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璃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琉璃厂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8.91 2.0折 45 全新

库存15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建农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8337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069399

上书时间2024-10-20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琉璃厂文化街”——北京南城一个蜚声海内外的文化街区。这里,聚集着众多经营古旧书刊、文献典籍和传统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尺牍、古玩珠宝等中国传统文化用品的店铺。通常所说的琉璃厂,东起延寿寺街、桶子胡同,西至南北柳巷,整条街全长866米。其中东街长506米,*宽处9米,*窄处5米;西街长360米,*宽处15米,*窄处8米。从清代康熙年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琉璃厂东西街为中心,北至西河沿,南到虎坊桥的一个相对广泛的区域,一直是以经营文化商品及相关行业的文化消费街区。每当提到北京琉璃厂,人们自然联想到那风格独特的斋、堂、阁等仿古建筑,形态各异的店招幌子,充满文化气息的老店匾额,令人神往。当人们漫步在方砖墁地的琉璃厂,环顾两厢清雅逸俊、鳞次栉比的店肆,顿觉韵味无穷;流连于坊肆之中,琳琅满目的古代典籍、金石篆刻、文房四宝、古董珍玩更使人沉醉在东方文化的魅力之中。由此,琉璃厂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有“中国博物馆街”的美誉,被文人学士视为安身立命之所。甚至有的学者将这里经营古旧书刊的书店和销售文房四宝的店铺称为“开架的图书馆”“免费的博物馆”。数百年来,这里曾经集散、保护和流通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聚宝盆”,在北京的历史文化发展史上显示出特有的作用。
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是在北京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要和北京文化传播的客观状态而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北京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同时,琉璃厂的发展及其数百年的经营活动,又在客观上为北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消费服务,对北京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研究琉璃厂的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从文化经营的视角来记录和研究清代以来北京文化活动以及文化发展的状态和特点。无论是从琉璃厂各个行业所经营的类别、范围,乃至其经营的特点、经营的主要的商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北京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走向。
研究北京琉璃厂的著作并不是很多,较为完备的是孙殿起辑的《琉璃厂小志》。该书以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述了琉璃厂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后人研究琉璃厂的主要文献资料。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先生曾撰写过一本《琉璃厂史话》,是*部专门介绍琉璃厂的读物,其篇幅精练,文字不多,但对琉璃厂的发展历程勾画得颇为清晰。20世纪80年代,叶祖孚先生也曾经撰写过《北京琉璃厂》。叶先生长期关注宣南文化的研究和资料的整理,是北京史研究的专家,他的《北京琉璃厂》对琉璃厂的介绍更为全面,是了解和研究琉璃厂历史的一本通俗读物。之后的很多研究文章以及相关的图书,对琉璃厂的介绍也很多,但往往是从一个侧面记述琉璃厂的发展。如周肇祥撰《琉璃厂杂记》、陈重远著《文物话春秋》《古玩谈旧闻》《收藏讲史话》等系列图书,讲述了大量北京琉璃厂古玩行的发展史实。这些图书为人们了解北京琉璃厂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资料。
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琉璃厂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并不很完整,对其历史的全貌,特别是对其在北京文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和重大贡献的阐述明显不足,更没有将这个文化街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它的经营活动放在北京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和位于这条文化街上的书肆业、古玩业以及其他文化经营行业,虽然是京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又同时作为京城文化的一个感性化、真实化和具体的物化形态,活跃在北京文化领域。琉璃厂各个行当所经营、传播的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物,又是北京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需求和消费的直接反映,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尚在引导着北京文化的走向。琉璃厂的文化经营已经不再简简单单地是一本古旧书刊、一件三代吉金、一幅宋代名画,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和一种文化的享受。
不管今天走到哪里,都有很多经营古玩、字画和古旧书的摊、店,特别是在许许多多的旅游景点,鳞次栉比的商摊,销售的也是号称“文物”的假古董。有的地方政府机构甚至不惜大手笔地投入,修建什么宋代一条街、明代一条街等等。但是,不论是如何在模样上仿古甚至复古,总是让人觉得缺点什么,觉得不像人们心里想的、感觉的或者喜欢的那股“劲儿”,说白了,缺那种内在的“魂”。纵观琉璃厂的发展,它并没有那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门面,即便是曾经为官员下朝逛厂而专门辟有客房的清秘阁,也没有那种官衙门一般的门脸。它所拥有的是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文化的把玩,由此营造出一股浓浓的京城文玩的情调。这才是北京琉璃厂数百年来被文人雅士所讴歌、被人们所眷恋的根本。这种情调和氛围,是在琉璃厂生存的商贾们经年累月积攒起来的,虽然这些人或是江西的书商,或是山西、河北等地的商贾,但是他们在琉璃厂用自己的一生,用几代人的积累,形成了琉璃厂特有的经营门类和经营项目,形成了琉璃厂特有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形成了琉璃厂特有的温文尔雅、殷勤周到的待客习惯,从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散发着中国传统商贾那种儒雅的经营风格和特有的职业潜规则。他们甚至是京城文化的直接构造者,营造出一种只有在琉璃厂的店肆中徜徉、在店肆中去“淘”才能体悟到的文化氛围,构造出吸引了许许多多文人雅士的“琉璃厂文化”。
应该承认,我们今天的种种“复古”或“仿古”,之所以时常是投入巨资后而效果欠佳,原因有诸多方面。但是在文化内涵上没有去发掘、继承和营造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氛围,没有文化养分的积淀作为“内核”的支撑,则是其中*为关键的因素。尽管这种氛围的文化之魂难以用建筑面积或富丽堂皇的门面体现出来,尽管这种文化养分的内核无法作为一任政府的业绩而显露,但是它往往是种种“复古”或“仿古”工程项目的软肋。不深刻地发掘和探讨历史上琉璃厂的发展,不深入地研究琉璃厂所拥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其结果将必然是又一次形象工程的败笔。
因此,从北京历史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大视角来研究北京琉璃厂,一方面记述琉璃厂文化街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也总结这个文化街各个文化经营行业的行业传统和经营特点,关注其各个行当在经营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以及对北京文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才能更为完整地了解琉璃厂文化街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文化魅力,为我们今后的文化产业经营提供历史的借鉴,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格外重视的课题。 
【书摘与插画】
 辽金城外的海王村
辽南京外的海王村
据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琉璃厂地区*早可以追溯到辽代,这里曾经是辽南京城东的燕下乡海王村。
公元907年,随着唐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在北方地区,契丹渐渐地兴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废除了契丹传统的部落选汗制度,依据中原地区的封建体制即皇帝位,成为契丹历史上*个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积极向南扩张,并从早期的南下掠夺财物变成攫取土地和攻占城池。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病亡,其子耶律德光即位,是为辽太宗。辽太宗继续实行向南扩张的战略,积极向华北发展。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叛后唐,为寻求北方契丹的军事支撑,便向辽太宗乞和,许愿灭后唐之后将幽燕地区及雁门关以北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且岁贡帛三十万匹。石敬瑭的这一举动,对辽太宗而言可谓正中下怀。为此,辽太宗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并与石敬瑭“执手约为父子”。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儿皇帝”典故的出处。会同元年(938年),石敬瑭遣使向辽太宗送上燕云十六州的图籍,辽太宗随即将幽州城升为辽南京。石敬瑭的举措,被后人所不齿,但是他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送,却大大地改变了幽州城的历史发展进程。当时的辽南京与辽朝的其他地区相比,物产丰饶,人烟辐辏。据《契丹国志》记述,当时的南京城内人口达三十万之众,“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蓏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习骑射,耐劳苦”。辽南京作为陪都,其城市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从昔日中原地区政权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变为契丹人吸取中原文化的重要基地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城市,北方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中原政权的汉族官员先后臣服于契丹政权,并成为辽代统治的重要力量。清乾隆年间在琉璃厂发掘出来辽代大臣李内贞墓,墓主就是众多汉官之一。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春季,清廷工部在琉璃厂的工匠于窑厂取土,挖掘之中,发现一座旧时墓葬,其墓中棺椁已经腐烂,而尸骨骨节巨大。清廷工部营膳司郎中孟澔疑为古代墓葬,便亲自查验,发现墓葬的墓志,说明该墓为辽代御史大夫李内贞之墓。墓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大辽故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司空、行太子左卫率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李公,讳内贞……保宁十年(978年)六月一日薨于卢龙坊私第,享年八十,其年八月八日,葬于*燕下乡海王邨(村)。”李内贞生于唐光化二年(899年),沩汭(应为今河北境内)人氏,原为后唐秀才,先后在雁门县、唐县、怀来县为官,耶律阿保机南进时,其归附契丹政权,被封为朝散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等。辽保宁十年(978年)六月一日李内贞以八十高龄而亡,停丧两个月后于八月八日埋葬于今天的琉璃厂一带。当时的海王村一带,河道、水洼遍布,间有高低错落的小土坡,树木草丛繁茂,环境颇为幽静。辽南京城的东城墙大概位置在今天宣武门外的校场五条一线,琉璃厂应在辽南京城的东郊。由于有李内贞的墓志记载,使得后人对辽代琉璃厂地区的地名有了直接的记录。至于燕下乡,据北京史专家、著名考古学者赵其昌先生在1979年考证,燕下乡在唐代的时候称为“燕夏乡”,其范围从辽代的城墙东到今东单一线。而“海王村”一名的来源,则是因为琉璃厂地区曾经拥有诸多水道、水洼而得名。
正是由于清代所发掘的李内贞的墓志记录,人们才得知,辽代的琉璃厂地区为辽南京城东郊的燕下乡海王村。可惜这块墓志当时被掩埋,只留下了孟澔录下的墓志的铭文。这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有关琉璃厂的*早的文字记录。从清乾隆年以后,人们无论是记述琉璃厂的历史,还是咏诵琉璃厂的文化情调,海王村成为人们描述琉璃厂历史中出现*多的名称,而且还常常用异体字的“海王邨”来表现。今天的中国书店总店所在地——海王村公园,就是由此而来的,公园门口还悬挂着启功先生书写的“海王邨”匾额。 

 
 
 
 

商品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作为通俗介绍北京地标性历史风物的图书,由作者经细致的调查走访,撰写,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记述了琉璃厂的历史。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作者在古籍整理、出版界以及北京文化研究领域有相当的成就,其在琉璃厂生活、工作四十余年,在琉璃厂的研究和资料占有上在国内居一流地位。曾出版《北京古旧书业与北京文化发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说说北京的四合院》等。

目录
琉璃厂街是以经营古旧书、古玩和文房四宝著称的文化商业街。位于宣武区和平门以南, 以南新华街为界, 分为琉璃厂东、西街, 全长500米。琉璃厂街因在元、明时期设窑烧制琉璃瓦而得名, 已有700多年历史。明代出现书店, 在康熙年间成为京城书市和古玩中的中心, 其间经历过朝代的兴替, 经历过繁荣与冷落, 但始终保持了本身的经营特色, 绵延了300余年。街中的翰墨书香和珍奇古玩, 与周边的会馆、戏楼、庙会活动等相得益彰。本书图文并茂, 为读者介绍了琉璃厂的历史演变、周边景物、民俗文化和规划建设等内容。

主编推荐

北京文化,一城三带丛书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