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与社会
  • 图像与社会
  • 图像与社会
  • 图像与社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图像与社会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65.34 6.1折 108 全新

库存30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 包华石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2842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4458718

上书时间2024-10-14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包华石(Martin Powers)
有名汉学家、艺术史家。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系荣衔教授,曾任莎莉•迈克尔逊•戴维森(Sally Michelson Davidson)中国艺术与文化讲席教授,前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关注中国世情史中艺术的作用,特别着眼于社会公义的艺术表达。1993年,他的《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一书作为20世纪以前中国研究的很好著作,荣膺列文森奖。2006年,他又以《纹样与人物:古典中国的装饰、社会与自我》(Pattern and Person: Ornament, Society, and Self in Classical China)一书再获列文森奖。他曾供职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学术团体协会(ACLS),并任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CASVA)顾问。在中国,他曾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并以中文在《读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2009年,他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与蒋仁和共同编纂了“观看亚洲艺术”(Looking at Asian Art)以及“布莱克威尔中国艺术指南”(Blackwell Companion to Chinese Art)书系。2019年出版著作《中国与英国:前工业化时代语言与图像中的正义之争》(China and England: the Preindustrial Struggle for Justice in Word and Image),2020年此书以“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之名出版中文版。

译者 王金凤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比较哲学,关注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此前译有包华石的另一部著作:《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目录
本书分上下两册, 从古代中国的艺术和视觉出发, 结合观念史、社会学与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 呈现出对艺术史的广博视野, 其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充满张力而富有启发性。包华石为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美术史家, 1978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曾就职于洛杉矶加州大学, 1987年起在密西根大学任教。

内容摘要
 本书选取了包华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艺术史》《艺术学报》《斯德哥尔摩远东艺术博物馆馆刊》等学术刊物及《探索中国画》等著作中的十三篇文章,其中两篇由包华石本人以中文写作,其余由作者的长期合作译者王金凤翻译。全书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思想史等多个角度对艺术品的制作与传播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跨文化研究,讨论的文化艺术问题从先秦延续至现当代,涵盖了审美趣味、艺术赞助、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官僚理论等艺术史中的重要问题,涉及的艺术门类除经典画作之外,还囊括了兵马俑、青铜器、画像石等墓葬艺术、装饰艺术,并包括对作者治学背景的深入访谈。

主编推荐
本书由包华石教授的十三篇论文组成,如果读者尚未了解包华石教授是一位怎样的学者,或者想要深入了解他的治学背景,可以首先阅读本书中的《探索中国画:与艺术史家包华石的对话》一文,这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郭继生教授发起的一次对谈,其中涉及了包华石的成长环境、阅读经历、学术背景,以及他对中国艺术史的判断与关注点,他的“西方”视角如何影响了对“东方”的研究等等。
包华石对先秦至汉代艺术、社会与思想史的相关研究,可见以下一系列论文:《<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特性》从《庄子》内篇《齐物论》中“非彼无我”的认识论谈起,探讨战国时期思想系统中这一认识论的形象化范例,试图拓宽我们对视觉和思想互动的认知。《中国哲学与艺术中“自然”与“自由”的共生》追溯了“自然”“自由”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融合与发展,通过探寻从庄子、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到司马光等大家著述中相关的阐释,探讨思想资源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艺术的自然主义与官僚理论——秦代艺术的继承、创新与政治》则深入了“自然主义”这一命题,试图分析秦始皇兵马俑造型中自然主义特质的形成缘由与秦代官僚理论之间的关系。《早期中华帝国古典主义的辩证法》讨论了汉代儒家文士所倡导的“古典主义”与旧时贵族文化展现的古典风格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时代兴起的文雅质朴与过去的华丽繁复之间的对比,也标志着中国艺术史和文明目前一道重要的分水岭。《中国西汉时期的艺术审美、经济和社会秩序》通过聚焦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中士大夫与经济学家对于社会和经济资源分配的不同观点,展现出士大夫针对奢侈传统的不满背后对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批判,体现了社会价值对特定艺术风格的影响。《中国东汉时期的竞争性政治与竞争性审美》则从东汉官僚制度和社会体系入手,分析赞助人的趣味对墓藏中画像石图像设计的影响。《多头多身的符瑞与中华帝国早期的公共议题》是包华石关于汉代武梁祠的一篇经典研究,如巫鸿所言,其研究系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出发,作者“并没有尝试着将石刻与一般的社会准则相联系,而是以个案为基础处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专注于艺术赞助、重要政治事件的冲击以及同时代的政治运动之类的问题”。
包华石对跨文化与比较史学研究的贡献,可见以下五篇理论性较强的论文:《中西笔法的文化政治意涵》以绘画中最基本的笔法为原点,拆解了艺术史中为民族主义服务的文化叙事,驱散了不同价值尺度投射在艺术之上的幻影,阐述了东方艺术中现代主义的根源。此文可与《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并读。《法自画生,障自画退——东西绘画与个人主义》亦从传统的中西比较入手,追溯了东西方艺术中个人主义的发展史,批判了学者进行文化比较时存在的误区。《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评定》质疑了比较史学的中立性,打破认为中国山水画与传统欧洲古典风景画思想理念趋同的观念,分析其中蕴涵的特殊性与现代性。《近代早期英国与中国对于“国家”的形象化表征》分别从霍布斯的《利维坦》插图和《望贤迎驾图》《牧童水牛图》《夏山图》等宋画入手,深入分析图像中人民与国家关系的表现方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