出版过他的《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均得到国内读者广泛认可。坎德尔的写作以逻辑清晰、兼容并蓄、文笔流畅见长,本书也不例外,不仅神经科学家、精神病学家感到 “非常精彩,让人不忍释卷” “易于阅读又内容丰富”,像《出版人周刊》《图书馆杂志》《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也都给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评价,海外读者也纷纷打出高分,美亚评分4.7(432个评分),Goodreads评分4.12(2373个评分)。 坎德尔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对大脑及其障碍的了解比之前所有世纪的合起来还多”,这是中文版书名定为《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缘由,相信本书对所有读者来说,会是科学认识心理障碍的一本通、提升自身精神健康素养的必读书。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