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的存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诗意的存在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电子发票

12.37 1.8折 68 全新

库存109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兆飞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6147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48894

上书时间2024-06-16

瀚东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玉器是中华民族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治玉的历史随着国内各地远古玉器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从红山文化的五千年,逐渐向前推进至七八千年,新的论断已达一万年之久。而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红山玉文化、良渚玉文化、周代玉文化三大高峰,且影响深远。玉文化从石器时代始现,至周代基本成熟完备。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礼仪用玉,出于实用、装饰的服用玉器(或称服饰用玉)则贯穿整个玉文化史,周代佩玉之风尤其鼎盛,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且名目琳琅,难以详述。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行步则有环佩之声”,不仅阐释了服用玉器对中国古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其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广博精深,还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哲学观、艺术观、人文价值观及服饰风貌。

 

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7年之间,尤其湖北熊家冢楚墓被发现挖掘以后考古史上楚地玉器实物数量大量增加。从现有及新的考古发现来看,先秦楚地的服用玉器无论在装饰形式、文化内涵还是社会功能上都异常丰富而深刻,其数量之巨、形式之奇、成就之高,令整个考古界、艺术界和文化界都为之震撼。有些玉器与现代玉饰几乎毫无二致,甚至具有前卫和未来风格的明显特征,其充满自由想象与生命激情的形式风格、超yue时空的创造意识、人文精神的普世化特征以及纷繁复杂而等秩分明的多元格局都为其他文化玉器所不及。庞大的数量和档次分明的玉器实物可以充分说明先秦楚地服用玉器不仅代表早期封建社会的上层文化,也是下层民众物质文明和精神追求的缩影,其影响力已渗透社会各阶层,既显现出鲜明的流行性,也折射出楚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稳定“内求”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楚文化整体、平衡、有序的良好发展状况,并终对传统服饰文化和民族气质的成型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本书由熊兆飞统筹规划并撰写成书,在撰写过程中,黎蓉老师、李中元老师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对于本书主体部分成稿作出了巨大贡献。

 

全书采用“突出重点,顾及一般”的方法,力求达到“论述有据,立论明确”的学术标准。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研究领域的局限性,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商品简介

全书采用“突出重点,顾及一般”的方法,力求达到“论述有据,立论明确”的学术标准。以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的物化精神为研究重点,借由对先秦楚地不同支系的服用玉器外在形式的比对研究,剖析蕴含其间的装饰理念、技术美学和精神功能。详尽考证、分析和归纳出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的品种、器形、纹样、使用方式等,使零散庞杂的玉器与服饰对应整合,展示出真实合理而又充满变数的楚人服饰整体形象,并阐释蕴含其中的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复杂的社会信息,终探究出其产生和消亡的真正动因,使玉文化和楚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本书的撰写在先秦历史背景下和楚地地域范围内,借助考古学的新发现,通过近距离重审服用玉器的外在形式,重新挖掘玉文化的审美内涵和社会功能,再现和重构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特色鲜明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文化理念、创造逻辑。还原一个被长期误读、美善并举、充满人性光辉的先秦楚地玉文化。以展现中国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玉文化在楚人服饰风尚中的独特面貌和支脉关联,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底蕴和服饰形象的艺术魅力,贯穿时空,并进一步阐释当代玉文化的审美尺度和设计取向。

作者简介

熊兆飞,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毕业于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担任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以及国内多项服装设计重大赛事评委,先后在湖北美术馆、湖北省艺术馆举办“碎片——熊兆飞个人作品展”“九人书画”作品展览,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文章多篇,带领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成功协办了五届武汉国际时装周。

目录
全书采用“突出重点, 顾及一般”的方法, 力求达到“论述有据, 立论明确”的学术标准。以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的物化精神为研究重点, 借由对先秦楚地不同支系的服用玉器外在形式的比对研究, 剖析蕴含其间的装饰理念、技术美学和精神功能。详尽考证、分析和归纳出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的品种、器形、纹样、使用方式等, 使零散庞杂的玉器与服饰对应整合, 展示出真实合理而又充满变数的楚人服饰整体形象, 并阐释蕴含其中的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复杂的社会信息, 最终探究出其产生和消亡的真正动因, 使玉文化和楚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本书的撰写在先秦历史背景下和楚地地域范围内, 借助考古学的*新发现, 通过近距离重审服用玉器的外在形式, 重新挖掘玉文化的审美内涵和社会功能, 再现和重构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特色鲜明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文化理念、创造逻辑。还原一个被长期误读、美善并举、充满人性光辉的先秦楚地玉文化。以展现中国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玉文化在楚人服饰风尚中的独特面貌和支脉关联, 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底蕴和服饰形象的艺术魅力, 贯穿时空, 并进一步阐释当代玉文化的审美尺度和设计取向。

主编推荐

本书的撰写在先秦历史背景下和楚地地域范围内,借助考古学的新发现,通过近距离重审服用玉器的外在形式,重新挖掘玉文化的审美内涵和社会功能,再现和重构先秦楚地服用玉器特色鲜明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文化理念、创造逻辑。还原一个被长期误读、美善并举、充满人性光辉的先秦楚地玉文化。以展现中国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玉文化在楚人服饰风尚中的独特面貌和支脉关联,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底蕴和服饰形象的艺术魅力,贯穿时空,并进一步阐释当代玉文化的审美尺度和设计取向。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