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鸿一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惊鸿一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8.35 2.1折 39 全新

库存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伟鸿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65581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1890138

上书时间2024-06-25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他是一位不卑不亢、拿捏到位的对话者,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面对全球工商巨子,他潜心营造的话语场为观众洞开商业与人生的独特境界,令枯燥而严谨的财经话题平添个性之美和交锋之趣。”这段由《新周刊》撰写的颁奖词,见证着陈伟鸿的独立之路。
  陈伟鸿说:“自从有了主持人,观众就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我愿这双眼睛永远公正、明亮。”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相信作为“另一双眼睛”的陈伟鸿,永远公正、明亮。
  数年时间的往返奔波,他始终致力于在舞台上沉住气、找到自己的观众,终于在一个新的世界磨炼出一个新的自己。
  从不盲从,也绝不狂妄……在这本书里陈伟鸿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后半生提出鞭策。

作者简介
陈伟鸿
1968年出生于厦门。早期曾在厦门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2001年开始担任《对话》栏目主持人至今,是央视很很好的财经节目主持人。
陈伟鸿说:“我在主持方面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培训,惟一的优势就是善于观察,愿意不断地学习。”

目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时代和我一起“长大”; 一座小岛的悬疑志; 非典型性财经男; 在喧嚣的90年代, 我失声了; 我讲给CCTV的第一个故事; 你听说过柳传志吗; 昂贵, 也心酸等。

内容摘要
一个在海边长大的男孩,一位遍访世界500强的高端财经主播。一轮时光,中年况味,陈伟鸿为你亲述人物和财富背后的精神,洞悉时代与人生起伏的真相。 
45年的半世人生,个人小传与时代大传相互映衬;13年的“对话”如流云过隙,政、经各界高手轮番登场。“惊鸿一瞥”,瞥见的是这个时代很本质、很喧嚣、很激动人心的片段。正如陈伟鸿书中所写,“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界。”

主编推荐

“他是一位不卑不亢、拿捏到位的对话者,虽专业而内敛,虽内行而平和;面对优选工商巨子,他潜心营造的话语场为观众洞开商业与人生的独特境界,令枯燥而严谨的财经话题平添个性之美和交锋之趣。”这段由《新周刊》撰写的颁奖词,见证着陈伟鸿的独立之路。  

数年时间的往返奔波,他始终致力于在舞台上沉住气、找到自己的观众,终于在一个新的世界磨炼出一个新的自己。从不盲从,也绝不狂妄……在这本书里陈伟鸿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后半生提出鞭策。

陈伟鸿说:“自从有了主持人,观众就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我愿这双眼睛永远公正、明亮。”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相信作为“另一双眼睛”的陈伟鸿,永远公正、明亮。

 

精彩内容
 特区是新锐的,也是温暖的,父母的工资单中多了一项“特区补贴”,久违的满足感也显示在他们的表情中。仿佛是一块被重新唤醒的土地,厦门不再那么沉静,一排排崛起的厂房,一个个透着洋范儿的企业名字,出现在我看世界的视野中,成为我青春记忆的鲜明背景。这是一个有更好的生活可能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
又一种可能发生了,同样是从南中国到北中国之间的迁徙,只不过这次的起点是厦门,目的地北京既是古都,又是首都。随父母从内陆到定居厦门17年之后,因为在央视工作的缘故,我又开始了从南向北的穿梭。因为有了飞机,旅程不再漫长,却总会有故事发生。2005年的一天,我乘厦航从厦门返回北京,在同一个机舱遇到了时任福建省委组织部长的于伟国,本不想前去打扰,但他还是认出了我,两个人聊得最多的是特区,是厦门。
没承想,7年后的2012年,我们有了一次真正的对话,此时的厦门特区已经走过近30年的开放历程,于伟国在厦门市委书记的职位上也已历经3年光阴。
虽然已经不在厦门生活,但这里还是父母的家,厦门之于我,永远是仅次于安海的第二故乡。为了做好这期节目,我特意提早几日赶回了厦门,只为再一次亲近这个伟大的特区。厦门之变化,是所有厦门人有目共睹的,数座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厦门岛变成了厦门市,“变大”是最
为显著的感觉。“岛内外一
体化”这个词不仅执政者于伟国在谈,连鼓浪屿上的诗人舒婷也在谈:“前不久,厦门实行岛内外一体化,都算经济特区,特殊的地方法规惠及的范围加大好几倍。现在的大厦门,人口大概有200万,其中一半是新移民。无论是洋博士还是打工仔,他们都在为厦门做巨大贡献,融入本地社会,甚至悄悄影响着厦门和厦门人。”外面的世界愈加精彩,大厦门风生水起,诗人却分明将自己与所
有的影响隔离,心甘情愿地生活于鼓浪屿上那所老房子里,甚至不允许别人说厦门半个“不”字,偏爱一座岛屿和一座城市到近乎偏执,舒婷自嘲为“厦门沙文主义”大发作。诗人的腔调,在我看来是任性而唯美的,因为类似于“岛内是欧洲,岛外是非洲”的说法自学生时代就响在我耳边,优美的环境加上优裕的生活让厦门岛内人慢慢养成一种难以撼动的“安逸”态度,如今这样的安逸却似乎成为了大厦门发展的阻力。
对话尚未开启,就吸引了厦门内外诸多媒体的关注,外界将我称为“咱家人”,将于伟国称为“当家人”,并希望两个名字中都有“伟”字的男人碰撞出一期“伟大”的《对话》。“伟”不好说,“大”倒是很贴切。和于伟国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他,他们眼中的于书记特别喜欢说“大”这个字,做事要有大的气度,视野要有大的格局。再次见到于伟国,他并没有急于说到“大”,反而透露了一种“很大”的忧虑:“我们的干部一出差,千方百计都要连夜赶回厦门,理由是在外地实在不习惯,看来看去还是厦门好。每次听到他们这样讲,我很不高兴。这表面上是在赞美厦门,实际上是一种狭窄的小岛思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维在岛内企业上也表现出来,他们不愿意走出岛外发展。”于伟国的忧心忡忡反映了执政者的深谋远虑。进入2l世纪之后,特区的政策与普区基本拉平,特区已经逐渐丧失“特权”。
厦门岛经过30年的发展,人口密度已经超过香港,林立的企业厂房已经让小岛不堪重负,但许多外资企
业又面临新拓展,又都在向他申请建设用地。“伟鸿,你认为我能将这种情绪真实地带到节目现场吗?”一个执政者的真心,远胜一档节目的意义,在策划会上,于书记与我这两个新旧厦门人一致选择了“走出小岛思维”作为节目的讨论主题。或许是由于都经历过岛外思维的碰撞,因此在思索城市发展路线的时候,我们的目光都会习惯性地向厦门岛之外望去。
于伟国把现在的厦门发展路径比喻为“由拳头变为手掌”,意思是说经济特区由以前的厦门岛,辐射到了岛外4个新区的范围。城市的面积扩大了,可这是否意味着城市真正地成长了起来?P5-6

媒体评论

《惊鸿一瞥》不只是伟鸿一个人的成长告白,更有他对这十几年中国财经社会的审慎观察。

——柳传志

看陈老师的新书,感觉他站在局内与局外的界碑上,把我们这些“张牙舞爪”的人看得很清楚。

——马云

平等、舒适以及“存在以安全感为前提的不确定性”,是实现充分对话的三个必要元素。陈伟鸿先生在节目里营造的话语场满足了这一切。

——马化腾

翻看这本新书,你会明白为什么非主持专业、非财经专业的陈伟鸿先生能把一档高端财经节目主持得那么好。

——李彦宏

对于一个主持人而言,“听”很可能比“说”更重要。陈伟鸿是真正在用心听你说话,你的倾诉欲会很自然地释放出来。

——王石

在媒体眼中,他是观众的代言人,从不艰涩,善于启发,用对手的智慧丰富观众的认知。从综艺节目主持人到财经节目主持人,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转型和蜕变,为节目营造出课堂的氛围,在观点交锋和头脑碰撞中驾驭现场。

——2012年《新周刊》

应变自如,才气天成,深谙主持之道,兼修才艺文章。

——《中国电视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