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9.15 2.0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同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26530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58246

上书时间2024-06-24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是一本关于职场的书(或者也与生活相关),但这并不是一本职场教科书。
 如果要下一个定义的话,这恐怕是一本这样的书:你问我很多有关职场(与人相处)的困惑,我会告诉你我的看法,但我的看法并不代表着正确答案,而是我思考问题的逻辑,供你参考,希望你有所得。
 写这篇序的前几天,我一个17岁的弟弟问我:“我以后要做什么?”
 我:“做你自己*擅长的事情。”
 他:“我不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
 我:“那就找一件事情,现在开始做下去。”
 他:“要不,你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我:“……”
 不要以为为17岁的问题很难回答的话,其实,有些37岁的人的问题更难回答。
 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个同学问我:“刘同,你一直在大城市,你能不能告诉我,现在有什么事情是挣钱多,又不要花太多时间的?提点提点我。”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新的机会,但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能力极大的不了解。我想一个真正通过努力而获得过回报的人,无论如何是问不出这种问题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事情。即使有,也是小概率事件,无法重复,无法复制。就像中了一次彩票之后,你就想着要把未来都押在买彩票上,这是不现实的,人生也会被毁掉。
 进入职场之前,*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不是:“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而是:“我能去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没有花时间去思考“我究竟适合做什么”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进入职场之后,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去问自己: “我好辛苦,这份工作是不是不适合我?”
 说到底,一份工作适不适合一个人,很大程度是一个人的性格与特长所决定的。如果要靠反复投身新工作才能明白自己是否适合,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同龄人工作一两年之后,不停地换岗、跳槽。他们的口头禅是:“我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但几次之后,你发现,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
 你知道自己穿哪100 件衣服不好看,远远比不上“你自己知道穿哪一件衣服很好看”。
 以前,家里有个冰箱,制冷系统老坏,反复修了好多次。我们商量是不是要换一个新的。后来,来了个师傅,一检测, 才发现冰箱的电压偏低,因为电压长期偏低才导致制冷系统一直出问题。
 很多职场上的问题看起来跟冰箱一样,虽然制冷坏了修制冷,保鲜坏了修保鲜,都能起到短暂的效果,但根本问题可能出现在电压上。不解决根本问题,这台冰箱制冷还是会坏, 无论如何算不上一台能够独立工作的好冰箱。
 正因如此,会不会工作、能不能工作与一个人的年龄无关,37岁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17岁的人强。
 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理解“工作”与“职业”的。
 有几类人分不清楚“工作”与“职业”的区别。
 比如,有些人大学毕业那年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要工作了,于是拿着简历不知道该给谁,把“找到一份工作”当成目的。
 比如,有些人觉得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自己,所以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很好了。
 再如,有人觉得工作的目的就是能升职、加薪,所以不能升职、加薪的工作就不算好工作。
 还有人觉得工作就是要环境好、老板好、同事好,满足这些条件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以上的判断从某个层面来说并没有错,但他们忘记了另一个词——职业。
 我们进入职场,究竟是要找到一份工作,还是要确定一个职业?
 说白了,如果一份工作仅仅是工作,那么它很有可能只能养活此刻的你。但是,如果一份工作你是按照职业的标准去选择的话,那么它能养活未来的你,以及你的家庭。
 所谓“职业的参考标准”有很多。比如,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份工作自己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钻研?即使离开现在这家公司,未来是不是也依然会从事相关的工作?你希望自己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成为这个行业当中什么样子的人?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紧紧围绕着某一个行业,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了,而不仅仅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当有人问我有关于他们工作的问题时,我通常会反问一个问题——你花了多久才决定去做这份工作的?
 回到我自己的工作,头十年关于职业的选择,我把它总结为“3232”法则。
 所谓“3232”,指的是你花在一份职业上的时间,三年,两年,三年,又两年。当然,这不是指一个人参加工作需要满十年,而是指你对于职场的思考时间。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3232”是从我大二的时候开始的。*阶段的三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从大二到大四,我花了三年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的两年是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靠实践去证明自己是否能胜任。后来,我花了两年时间从湖南电视台的实习生做起,毕业之后正式进入媒体行业。
 第三阶段的三年是全身心投入一个职业的时间。之前五年让我明确了传媒这个行业值得自己去奋斗,在这个行业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职场榜样,所以无论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改变我的目标。这三年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告诉自己不要被工资影响,不要被辛苦影响,不要被人际关系影响,因为我已经想得很清楚,我人生下半辈子都会待在这个行业中,所以眼前的障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后,我是否能拥有更多的经验,能脚踏实地在这个行业扎根。
 第四个阶段的两年,就是总结与重生阶段,利用过去八年的职场累积,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的自己做职场螺旋上升的规划。
 如果每个人的职业都有 “3232”的过程,很多问题自然就能在过程中解决了。十年听起来很长,但只要经过这十年的任何人,都不会再为职场困惑了。即使有疑问,也能用明确的方法去解决了。
 “3232”的运用,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四十而立”。这都是每个职场人必须历经的过程,只是被简单的总结成了四个数字。这四个数字具体每个阶段多少年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这四个数字包括了“我能做什么,试试能不能胜任,那就全身心投入,以及总结调整为下一步做规划”的四个阶段。
 很多在职场有所成绩的人,也许并不知道“3232”的意思,但对比他们的职场经历,基本上都经过了以上提到的四个阶段。
如果你参加工作的时间单位叫作“工龄”,那么“3232”指的就是你的“职龄”。如果你的“职龄”从高中开始,那你进入职场上手的速度一定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快。相反地,即使你到了四十岁,如果内心并没有“职龄”这个意识,你依然会在“我能做什么”的圈子里反复兜兜转转,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商品简介

别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什么你不可以?
 那是因为也许你还没听过“职场3232”法则啊!
 《我在未来等你》《谁的青春不迷茫》新版之后,暌违数年,刘同重新书写职场,不仅写给每一只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打拼的职场候鸟,也是写给在职场拼搏十八年,依然在前行的自己。职场上有这样一种新族群,他们随着大潮读书,求职,进入大城市,在人生关键的十年里,不愿错过每次机遇,就像一群候鸟,努力跟上每次冷暖迁徙,一刻不停往前飞。然而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已经迷了路,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到动力。慢慢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多好,不断奔波漂泊,到头来,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在本书中,刘同认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关键十年”,并根据自己的生涯轨迹,提出“3232”法则,将“关键十年”分为四个阶段,即人生规划期(3年);适应调整期(2年);职场炼狱期(3年);自我突破期(2年)。并从四个阶段中选取50余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困惑,一一作答。“3232”法则关注的是对人生、事业与职场的思考,而非在一份具体工作上花费时间的多少。所以,只要愿意思考,并付出行动,开始得越早,你就会成长得越快。慢慢地,你会发现,会不会工作、能不能工作,其实与一个人的年龄、资历无关,一个37岁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20岁的人强。每个人都必须要按顺序经历职场的这四个阶段,无法跨越,也不可能逃避。
 别人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你当然也可以!
 而这本书根据职场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列出了*困扰职场候鸟们的问题,其中哪怕只有一个能让你有所感悟,那这本书也就有了它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同


青年作家,光线影业副总裁


1999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1年进入湖南电视台总编室实习


2003年进入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工作


2004年进入湖南经济电视台工作


2005年至今任职于光线传媒,历任《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很好现场》《是真的吗》等电视节目制片人,现任光线影业副总裁


大型求职节目《职来职往》《你好!面试官》常驻嘉宾


曾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我在未来等你》等作品


“如果散文和小说写的是生活中的我,这本职场书就是工作中很大程度的我。”"

目录
本书承载的就是刘同清晰可见的成长。在多年摸爬滚打中, 刘同不断在思考自己的每个选择, 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么做会怎样? 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 而慢慢地, 他也注意到,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随着时代大潮, 读书、北漂、求职、工作, 看上去过着像候鸟一样规律正确的生活。但其实, 他们中的许多人, 早已在路途中不知不觉迷了路, 成了单独的一只, 不是与众不同, 而是不知所措, 飞着飞着, 四处漂泊, 进入迷途, 不知未来在何处。本书正是写给这群“迷途的候鸟”的成长手记, 刘同用他自信、果敢、笃定, 犀利且毫不犹豫的文字和观点, 为这些迷途候鸟梳理出清晰的前行路径, 从观念到方法, 从暖心治愈的态度, 到直面残酷的勇气。

内容摘要
 别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什么你不可以?
那是因为也许你还没听过“职场3232”法则啊!
《我在未来等你》《谁的青春不迷茫》新版之后,暌违数年,刘同重新书写职场,不仅写给每一
只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打拼的职场候鸟,也是写给在职场拼搏十八年,依然在前行的自己。职场上有这样一种新族群,他们随着大潮读书,求职,进入大城市,在人生关键的十年里,不愿错过每次机遇,就像一群候鸟,努力跟上每次冷暖迁徙,一刻不停往前飞。然而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已经迷了路,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到动力。慢慢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多好,不断奔波漂泊,到头来,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在《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中,刘同认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关键十年”,并根据自己的生涯轨迹,提出“3232”法则,将“关键十年”分为四个阶段,即人生规划期(3年);适应调整期(2年);职场炼狱期(3年);自我突破期(2年)。
并从四个阶段中选取50余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困惑,一一作答。“3232”法则关注的是对人生、事业与职场的思考,而非在一份具体工作上花费时间的多少。所以,只要愿意思考,并付出行动,开始得越早,你就会成长得越快。慢慢地,你会发现,会不会工作、能不能工作,其实与一个人的年龄、资历无关,一个37岁的人,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20岁的人强。每个人都必须要按顺序经历职场的这四个阶段,无法跨越,也不可能逃避。
别人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你当然也可以!
而这本书根据职场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列出了最困扰职场候鸟们的问题,其中哪怕只有一个能让你有所感悟,那这本书也就有了它的意义。

主编推荐

1.“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之后,刘同回归职场全新作品,大型求职节目《职来职往》《你好!面试官》常驻嘉宾,光线影业副总裁,首次完整阐释十八年职场经验凝结出的“职场3232法则”,系统规划人生关键的黄金十年。特别收录“我的职场十年”“八封职场家书”,职业生涯经历、感悟、心得全记录。没有人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我们都需要用自己的经历不停去纠正人生。
2.“3232”法则 4大阶段 50余个常见职场难题=人生的关键十年。从简历、面试、着装,到加薪、升职、跳槽,再到职场公平、职业道德、人际关系、未来规划……还在四处搜集各种节目、网络中的求职技巧和职场进阶手册?翻开本书,无论你是学生、实习、行业菜鸟,还是想要寻找未来新方向的职场老手,或者带新人团队的领导,都要清楚知道自己处于“3232”的哪个阶段,清楚每个阶段都会遇见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给你更多角度去看待职场中的困惑,给你更多新的启发。
3.对职场新人来说,一个好师傅胜过一份好工作。而职场上的领路人,要么太老,要么太遥远,跟大家一样迷茫过、孤独过、奋斗过的刘同,更像是大家并肩作战的战友。18岁离家,22岁北漂,中文系毕业后以*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电视台,之后选择北漂生活进入光线传媒,成长为《*现场》《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是真的吗》等金牌节目制作人,数十亿票房电影的幕后主创,销量的畅销书作家。刘同有过跟你我一样的懵懂与犯错,磨炼与挫折,每一步也走得踏实、准确,一步步朝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从《职来职往》开始,刘同每天都会跟读者、网友互动,探讨着有关职场、有关工作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的细节里,处处可见职业人的专业与专注,前辈对新人的细腻和温情。
4.走过“青茫”,走进职场,见证刘同百分百职场的另一面。散文和小说中的刘同,关注生活,注重感性;而这一本展示的,则是他在职场上、工作中笃定而毫不犹豫的理性面貌,不停思考,不断反思,直击痛点,“不一定直接给你答案,但一定能让你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5. 也许有些人听着“大家”的意见考上了大学,选了专业,进了社会,投了简历,定了城市,租了房……看起来是越冬候鸟中的一群,但回到家归于独处时,也会疑惑:这是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你的生活应该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指导。
每个人都是一只候鸟,愿你逆风飞行,不要失去方向。一个人工作中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生的成长问题。别让十年后的你,只是老了十岁而已。别让自己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别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你当然也可以!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工作与生活似乎是两个格格不入的概念。
比如“校团委老师又找我们部门的碴”“公司周末非得要开活动的总结会议”,这是我在校园宣讲会上听到的来自大学生以及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的部分抱怨。我长了一张无公害的脸,所以他们看不到我内心燃烧的熊熊火焰。
抱怨老被老师找碴的男孩二十出头,是学生会的部长。我问:“你说老师又找你们的碴,你抱怨的到底是老师总针对你们,还是因为你们总是有碴让自己很尴尬?”听完我的问题之后,男孩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来,硬着头皮说:“在学生会工作本来就已经是我业余时间的付出了,老师还老看我不顺眼,总是把精力花在让我难堪上,我每天都被整得很尴尬。你说她难道不是故意的吗?”很多人都是这样,一旦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了问题,就无所谓事件本身的正确与否,全部转移到了人际交往的层面上来。
我说:“第一,你会尴尬,证明你确实被抓到了把柄。那为什么你总是能被抓到把柄呢?只能证
明你总是会出‘问题’。第二,如果老师不找你的碴,你自己依然过得很快活,证明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第三,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特完美,但有一个人每天把时间花在你的身上,让你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连你自己都不在自己身上花时间,凭什么别人还要在你的身上花时间?老师欠你的?第四,不要认为你花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学生会,你就达到要求了。在学生会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对自身素质的测试。如果你本身出了问题,要考虑的是如何改变自己,而不是想着如何阻止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也许至今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问题,因为你根本没有把心思花在解决自身的问题上,只是在想老师为什么要让你难堪。”男孩被说得很尴尬,但是我相信,这种尴尬纯粹是醒悟之后的尴尬。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类似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或许就不会那么排斥工作了。就拿活动总结会议来说,如果你认为这一份总结不仅仅是工作的总结,还有自己对于某个事物判断的总结,或许你就能很好地接受它了。
小王刚参加工作一年,完全没有办法接受公司加班。她认为公司加班就是在占用她的个人时间。
我问她:“公司之所以急着开总结会,是因为出现了问题吗?”小王说是的,但是她又补充了一句:“反正周一就上班了,也能总结,为什么非得周六总结?”“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我问。
“我们去机场接活动嘉宾,司机的时间、嘉宾改签机票之后的时间都没对接上,现场很混乱。”“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不是没有开总结会吗?我暂时还不清楚。
”看着她一张特别无所谓的脸,我有想冲上去把她打一顿的冲动。每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体现出来。在工作中无法协调一系列的变动,难道在生活中就能协调了吗?缺乏的就是一种预警的意识,没有想到有人会自己改签,没有想到改签会产生的票务,没有想到通知安排调度的同事。一系列的“没有想到”不仅仅证明工作做得不好,也证明这个人在生活中就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
我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之后,问小王:“如果你生活中把家人的聚会安排得一塌糊涂,你会第二天再说,还是马上跟所有亲戚把事说清楚?”“当然会立刻解释清楚。”“这与工作完全一样,你身上已经出现了问题,你不解决,还企图第二天再解决。这不能证明公司对你们太苛刻,只能证明你对自己压根儿没什么要求。”“那你认为周末公司加班就是对的喽?”“如果你能把工作中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当成是自身的进化,你根本就不会先计较公司是否加班。
只有当一份工作变得只是单纯的体力活时,你才要
思考是否需要个人休息的时间。”有人曾问:爱情与事业究竟哪个比较重要?我觉得好的爱情一定能包容于事业。正如工作与生活没有冲突一样,所有反映在工作中的问题,都是关于这个人的成长问题。真正的工作不是让你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每个月的月薪,而是让你用犯过的错误去纠正你的人生。
P30-3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