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众创空间的模式、问题及治理机制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校众创空间的模式、问题及治理机制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29.38 4.3折 68 全新

库存25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育家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8802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4343268

上书时间2024-10-09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技术知识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之一,核心技术更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创新和创业直接改变一国经济的生产函数形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比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更大的潜力。众创空间是新技术、新模式的摇篮,高校是“双创”人才的集聚地,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为一国经济输送着源源不断的人才、技术和新创意。
  从创立主体上看,我国高校众创空间主要有三种模式:高校独立自主创建模式、“高校 企业”小联合模式以及“高校 企业 政府”大联合模式。各高校众创空间的名称也不完全相同,如“清华大学i.Center”“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浙江大学e-WORKS创业实验室”等。在“985”和“211”等重点高校中,三种主导模式的高校众创空间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不少非重点高校的众创空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模式定位不清,由此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盈利模式不明确等问题。其次,发展不均衡,实际运行效果差异较大。再次,服务内容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没能形成促进创业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生态体系。最后,运营和治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和高校专业教育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作者简介

 郑育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美国Rutgers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理论、合同理论与组织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创新管理、金融科技。曾在China Finance Review、《经济学(季刊)》、《财经研究》、《经济学家》、《上海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领域重点项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项目等十多项课题,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两项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目录
本书研究了高校众创空间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分析了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首先, 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模式下的效率问题, 将高校众创空间划分为三种模式--高校独立自主创建模式、“高校+企业”小联合模式以及“高校+企业+政府”大联合模式, 并比较了国际一流高校众创空间在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其次, 基于生态圈理论分析了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对部分示范性高校众创空间进行案例分析, 为更多高校发展众创空间提供思路和借鉴。

内容摘要

第一章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背景

第一节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一词是中国政府的首创,国外对应的词汇是“创客空间”(Maker Space)。建立众创空间是中国政府基于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而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是从根本上推动人力资本和技术这两大生产要素产生协同作用以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是解决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的实质性举措。众创空间继承了“创客空间”的发展精神,但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柴火创客空间后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强调“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这是众创空间一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以下简称《意见》),这个纲领性文件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构建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2015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5〕297号),明确了众创空间的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建设条件、服务功能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政府的支持大大助力了众创空间的发展。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10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科技部分三批遴选了优秀的众创空间并进行了备案公示,共计1337家众创空间。其中,第一批136家,第二批362家,第三批839家。2017年之后科技部每年都进行备案,2019年有60家企业类型众创空间因未达标而退出国家备案目录。截至2020年10月,通过国家备案的在运营众创空间共2386家,其中有166家高校众创空间,经公示备案的众创空间将统一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进行管理。

第二节 企业利用众创推动创新的主要模式

从创新的参与者角度来看,企业的创新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或三个层面:第一,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协同创新;第二,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协同创新;第三,企业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协同创新。实际上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企业的创新都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含义,只不过在互联网社会形成之前,第三个层面的创新由于成本高昂而无法形成。在互联网社会形成之后,众创的模式才真正到来。

早在2007年10月,《经济学家》杂志就预言了众创(Mass Innovation)的到来,认为在互联网有关平台上,全球大众都将可以根据兴趣和专长自由参与有关创新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企业内部创新,众创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一,众创同时在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扩大了创新信息资源,而这两方面正……



精彩内容

本书研究了高校众创空间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分析了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模式下的效率问题,将高校众创空间划分为三种模式——高校独立自主创建模式、“高校+企业”小联合模式以及“高校+企业+政府”大联合模式,并比较了国际一流高校众创空间在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其次,基于生态圈理论分析了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部分示范性高校众创空间进行案例分析,为更多高校发展众创空间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