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步解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四步解忧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21.72 3.7折 58 全新

库存20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瑶, 秦江著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6770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4212401

上书时间2024-06-24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1.焦虑症能否疗愈
焦虑症能否疗愈,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在此,我们不引经据典,也不讲深奥的神经科学。作为临床心理咨询师,我们要说的是,一定能够疗愈!
这不是空喊口号。举个例子,有人焦虑得不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度日如年。为寻求解脱,便出家当和尚,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当然,有人不幸患上焦虑症,我们也并不建议出家,而是建议患者了解焦虑症的相关知识,积极寻求疗愈的方法。
从笔者1万多个小时咨询案例的临床实践来看,大多数患者的焦虑症都能得到疗愈,且治愈率在60%以上。所以,要给自己一些信心,焦虑症就是精神感冒,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焦虑症治愈率比较高,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得到疗愈。有的患者会反复发作,需要终身服用抗焦虑药品。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看清焦虑症本质,或仅靠服药缓解症状,或一味逃避以减压,或过分依赖心理咨询师,自己不去思考、探究并作出改变。
服药可以暂时抑制症状,逃避只能得到片刻安宁,依赖别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焦虑症是心病,心病必须心药医,而能真正改变内心的,唯有自己。心理医生只是指路人,指出患者的思维误区,但不能代替患者去思考,更不能代替患者去改变。
人的思维定式一旦形成,改变是困难的;但是一旦患上焦虑症,改变又是必需的。改变的第一步,是学习焦虑症的相关知识,看清本质,提高认知,明确方向。本书是关于焦虑症自我疗愈的简易读本,翻阅本书,改变内心,并付诸实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几点说明
第一,本书所谓“四步”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首先是识别焦虑症状,其次是摸索自愈方法,再次是看透焦虑本质,最后是践行断根思维。
第二,本书立足于自愈,希望读者能动用自身力量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也不排斥寻求帮助,包括寻求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关于寻求帮助方面的内容,可参看本书的附录部分。
第三,本书所述的自愈方法,特别是针对性疗法,如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开展,效果会更好。如果你生活在偏远地区或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无法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也可以自己摸索前行。在自我疗愈过程中,如你有不适感,请停下来,思考原因,调整方法,不要一味坚持。
第四,建议读者按顺序从第一步看起,对于重点内容,则可以反复看、细体会。个别焦虑程度较重的读者,在看第一步时,也许会因焦虑被唤醒,而出现不适感或者症状加重感。此时,可以暂停阅读,深呼吸,调整心绪后再看,也可以先看第二步,了解一些缓解症状的方法、技巧,并试着做一下,感觉有点效果后,再回头看第一步。
第五,我们要提醒读者,不要给自己乱贴标签,如果你只有焦虑情绪,那么不要强行将它理解为焦虑症。所以,翻阅本书的时候,既要眼到,也要心到。
第六,本书所有人物均为化名,并隐去了其真实身份信息。本书案例,均来自作者的心理咨询工作和日常生活。


【书摘与插画】

本篇导读
第一步,识别焦虑症状。焦虑症及其症状可归纳为六大类别,两种区别,四个方面,此外还有一个可作测量用的量表。
六大类别(第1—6章),是指恐惧性焦虑症、急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强迫性焦虑症、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指出的是,强迫症在临床较为多见,有的心理图书将强迫症与焦虑症分开讨论,让人认为它们是两种疾病。其实,强迫症是焦虑症之一,本书称之为强迫性焦虑症。
两种区别,是指焦虑情绪与焦虑症的区别、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区别。四个方面,是指从总体来讲,焦虑症患者在大脑神经、行为、心理和就医方面易出现的症状。一个量表,是指焦虑自评量表(SAS)。这些属于症状相关的其他问题,归入第七章。
第二步,摸索自愈方法。归纳为四大类别(第8—11章),即针对性疗法、冥想疗法、正念疗法和通用简易疗法。
本书在前期策划征求意见的时候,有人提出只分一步,先写症状,接着写解决方法,如果有100种焦虑症,就写100种解决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清晰明了。
这种意见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不符合焦虑症的特点与规律。这里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把锁需要几把钥匙才能打开,有的患者甚至需要三种或四种疗法并用;第二种情况是一把钥匙可以同时开多把锁,即一种疗法可以用于两种甚至多种类型的焦虑症。除此之外,同类型、同症状的患者需要的疗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适合A疗法,有的适合B疗法,要因人而异。还有很多其他情况,在此不作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步的标题是“摸索自愈方法”,既然是摸索,就需要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究。心理咨询师只能启发,让你思考,而不能代替你思考。解决焦虑最关键的因素仍然在患者自己,光靠心理咨询师是远远不够的。
好了,开始行动吧。迈出第一步,翻开第一章,开始我们的心理自助之旅!
第一步 识别焦虑症状
第一章 恐惧性焦虑症——不敢面对特定事物
1. 对蜈蚣的恐惧
小倩是留守儿童。在她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奶奶身体差,不能再照顾她了,她便跟随父母来到他们打工的城市。父母工作忙,给她找了个民工子弟寄宿学校。由于是中途插班,本年级宿舍已满,她被安排到一个初中生宿舍。
一个周末,小倩与一名初中生在宿舍聊天。初中生给她讲蜈蚣如何可怕,说蜈蚣是八脚蛇,被咬一口人就会死。小倩听着,开始害怕起来。初中生又把一只塑料蜈蚣粘在小倩的衣服上,并对小倩说:“蜈蚣正在你袖子上。”小倩一惊,抬手一看,在接近手背地方的衣袖口,果然有一只黑色的大蜈蚣。小倩尖叫一声,本能地甩手,但蜈蚣像是粘在衣服上,怎么甩也甩不掉。眼看蜈蚣就要爬上手背了,小倩吓得直跳,情急之下,她脱下外衣,跑出宿舍。初中生见恶作剧成功,哈哈大笑起来。待小倩跑出宿舍后,她将粘在小倩衣袖上的塑胶蜈蚣撕下,拿在手里反复把玩,很是得意。
这件事,小倩不敢声张,也没有告诉老师或父母,但她的心理却因此受到了伤害,留下了恐惧焦虑症的病根。从此以后,她一见到蜈蚣,或者见到类似蜈蚣的物体,就吓得不行。但幸好蜈蚣并不常见,没有影响小倩的生活。所以,她选择了回避,没去接受心理咨询,也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手段。
2. 嫁不出去的姑娘
小婷今年30岁,男朋友谈得不少,但每一个都最多维持半年。父母着急,同事说她挑花了眼,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小城市,30岁尚未结婚,就颇引人侧目。难道这辈子要一个人过吗?小婷忧心忡忡,成天无精打采,工作效率大幅下降。几经思量,她决定独自一人到省城接受心理咨询。
在心理医生面前,小婷毫不掩饰地道出症结。小婷说,她恋爱到一定阶段,男朋友便动手动脚,对她来说,一般的拥抱、接吻尚可接受,一旦更进一步,她便陷入极度惊恐之中。心理医生让她描述得具体些,小婷说,每当他们的关系要再次深入时,眼前的男朋友便不再是恋人,而是一条要缠绕自己的大蟒蛇,她所能做的就是推开男朋友,逃跑、回避,她一直过不了自己心里这道坎。
心理医生问她小时候是否遭受过性侵,她坚定地否认了。心理医生说,人在3岁之前没有记忆,希望她回去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同时思考一下原因,下次再来。
第二次做心理咨询时,小婷对心理医生说,可以排除婴幼儿时期被性侵的可能性,因为在她小的时候,奶奶经常跟她讲男人坏,要她处处提防。有一次,奶奶指着电视说:“男人就像这条大蟒蛇这样坏。”从那时起,电视里的蟒蛇形象就根植在了小婷心里,进而影响了她后续的认知。心理医生说,小婷患的是恐惧性焦虑症,会对特定事物感到惶恐不安,而她的特定事物是性,这致使她恋爱不成功。
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小婷进行了几次认知治疗。一年后,她步入了婚姻殿堂。
3. 对孤独的恐惧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都不愿独自一人。
孤独,使人感到落寞、无聊、无助、烦闷,会给人带来一种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如果仅是这种感觉,倒还没什么。但有些人的反应太大了,例如大二学生崔伟。他这样形容自己:孤独的时候,仿佛行走在群狼出没的荒原,没有尽头,没有希望,随时都会被狼吃掉,每一刻都仿佛是生命的尽头……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他拼命结交朋友,但朋友再多,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地陪伴他。他不敢一个人去打饭,不敢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不敢一个人去商场购物,更不敢一个人去旅行。有一次,同学们说起有人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不断赞叹那个人勇敢。崔伟听到这里,脑袋嗡了一下,心一紧,“一个人”“可可西里”“无人区”,这三个关键词闯入他的脑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想到那种孤独,他就吓得不行,但是当着同学们的面,他又必须强忍着,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害怕孤独的心理对崔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渴求同学的陪伴,加入不了圈子就很难受。有一次,某个相对要好的同学想一个人去旅行,他要跟着去,同学拒绝后,他仍坚持,随后同学甩出一句话——你是不是同性恋?
崔伟不是同性恋,而是患了恐惧性焦虑症,只是他恐惧的对象比较特殊。
4. 我天生就怕狗
通常,女孩子胆子小,怕狗很正常,但是王小欢对狗的反应有些过了。她对狗不是一般的怕,而是看到狗就心神不宁,即使一条很小的、不会咬人的宠物犬,也会让她呼吸急促、心慌心闷,想要赶快远离。
王小欣所在的三线城市,生活节奏不快,养宠物犬的人也多,她每天上街都会看见各种狗,回避不是好办法,于是她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心理咨询师要弄清她怕狗的根源。王小欣说,她怕狗是天生的,从有记忆起就怕得要命。心理咨询师问她怕不怕其他尖嘴动物,比如羊、兔子等,王小欣回答说都不怕,就怕狗。
经过一个小时的交流,心理咨询师排除了其他因素,例如怕狗是因为幼年时经历了关于狗的心理创伤事件,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
最后,心理咨询师判断王小欣怕狗是天生的。对此,心理咨询师解释说,恐惧性焦虑症有可能是天生的,也有可能是后天形成的。天生的属于基因问题:父母也怕狗,他们或许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孩子就表现得特别明显,然后慢慢发展成了焦虑症。另外,不排除隔代遗传的可能性:父母也许没有恐惧性焦虑症,但爷爷奶奶辈可能有。
人类对于基因遗传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科学上还没有基因修改的治疗方式。这种焦虑症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或者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治疗,从而实现自我疗愈。认知疗法,就是提高认知,看透本质,做到心中有数,情况就会好起来。至于系统脱敏疗法,下文再细讲。
5. 恐惧性焦虑症的种类及判断标准
恐惧性焦虑症一共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害怕动物,比如蛇、老鼠、蟑螂、蜈蚣、青蛙、蚂蚁等。二是害怕天气现象,比如雷电、台风、冰雹等。三是害怕特定环境,比如黑暗的地方、高处(乘坐飞机)、幽闭空间(电梯)、有某种声音或气味的特定场所等。四是害怕特定的物品,比如血、尖刀、毛球等。五是害怕其他的人或事,比如打针、拔牙、孤独、性、外国人等。



 
 
 
 

商品简介

这是一本以认知行为治疗为理论,简单易行的抗焦虑自救指南。本书立足自愈,希望读者能动用自身力量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也不排斥寻求帮助,包括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书中提炼出了“两轮四步”焦虑症自愈路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识别焦虑症状、摸索自愈方法、看透焦虑本质、践行断根思维这四步,改变焦虑症患者的认知、思维、观念与行为,帮助患者实现从缓解症状到自我疗愈的“两轮”心智突围。



作者简介

陈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EAP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西心集团政企事业部心理服务组资深技术顾问。曾任重庆三一八医院心理疏导室主任、重庆九五医院心理干预中心主任;曾参加5-1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期间,采取个案交流、小组督导等方式服务全国各地咨询者。14年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累积案例数千个,咨询时间长达11700余小时,发表心理学相关文章40余篇,举办心理讲座(含线上与线下)100余次。

秦江,四川省作协会员,已出版《捕心者:心理医生见闻录》《谁能领导左宗棠》《一入江湖岁月催:东晋末年的荒唐事件》等作品。



目录
这是一本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 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病情, 不断学习实践, 最终彻底战胜焦虑症的书。作者以多年工作实践和众多心理咨询案例为基础, 提炼出“两轮四步”焦虑症自愈路径, 具体说来, 就是通过识别焦虑症状、摸索自愈方法、看透焦虑本质、践行断根思维这“四步”, 改变焦虑症患者的认知、思维、观念与行为, 帮助患者实现从缓解症状到彻底根治的“两轮”心智突围。本书案例众多、节奏明快、通俗易懂、一学就会, 是一本具既有知识体系, 又有具体方法的实操手册。

内容摘要

本篇导读

第一步,识别焦虑症状。焦虑症及其症状可归纳为六大类别,两种区别,四个方面,此外还有一个可作测量用的量表。

六大类别(第1—6章),是指恐惧性焦虑症、急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强迫性焦虑症、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指出的是,强迫症在临床较为多见,有的心理图书将强迫症与焦虑症分开讨论,让人认为它们是两种疾病。其实,强迫症是焦虑症之一,本书称之为强迫性焦虑症。

两种区别,是指焦虑情绪与焦虑症的区别、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区别。四个方面,是指从总体来讲,焦虑症患者在大脑神经、行为、心理和就医方面易出现的症状。一个量表,是指焦虑自评量表(SAS)。这些属于症状相关的其他问题,归入第七章。

第二步,摸索自愈方法。归纳为四大类别(第8—11章),即针对性疗法、冥想疗法、正念疗法和通用简易疗法。

本书在前期策划征求意见的时候,有人提出只分一步,先写症状,接着写解决方法,如果有100种焦虑症,就写100种解决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清晰明了。

这种意见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不符合焦虑症的特点与规律。这里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把锁需要几把钥匙才能打开,有的患者甚至需要三种或四种疗法并用;第二种情况是一把钥匙可以同时开多把锁,即一种疗法可以用于两种甚至多种类型的焦虑症。除此之外,同类型、同症状的患者需要的疗法也各不相同,有的适合A疗法,有的适合B疗法,要因人而异。还有很多其他情况,在此不作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步的标题是“摸索自愈方法”,既然是摸索,就需要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究。心理咨询师只能启发,让你思考,而不能代替你思考。解决焦虑最关键的因素仍然在患者自己,光靠心理咨询师是远远不够的。

好了,开始行动吧。迈出第一步,翻开第一章,开始我们的心理自助之旅!

第一步 识别焦虑症状

第一章 恐惧性焦虑症——不敢面对特定事物

1. 对蜈蚣的恐惧

小倩是留守儿童。在她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奶奶身体差,不能再照顾她了,她便跟随父母来到他们打工的城市。父母工作忙,给她找了个民工子弟寄宿学校。由于是中途插班,本年级宿舍已满,她被安排到一个初中生宿舍。

一个周末,小倩与一名初中生在宿舍聊天。初中生给她讲蜈蚣如何可怕,说蜈蚣是八脚蛇,被咬一口人就会死。小倩听着,开始害怕起来。初中生又把一只塑料蜈蚣粘在小倩的衣服上,并对小倩说:“蜈蚣正在你袖子上。”小倩一惊,抬手一看,在接近手背地方的衣袖口,果然有一只黑色的大蜈蚣。小倩尖叫一声,本能地甩手,但蜈蚣像是粘在衣服上,怎么甩也甩不掉。眼看蜈蚣就要爬上手背了,小倩吓得直跳,情急之下,她脱下外衣,跑出宿舍。初中生见恶作剧成功,哈哈大笑起来。待小倩跑出宿舍后,她将粘在小倩衣袖上的塑胶蜈蚣撕下,拿在手里反复把玩,很是得意。

这件事,小倩不敢声张,也没有告诉老师或父母,但她的心理却因此受到了伤害,留下了恐惧焦虑症的病根。从此以后,她一见到蜈蚣,或者见到类似蜈蚣的物体,就吓得不行。但幸好蜈蚣并不常见,没有影响小倩的生活。所以,她选择了回避,没去接受心理咨询,也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手段。

2. 嫁不出去的姑娘

小婷今年30岁,男朋友谈得不少,但每一个都最多维持半年。父母着急,同事说她挑花了眼,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小城市,30岁尚未结婚,就颇引人侧目。难道这辈子要一个人过吗?小婷忧心忡忡,成天无精打采,工作效率大幅下降。几经思量,她决定独自一人到省城接受心理咨询。

在心理医生面前,小婷毫不掩饰地道出症结。小婷说,她恋爱到一定阶段,男朋友便动手动脚,对她来说,一般的拥抱、接吻尚可接受,一旦更进一步,她便陷入极度惊恐之中。心理医生让她描述得具体些,小婷说,每当他们的关系要再次深入时,眼前的男朋友便不再是恋人,而是一条要缠绕自己的大蟒蛇,她所能做的就是推开男朋友,逃跑、回避,她一直过不了自己心里这道坎。

心理医生问她小时候是否遭受过性侵,她坚定地否认了。心理医生说,人在3岁之前没有记忆,希望她回去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同时思考一下原因,下次再来。

第二次做心理咨询时,小婷对心理医生说,可以排除婴幼儿时期被性侵的可能性,因为在她小的时候,奶奶经常跟她讲男人坏,要她处处提防。有一次,奶奶指着电视说:“男人就像这条大蟒蛇这样坏。”从那时起,电视里的蟒蛇形象就根植在了小婷心里,进而影响了她后续的认知。心理医生说,小婷患的是恐惧性焦虑症,会对特定事物感到惶恐不安,而她的特定事物是性,这致使她恋爱不成功。

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小婷进行了几次认知治疗。一年后,她步入了婚姻殿堂。

3. 对孤独的恐惧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都不愿独自一人。

孤独,使人感到落寞、无聊、无助、烦闷,会给人带来一种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如果仅是这种感觉,倒还没什么。但有些人的反应太大了,例如大二学生崔伟。他这样形容自己:孤独的时候,仿佛行走在群狼出没的荒原,没有尽头,没有希望,随时都会被狼吃掉,每一刻都仿佛是生命的尽头……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他拼命结交朋友,但朋友再多,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地陪伴他。他不敢一个人去打饭,不敢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不敢一个人去商场购物,更不敢一个人去旅行。有一次,同学们说起有人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不断赞叹那个人勇敢。崔伟听到这里,脑袋嗡了一下,心一紧,“一个人”“可可西里”“无人区”,这三个关键词闯入他的脑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想到那种孤独,他就吓得不行,但是当着同学们的面,他又必须强忍着,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害怕孤独的心理对崔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渴求同学的陪伴,加入不了圈子就很难受。有一次,某个相对要好的同学想一个人去旅行,他要跟着去,同学拒绝后,他仍坚持,随后同学甩出一句话——你是不是同性恋?

崔伟不是同性恋,而是患了恐惧性焦虑症,只是他恐惧的对象比较特殊。

4. 我天生就怕狗

通常,女孩子胆子小,怕狗很正常,但是王小欢对狗的反应有些过了。她对狗不是一般的怕,而是看到狗就心神不宁,即使一条很小的、不会咬人的宠物犬,也会让她呼吸急促、心慌心闷,想要赶快远离。

王小欣所在的三线城市,生活节奏不快,养宠物犬的人也多,她每天上街都会看见各种狗,回避不是好办法,于是她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心理咨询师要弄清她怕狗的根源。王小欣说,她怕狗是天生的,从有记忆起就怕得要命。心理咨询师问她怕不怕其他尖嘴动物,比如羊、兔子等,王小欣回答说都不怕,就怕狗。

经过一个小时的交流,心理咨询师排除了其他因素,例如怕狗是因为幼年时经历了关于狗的心理创伤事件,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

最后,心理咨询师判断王小欣怕狗是天生的。对此,心理咨询师解释说,恐惧性焦虑症有可能是天生的,也有可能是后天形成的。天生的属于基因问题:父母也怕狗,他们或许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孩子就表现得特别明显,然后慢慢发展成了焦虑症。另外,不排除隔代遗传的可能性:父母也许没有恐惧性焦虑症,但爷爷奶奶辈可能有。

人类对于基因遗传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科学上还没有基因修改的治疗方式。这种焦虑症可以通过认知疗法,或者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治疗,从而实现自我疗愈。认知疗法,就是提高认知,看透本质,做到心中有数,情况就会好起来。至于系统脱敏疗法,下文再细讲。

5. 恐惧性焦虑症的种类及判断标准

恐惧性焦虑症一共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害怕动物,比如蛇、老鼠、蟑螂、蜈蚣、青蛙、蚂蚁等。二是害怕天气现象,比如雷电、台风、冰雹等。三是害怕特定环境,比如黑暗的地方、高处(乘坐飞机)、幽闭空间(电梯)、有某种声音或气味的特定场所等。四是害怕特定的物品,比如血、尖刀、毛球等。五是害怕其他的人或事,比如打针、拔牙、孤独、性、外国人等。



主编推荐

服药可以暂时抑制症状,逃避只能得到片刻安宁,依赖别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焦虑症是心病,心病必须心药医,而能真正改变内心的,唯有自己。
人的思维定式一旦形成,改变是困难的;但是一旦患上焦虑症,改变又是必需的。改变的第一步,是学习焦虑症的相关知识,看清本质,提高认知,明确方向。本书是关于焦虑症自我疗愈的简易读本,翻阅本书,改变内心,并付诸实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这是一本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病情,不断学习实践,最终彻底战胜焦虑症的书。作者以多年工作实践和众多心理咨询案例为基础,提炼出“两轮四步”焦虑症自愈路径,具体说来,就是通过识别焦虑症状、摸索自愈方法、看透焦虑本质、践行断根思维这“四步”,改变焦虑症患者的认知、思维、观念与行为,帮助患者实现从缓解症状到彻底根治的“两轮”心智突围。本书案例众多、节奏明快、通俗易懂、一学就会,是一本具既有知识体系,又有具体方法的实操手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